朱塞佩·埃斯卡纳齐 Giuseppe Eskenazi——我只是个东方古董的艺术经纪人

2015-05-30 21:53顾闻
财富堂 2015年8期
关键词:古董商艺术品

顾闻

每一个喜欢东方古董艺术的人,对于“朱塞佩·埃斯卡纳齐”这个名字似乎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全世界最为知名的中国艺术品经纪人,他一生都追随着东方文化的脚步,用敏锐的目光流转于中国古董的虚实之间,感受每一次相遇的欣喜和震撼。

半世纪心血结晶中文版问世

6月20日,在即将开幕的中国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全世界最为知名的中国艺术品经纪人朱塞佩-埃斯卡纳齐先生揭幕了他半世纪中国顶级古董领域的结晶:《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卡纳齐的回忆》中文版。这本书记录了埃斯卡纳齐50年来从事古董领域的心路历程,俨然成为收藏界内的一本新的“圣经”。

提起中文版的顺利问世,朱塞佩对给予过帮助的人心存感激。“5年前,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好友汪涛博士建议如果能把它翻译成中文的话,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帮助我出版的人却非常不易。”他说道。

于是在3年前,通过汪博士的引荐,他与上海书画出版社达成共识,开始了中文版发行的筹备工作。朱塞佩介绍说,在翻译过程中,总共邀请了三位译者,但即便如此,工作量也还是非常大。他感动于每一位译者的专业性:“他们始终不厌其烦地校对着细节,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希望能够呈现给读者最好的文字。”

回想起翻译时的点滴,这位76岁的老人露出愉悦的微笑。“不过也难免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他说道,“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时对于‘Tang Dynasty这个词,就产生了三个不同的翻译:唐朝、唐代、唐朝时期。”朱塞佩在得知这个情况时,也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他随即和三位译者说:“起码你们三个要先取得统一,不然就会误导读者。”好在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情况下顺利进行着,才让我们得以有幸在今天通过手中这本400多页的,装帧精美的图书,走进大师的传奇人生,感受他对于中国艺术品的真挚热爱。

源于非凡家族沉迷东方艺术

1939年7月8日,出生于君士坦丁堡(他更喜欢它现在的名字:伊斯坦布尔)的朱塞佩,诞生于一个富有的、不平凡的犹太教宗家族。从19世纪早期开始,埃斯卡纳齐家族就已经是富商,同时也出了许多著名的医师。他的父亲和叔伯都是精通英语和德语的亲英派,也都在维也纳受过教育。“我们家使用包括拉地诺语在内的六种语言。这听起来有些不同寻常,但在当时似乎不足为奇。”朱塞佩说道。

他的家族人才辈出,祖上也曾拥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1863年,朱塞佩的先祖——埃斯卡纳齐登上历史的舞台。当时,作为衰败的土耳其帝国的战略要地,君士坦丁堡成为各国外交官们眼中的“香饽饽”,各大势力都想要在此争夺利益,英国也是其中一方。此时,身处君士坦丁堡的埃斯卡纳齐便凭借地理优势,向英国人提供了许多关于本地情况的有利消息,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于是在这一年,埃斯卡纳齐顺利获得了英国国籍,并传于后世子孙。

而提起朱塞佩的祖父,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在圈内备受尊敬,被尊称为“智慧长者”,常常称自己的家族是“在东方的欧洲人”,或是“在欧洲的东方人”,似乎在冥冥之中是一种暗示,注定了埃斯卡纳齐家族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我的幼年生活非常幸福。”朱塞佩回忆道,“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父亲的帆船上玩耍。夏日,全家则会一起住到海边的别墅里避暑;冬日,则住在位于城市欧洲区中心的培拉区过冬。”这个富有的家族在君士坦丁堡的其他地区也拥有许多房产。然而,好景不长,1942年11月,土耳其政府实行了“资本税”,在政府的“专横压迫”下,家族的土地和房产逐渐被盘剥干净,家道中落的埃斯卡纳齐家族被迫重新白手起家。但尽管如此,在朱塞佩1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还是将他送到英格兰接受英式教育。虽然一开始,这个英语不流利的小男孩还完全无法适应异乡的学习和生活,但天赋异禀的朱塞佩,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变得出类拔萃,成为了校长口中“当之无愧的优等生”。

