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训教学中教、译员的配合

2015-05-30 07:06王春肖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王春肖

摘 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各国间的军事外交也越来越紧密。外训作为军事交往的重要形势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理解与配合是影响外训教学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因此外训教学中教、译员要合理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相互理解,默契配合,从而提高外训教学质量。

关键词:外训教学;教译配合;理解表达

外训教学是通过教员和译员的相互协作和密切配合来完成的。理解和表达是影响教、译员配合的两大主要因素。理解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而表达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此外,译员的军语翻译是否正确也直接影响着教、译员的配合。外训教学中教译配合存在的诸多不协调问题也大多出现在理解、表达以及军语缺乏上,这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以及课堂授课效果。因此,教、译员之间轻松、默契的配合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和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要达到教学上配合默契,教、译员要加强备课环节的沟通和磨合,克服授课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及困难,译员要广泛准确地掌握军语翻译,学会必要的配合技巧,彼此养成一种心照不宣、互相弥补的教学习惯,并通过实践锻炼加以提高。

一、教、译员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在某军校近一年的外训翻译实践和切身调查来看,教、译员配合上的问题在备课、授课和结课三个环节上都有体现,但更多的是体现在授课环节上。

(一)备课环节

备课环节中的教译配合虽然没有显性的评判标准,但教、译员是否在课前进行了建立在沟通和切磋基础之上的充分、认真的备课,通过课堂听课可以显而易见地检验出来,因为备课过程中的配合直接影响着授课过程中的配合。总的来看,大多数教、译员在备课环节都很认真,也很下功夫,但关键是配合没有做到积极、充分。备课环节中的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备课各自为战,针对教学内容和流程缺少面对面沟通。所谓备课各自为战,是指教员只顾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准备教学,而译员也只顾将拿到的课件、讲义、想定等资料翻译成相应的外文,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没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教员不主动向译员介绍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不向译员提出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译员不详细咨询教员对本课程的教学规划和总体安排,对不明白或不了解的知识、原理、技能、动作、术语等不向任课教员做深层次请教,而是望文生义、闭门造车。各自完成准备后,不进行课前的磨合或模拟,这样的备课势必会造成课堂配合“两张皮”或“夹生饭”。

2.预想情况太少,教学文档资料和引证资料准备不充分。所谓预想情况太少,一是指教员对教学内容之外的相关引证和参考资料准备不足,对留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及的问题估计不足;二是指译员对教员可能会临场发挥的内容考虑不周,对有可能遇到的新词汇、新术语没有做延伸储备。这样一来,课堂上教员一旦稍作发挥,譬如临时列举某个战例或提到某个人名、地名,译员可能就会感到突然,翻译配合上就会磕磕绊绊。而留学生一旦提出教学内容以外的疑问时,教员由于没有事先预料而可能会感到无从解答。此外,部分教、译员的教学文档资料不全甚至没有准备,这同样也会带来配合上的问题,因为一旦遇到难题,手头因为没有可查询的文字依据而无法解决。

3.不太了解对象,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对象需求有偏差。不了解对象指的是除了在教学准备会上向留学生介绍本课程教学情况以外,教译员没有对本专业的留学生再做深层次的了解,对他们的受训经历、专业范围、知识水平、思维习惯、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等没有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是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做准备,那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很可能会与教学对象的需求产生偏差。如此以来,即便是课堂上配合得再好,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再做临时应急调整,那么教译员的配合就得从新做起,其配合的默契程度可想而知。

4.课件制作不精,颜色格式使用和文字图片编排不协调。课件制作不精细是教、译员备课时共同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件只有简单的标题提示,没有图片、动画、视频等辅助资料;课件过多的堆砌中文文字,没有为译文预留空间;课件的字体字号、颜色搭配不协调,图文编排不合理;课件的中文版面很漂亮,但由于不同语言字符占位不同,经过翻译后效果完全改变;课件准备数量过多,但课上使用太少,利用效率不高,且跳跃式讲授打乱了译员的翻译思路;课件视频无外文配音,而译员不能主动靠前同步翻译;译员没有对翻译后的课件进行再调整和再加工。此外,译员翻译好课件后,教员没有再次回查,甚至直接让翻译拷贝到教室,一旦出现纰漏,再做现场更正有失严谨。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教、译员在课堂讲授中的配合。

