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人物形象体系浅析

2015-05-30 02:52闫盛雪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契诃夫人物形象

闫盛雪

摘 要:《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塑造了一个将僵化、守旧、封闭等特性集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别里科夫,以及围绕他展开的、由众多形象构成的沉闷世界。作品通过构建形象来表达思想,我们也就可以通过分析形象来解读作品、分析形象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而众多形象在作品中不是杂乱无章的,他们都是由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形成体系,相互作用的。本文主要对《套中人》的人物形象体系进行浅析。

关键词:《套中人》;契诃夫;人物形象

在《语言——形象——思想:用语文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一书关于人物形象体系的论述中,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情节功能可以将人物分为:主要人物(参与和基本情节线索相关的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出现在大多数情节片段中),次要人物(或边缘人物,出现在有限的情节片段,即使他们对于在作品中提出问题十分重要,也不参与基本情节发展)和不出场人物(戏剧中不出场,只是提到或者谈论到)。①如果据此划分,《套中人》的主要人物有别里科夫和布尔金,柯瓦连科、瓦连卡等都是次要人物,别里科夫毫无疑问是主要人物,但是布尔金作为小说中的叙述者,因为他讲述的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所以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上和大多数的情节片段都有他的参与,也符合关于主要人物的划分依据。但是柯瓦连科只参与了部分情节片段,所以划为次要人物。

但是书中认为另一种划分方式更为首要,那就是按照人物形象对揭示主题的重要程度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依据人物之间的对立来展示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复杂。书中认为,一部作品的人物形成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少展示出一个与基本冲突相应的对立。在作品的人物对立分组中要展示一组人物的特点,不同人物分组中相对应的人物是“对应者”(антипод),在作品中不断在行动中对立冲突的人物是“对立者”(антагонист)。《套中人》中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既是两种人的对应者,同时也是行为中不断展现冲突的对立者。他们分别属于两类人的代表,别里科夫是极度沉闷、僵化的代表,柯瓦连科则是突破这种沉闷的自由的代表,柯瓦连科不像城里其他人一样害怕着别里科夫,他是城中唯一一个公开对别里科夫的干涉说不的人。而城里其他人,包括布尔金,与别里科夫都只是对立者,他们之间虽然有冲突——城里的人都在他的影响下喘不过气来,他们在别里科夫死后也感觉到了自由的影子,说明他们还是向往自由的空气,对压抑也是反感的;但是她们容忍别里科夫这种人,而且最后生活并没有因为别里科夫的死去而改变,说明他们实质上也是一类人,或者说这类人正是是别里科夫这种“套中人”产生的土壤。而伊万·伊万内奇与布尔金相对应,两人都对这种不应该再这样进行下去的生活有所思考,但是伊万·伊万内奇深入地思考时却被布尔金拒绝,布尔金仍然属于城里大部分人一类。

别里科夫是具体一个人还是抽象的一类人的代表?米尔斯基所著的《俄国文学史》中认为:“契诃夫式的人物全都一样,其构成均为同一素材,即‘普通的人性材料”,“契诃夫研究的是‘普遍的人,作为种类的人。”②故事结构呈现复杂的弧线构造。而在《俄罗斯文学简史》中,别里科夫被认为是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③。本文认为别里科夫是作为集中夸张的典型形象,是一类人的代表。吴维香的《契诃夫短篇小说叙事特征研究》中认为契诃夫的创作观念是“作家不能凭自己的需要塑造人物,而应该像镜子一样去观照人物的真正状态”④,但这是针对文中论述的人物具有善恶混合性而提出的,并不是指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恰恰像《俄国文学史》中所说的,是“普遍的人”。至于《套中人》的结构,《焦点和焦点的转移——<套中人>的艺术结构及其它》一文中认为,“这个短篇小说的中间别里科夫故事部分以主人公的套子式性格为焦点,而整个小说以套子式生活为焦点”⑤,两个焦点自如地转移和交错,表现了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的关系。《契诃夫小说的文体和叙事结构》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认为《套中人》“呈现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互相交叉的复杂的叙事格局。这种交叉叙事格局也就是热奈特所说的‘二度叙事。布尔金时而走进故事,时而又走出故事,走进故事时他是叙述主体,走出故事后他是叙述对象。”⑥这一点也将布尔金与伊万·伊万内奇区分开来。

本文认为别里科夫的形象不是个体、个性的,而是一类人的特性或个性的集中表现,由文中重复强调“像他们那样的人可真多得不行”、“那样的人,将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⑦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其次,对别里科夫外貌的夸张描写也显示出他作为集合形象的一面:永远穿套鞋、带雨伞,把脸藏在衣领里,伞、怀表甚至连削笔刀都装在套子里,苍白的小小的脸戴着黑眼镜,把思想也藏进各种禁令构成的套子里;最后,别里科夫的婚事被大家忽视了,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这样一个怪癖而封闭的人,而且也暗示别里科夫做为一个实实在在“人”的存在被忽视了,在大家眼中他已经化为一个套子和禁令组成的抽象符号。

关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结构,可以借助下图来展示:

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里,除了伊万·伊万内奇以外,其他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地与别里科夫相关,围绕他展开,与他完全对立或者是多多少少地趋近于他。伊万·伊万内奇在文中出场很少,言语寥寥,但他却是唯一一个处于客观视角、置身于“别里科夫故事”之外的旁观者。首先,作品是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处于“现实”的伊万·伊万内奇和布尔金在夜谈时由村长的妻子玛芙拉引出了别里科夫的故事,这种布局就像用一个壳或套子把别里科夫以及和他类似的一类人都圈在里面。讲述者布尔金也同样是故事经历者,唯一独立于客观视角的就是伊万·伊万内奇。其次,通过伊万·伊万内奇与布尔金的对比,表现伊万·伊万内奇与布尔金的不同,比如开头伊万坐在月光下而布尔金却在屋内没人能看到的黑暗中,就像给他讲的别里科夫的故事又加上一层壳一样,而结尾处伊万·伊万内奇发掘了更深的感悟后布尔金却明显表示不感兴趣,这些都体现了伊万·伊万内奇与别里科夫之类人的不同;再次,通过伊万·伊万内奇对别里科夫以及甘愿囿于沉闷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持批评讽刺态度的话里,还有结尾处他对套子更深层次的阐发、以及点睛的一句“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⑧,都可以将他看成是作者的代言人。

作品中还有一个具有承接作用的人物形象——村长的妻子玛芙拉。她是布尔金和伊万·伊万内奇顺便提到的,她健康而且不愚蠢,但是从没出过村子,一直守着炉灶,没见过铁路这样的新事物,只在晚上才到街上走走。由此引出了孤僻、缩在自己壳子里的人,才提到了别里科夫。从这点上看,她是和别里科夫有共同之处的,都具有“与世隔绝”的特点。但是随着对别里科夫一步步深入的描写,两者之间就显现出不同来,一个是自身奴性根深蒂固的卫道士,另一个却还有着对自由隐秘的向往。于是在作品结尾处又重现了玛芙拉深夜出来走的脚步声。而她的脚步声还是促使伊万·伊万内奇继续对装在套子里一般的生活深入思考的诱因。正如伊万·伊万内奇说的,“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作假”。⑨

包括布尔金在内的全城人一方面是向往自由的,因为他们对于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排斥的;另一方面他们的屈服退让也正是别里科夫这种人孳生土壤。他们的生活不仅因别里科夫而变得沉闷,而且一直庸俗无聊。中学的教师们自诩是有思想的、正派的人,可是他们却屈服于并且容忍别里科夫这样的事,甚至被他控制住了。受这种奴性思想的控制还退让承认的人怎么还能称作是有思想的人呢?在校长太太发现了瓦连卡与别里科夫结婚的可能性之后,中学里所有女士都像重获新生一样,为从沉闷无聊的生活中找到了这么一件事而活跃起来,不排除是希望结婚能改变别里科夫,但主要还是因为人们无所事事的庸俗生活。高尔基在《文学写照》中谈到契诃夫时说:“庸俗是他的仇敌,他一生都在跟它斗争;他嘲笑了它,他用了一管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了它。他能够随处发现庸俗的霉臭,就是在那些第一眼看来好像很好、很舒服并且甚至光辉灿烂的地方,他也能找出那种霉臭来。”⑩人们参加命名日也死板板像出公差;参加别里科夫的葬礼时都是穿着套鞋打着伞,虽然心里感到大快人心,可是没人露出快活的神情,都装出忧郁谦虚的样子。而且很快又出现了新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生活又变得严峻、无聊、杂乱。并且布尔金还说这样的生活没有明令禁止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许可,这活脱脱就是“别里科夫”式的思想,他们已经被别里科夫影响很深了。也就是从他们中间产生着未来的“别里科夫”。

而柯瓦连科和瓦连卡则是和别里科夫相对立的。瓦连卡是在性格上和别里科夫完全对立,她爱笑爱唱无所顾忌,这和别里科夫唉声叹气、什么都怕、尤其怕出乱子是对比鲜明的。而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对立则直接表现于痛恨和厌恶,他看透别里科夫告密者的嘴脸,直言痛斥这个城里的沉闷、教师的名不副实,甚至把别里科夫赶出屋子。他说自己是正直的人,不和告密的人说话,正与城中其他自诩正直的教师形成对比。正直的柯瓦连科和活泼的瓦连卡来到这个城市,就如同将这个城市的所有沉闷腐朽置于镜前,经过对照,清晰可见。而只有这种新的力量才能彻底有别于“别里科夫”式的奴性守旧。

注释:

① Чертов.В.Ф, Виноградова.Е.М, Яблоков.Е.А, Антипова.А.М. Слово--образ--смысл: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М. Дрофа, 2006.С265-266.

②米尔斯基著.俄国文学史[M].刘文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第90、91页.

③任光宣主编.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1页.

④吴维香.契诃夫短篇小说叙事特征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第17页.

⑤汪靖洋.焦点和焦点的转移——《套中人》的艺术结构及其它[J].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4期.第54页.

⑥李辰民.契诃夫小说的文体和叙事结构[J].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04期.第74页.

⑦契诃夫著.套中人[M].汝龙,谷羽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第207、213页.

⑧同[7],第214页.

⑨同[8].

⑩高尔基著.文学写照[M].巴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09页.

参考文献:

[1] Чертов.В.Ф, Виноградова.Е.М, Яблоков.Е.А, Антипова.А.М. Слово--образ--смысл: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М. Дрофа, 2006.

[2]高尔基著.文学写照[M].巴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李辰民.契诃夫小说的文体和叙事结构[J].嘉应大学学报,2001(04).

[4]米尔斯基著.俄国文学史[M].刘文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契诃夫著.套中人[M].汝龙,谷羽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6]任光宣主编.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吴维香.契诃夫短篇小说叙事特征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

[8]汪靖洋.焦点和焦点的转移——《套中人》的艺术结构及其它[J].外国文学研究,1979(04).

猜你喜欢
契诃夫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