而提起家族与古董的渊源,还得追溯到1923年,银行家维多里欧-卡蒙纳出于兴趣,于米兰建立了首个家族式画廊,开始经营艺术品生意。同名侄子维多里欧-埃斯卡纳齐在1926年加入了这家画廊,这位年轻人凭借热情和天资,很快接管了画廊,并在1928年以自己的姓氏命名了这家画廊。不过因为战争的关系,1939年维多里欧被招入英军军情局,离开米兰前往伦敦,从事间谍工作。但在战争结束后,他随即返回米兰欲重开画廊,却发现大量的存货已经丢失或损坏。于是他与人合伙,做过一段时间的拍卖生意,但也没多大的成效,之后他便重新拾起自己熟悉的艺术品零售生意,依靠不懈的努力,将画廊打造成了一个充满东方宝藏的奇妙空间,吸引着富裕的米兰人和独具时尚品位的国际客户的光顾。

这位维多里欧-埃斯卡纳齐就是朱塞佩的堂伯。从20岁起,朱塞佩就利用暑假为堂伯的画廊工作,在维多里欧的悉心指导下,他开始对中国和日本的艺术着迷,在闲暇时间,他还经常为画廊寻找合适的器物。而提起第一次的震撼,朱塞佩陷入了冗长的回忆中:“1958年6月,我在泰特美术馆观看尼阿克斯的绘画收藏,被塞尚的《黑钟》、高更的《海滩上的骑士》等神秘画作深深感动,希望这一生都要与艺术紧紧相连,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于是,虽然曾立志要从事科学研究,但朱塞佩最终还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探究中国古董结缘同道伙伴

1960年,他与父亲在伦敦皮卡迪利大街的Foxglove House的六楼开设了画廊的伦敦分行,开设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筹集工艺品为维多里欧经营的米兰总店供货。而朱塞佩,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中国早期的文物艺术品所深深吸引,以而不放过任伺接触各类东方艺术品的机会。“从那时起,有很多年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泡在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里,反复地观察和研究这些艺术臻品,感受艺术的独特奥秘。”

因为事业的关系,朱塞佩结识了一 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如伦敦古董商道格拉斯-怀特,以及往返香港和东京两地的收藏家兼经纪人李汝宽。凭借着近水楼台的机会,他开始发展自己的交际网。

在怀特的店里曾有个女士来自约克郡,名叫丝(西塞利)·达尔,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她的丈夫同样来自约克郡,并对日本屏风的修复十分擅长。受丈夫的影响,丝最终离开怀特的店,转向从事艺术品修复。可能是源于她之前在雕塑方面受到的训练,她擅长修复两汉六朝到唐代的器物和人像。夫妇俩后来都成为了朱塞佩一家的好友,而在朱塞佩的东方艺术生意蓬勃发展期,丝也一直提供着弥足珍贵的支持。

年轻的朱塞佩求知欲旺盛,但在当时的伦敦,有名的古董商大都不愿意与他分享知识和经验,只有在美佛尔的戴卫街拥有一家店面的希尼·莫斯是个例外。朱塞佩至今都非常感恩于莫斯先生在事业初期,给予他的帮助。“我至今都记得他为我展示一个康熙(1662-1722)豇豆红瓷器与其仿品之间的差异,以及解释一个青花瓷盘子是如何被断代到15世纪早期而非18世纪的。”更令朱塞佩大受鼓舞的是,作为英国古董商协会的前主席,莫斯还向协会的审委会推荐了朱塞佩,使他在1970年通过选拔成为了该会的会员。

在朱塞佩的记忆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伦敦生活着一群卓越的学者、古董商和拍卖行专家。玛格丽特-麦德里女士就是在中国艺术品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是大维德基金会的中国瓷器馆的馆长,被冠以“从不拖泥带水”之名,做事非常有条理性,朱寒佩记得自己曾向麦德里询问该如何描述一个罐子,她回答说:“从顶部到底部,从颈部到足部。先是形状,再是釉面,最后再描述其他任何不寻常的特点。”然后她补充道,“如果你打电话向我描述你的罐子,而我能把它精确地绘制出来,那你就做对了。”

对于朱塞佩来说,在他漫长的事业生涯中,还有许多曾给予过他无私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这些都成就了现在的他,并不断激发出他的斗志,让他五十年如一日地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付出。

每件经手的艺术品都是“心头好”

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朱塞佩以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买下元代人物故事“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罐,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价的世界纪录。罐子描绘了古代谋略家、思想家鬼谷子由虎豹驱乘下山的情景。用马未都的话来说,“元青花出现距今700年,它是一个霸主地位,没有任何瓷器能撼动它的地位。”

谈起这次的拍卖,朱塞佩承认自己当时有些“失控”了。“元青花一直都是我所比较偏爱的,因为它所呈现的那种自由与奔放的特质,是任何瓷器都无法比拟的。加上这个‘大罐题材独特,又在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下出现,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得到它,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成功拍得这件宝物之后,他也坦言,这件元青花大罐是他45年从业生涯中得到的最好的瓷器。

这件事让朱塞佩的名声大噪,于是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他的印象,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这件“元青花大罐”上。但若是将时间往前推移,就不难发现,朱塞佩一生所经手的艺术品个个都是大有来头。

1982年11月,朱塞佩接到朋友洛杉矶古董商格莱姆·弗雷泽的电话,告诉他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1874-1964)的孙子想要出售祖父的青花瓷收藏。得知消息的朱塞佩欣喜万分,两天后便飞抵洛杉矶,仔细地查看了其收藏的中国瓷器,最后挑选了一小部分佳品:一件明永乐时期的宫宇楼阁纹青花碗、一件明万历青花梅瓶、一件明万历青花仙鹤八宝纹盖盒等。

而另一件“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也让众多收藏者情有独钟:李雪曼(前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馆长)、约翰-波普(前弗利尔美术馆馆长)等都曾想过买下它,但却因价格太高而纷纷望而却步。1988年,朱塞佩联手也有意此梅瓶的蓝理捷,最终从它的拥有者纽约古董商戴润斋的手中买下。但在出售时,却遭遇了一些问题,由于这件梅瓶从未公开发表,所以让许多藏家们对于其真伪有所疑虑。好在众多专家经过鉴定后,都认为此为真品,玛格丽特-麦德里更是在1989年的《东方艺术》杂志发表了关于这件梅瓶的文章,并将它形容为“一件设计独特的杰作,让制瓷者和鉴赏家赞叹不已的中国陶瓷艺术的非凡代表作”。最终,这件梅瓶成功入藏世界顶尖中国瓷器收藏之一的玫茵堂。

今年3月,纽约佳士得举办了“安思远私人珍藏”系列拍卖,作为安思远多年来的好友,朱塞佩在首场拍卖中就以285.3万美元的价格,拍得最昂贵的西汉鎏金铜熊形摆件,吸引了世界的瞩目。提及为何会以如此高价收购这件艺术品,朱塞佩说其实早在20余年前,他就已经在安思远的家中欣赏过它,可谓一见倾心。但最终导致他出手的重要因素,则是这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我希望能够拥有一件艺术品来纪念我们的友谊,虽然价格昂贵,但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坚决不当藏家最好的留给客户

朱塞佩一生所经手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多达五千余件,其家族所经营的古董商号也都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时光的历练,令他睿智的目光展露无遗,当之无愧地成为“顶级东方艺术品经纪人”。

然而之所以特意强调“经纪人”这三个字,是因为朱塞佩“所言即所行”:他从来就不做任何的收藏。“我一直都和我的同行说,不要在从事的领域里成为一个收藏家,很多经纪人也都认同我这个观点。”在书中,朱塞佩也曾这样说道:“我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如果我自己也加入收藏,那么无疑会比顾客占有更大的优势,就会导致不能尽心为顾客服务。如果和我关系融洽的顾客来家里做客,我该怎么办?把东西都藏在床底下吗?一位古董商应该为他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东西。如果你喜爱艺术的话,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可以收藏。”因此在50年的从业生涯中,朱塞佩都始终坚持着这一职业操守。

不过,在采访中他也提到,自己会收藏一些欧洲的绘画作品或家具等。而在朱塞佩眼中,他最喜欢的则是中国的绘画,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棒的艺术品。“但是我从来不经手绘画,因为这方面的知识我懂得并不多,不过作为爱好,我还是会收藏一些中国的绘画作品。”他如是说。

而提及中国收藏界近年来的发展,朱塞佩直呼“Unbelievable”(难以置信)。“你知道,当我刚开始从事这一行的时候,中国并没有收藏家。但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工商业的不断发展,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成为了很棒的国家。人们在置办完房子、车子、珠宝等一系列想要的东西后,还会有大把的闲钱,那这时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呢?”他很好地解释了如今中国艺术市场变得越来越热门的原因,还笑称自己第一次来中国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只有十个人在场,而如今各大博物馆,机构的开放激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关注和热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朱塞佩说道,“不过这也会产生一种风险。有一段时间艺术品的价格飞涨,逐渐成为一种投资的手段,将市场的价格推得更高,这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觉得,关键还是得看你收购的初衷是不是纯粹,是否怀抱着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艺术品。”

朱塞佩-埃斯卡纳齐多年来的成就和历练,其实足以让他傲视群雄,但在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上,你却能看到时光带给他的平和心态。采访当天,他的行程被安排得非常紧凑,加之时差的缘故,朱塞佩看起来有些疲惫,但他仍耐心和尽心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满足采访者的所有要求,没有表露任何不耐烦的情绪,用宛如对待小辈的语气与人交流,令人感到亲切。

他让亲见者相信了“学习使人谦卑”这句话——在他身上,你看不到商人的浮躁,更多的是沉静与安宁。即便在最嘈杂的环境中,他仍旧泰然若定,仿佛周遭的环境与己无关,内心自有一个充盈的世界。你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他戴上眼镜,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古董,如获至宝,眼中的欣喜展露无遗。

这也许是他生活的常态,是他与艺术品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而这一切都源于长久以来,心中的欢喜。时间的沉淀,让他真正活到了生活中去,成为一个主导者,也让历史因他而改变。

朱塞佩·埃斯卡纳齐大事记

1960年

埃斯卡纳齐和他的父亲在伦敦的皮卡迪利设立了办公室。

1967年

朱塞佩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承担起公司在伦敦的业务,逐步发展并增加了客户。

1978年

在英国铁路员工退休基金会的拍卖中,出自埃斯卡纳齐的唐“三彩陶马”,拍出了374万英镑的天价,成为世界最高价的三彩马。

1985年

埃斯卡纳齐商行成立25周年的纪念日,展出了举世罕见的中国青铜器、瓷器、玉器及早期艺术品。

1991年

举办唐代之前的青铜镶嵌及有关材料的特展。

1997年

举办了公司历史上第一次伦敦以外的展销会,纽约首展获得巨大成功,展品尽数售出。

2000年

公司在伦敦成立四十周年的庆典,举办“中国古代精品展”,虽然展品只有十件,但却是百里挑一,多数为青铜器。

2002年

举办了一次仅有两件物品的展览:硕大的两只鱼纹瓷罐。

2005年

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拍下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创下当时中国文物的世界纪录,至今仍是中国陶瓷的最高成交价。

2007年

举办了当代的水墨画展览,画家分别为张洪和李华一。

2009年

在Woolley& Wallis拍卖行,以340万英镑得到一件乾隆“碧玉牛”,再创下新的中国玉器拍卖世界纪录。

猜你喜欢
古董商艺术品
古瓶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艺术品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