(二)授课环节

授课环节是教、译员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流程的主战场,这个环节涉及到的教学元素最多,需要教、译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互动过程中,是最能体现教译配合效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最能暴露教译配合不协调、不默契等问题的环节。从外训教学实践来看,在授课环节上教、译员配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语言表达冗长复杂,译员翻译断章取义。教员语言表达是否通俗、语句停顿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译配合是否流畅。过多使用学术性语言和长句子,而不使用通俗的解释性的语言只能导致译员不能捕捉到全部信息,翻译出来的意思也会支离破碎。与之相反,教员如果过多使用短句,在启承转合的地方做过多的停顿,表达意思不完整,上下文不连贯,由于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顺序不同,势必造成译员无法翻译到位。此外,过多使用“四六句”、过多引用民族化和地域性很强的事件、战例、人物、地点,频繁口误和多次重复等都会为译员带来翻译上的困难;教员不能脱稿,逐字逐句读屏幕或念讲义,译员偏爱一句对一句的直译等,都谈不上二人之间有什么配合,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译;用词过于宽泛、使用不规范的军语也会导致理解上出现偏差。

2.语气过于严肃生硬,课堂气氛凝重失调。课堂讲课中,由于教、译员各自的专业性质和授课习惯不同,教员讲课气势一般都很制式、很高亢,而译员的讲话通常是松散、柔和。但是,过多使用制式语言会让说话人的语气变得生硬、死板;教、译员二人的声音高低相差悬殊,语气强弱反差太大,气势高低不相协调,发话的时机和节奏把握不准,语气不随和,缺乏幽默感等都会造成二人精神紧张,思路混乱,致使出现“抢口”和“撞车”等现象,导致课堂气氛凝重,不轻松,留学生也会感到很压抑,该提的问题,该有的互动可能就此省略了。

3.辅助手段单调随意,译员不能主动靠前。从查课情况看,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外,教、译员没有采取更多的辅助手段,如教鞭、板书、板画、录音、录像、互动、交流等。即便是有,也是使用的很随意、很单调。如,指示屏幕文字时只指中文,板书板画没有事先设计,总是随手用中文写出,而译员又不能及时靠前补写外文;课件插播的视频全都是中文配音,而译员不能做提示性的同步翻译;教员每完成一个意思的讲解,不及时追问留学生是否听得明白,解答留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一步到位等都会限制课堂教学互动的展开。

4.教学姿态拘谨呆板,缺少表情手势变化。对于部分没有外训授课经验的教、译员来说,这个问题最为突出。或许由于心里紧张、或许因为准备不充分,教、译员底气显得不足,一堂课下来基本上站位保持不动、姿势保持不变、表情始终如一、缺少肢体语言,俨然一个“君子动口不动手”,即便是做示范动作也不是很落落大方。教员讲课离不开讲台、大屏幕和显示器,译员永远站在某一个角落进行翻译,给人的感觉就像在作报告,而不是在讲课。教学姿态的另一个极端是站姿、手势过于随意,不注意个人形象,缺少军人气质,导致授课焦点不能集中。

5.课堂节奏掌控失调,预期计划不能完成。除了由于教、译员配合不顺利而延误教学进程以外,导致这个问题出现还有其他原因。如,教员只按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相应的时间分配安排教学,没有考虑译员翻译需要的时间,没有计算答疑解难需要的时间,没有计划交流互动需要的时间,更没有预想突发情况所需占用的时间等。比如,由于留学生的一个提问不能及时解释清楚而耽误时间;由于教、译员说话观点带有民族倾向、国家倾向或个人倾向致使留学生争论不休;由于讲授内容过于深奥或过于跨界而使留学生疑问多多;由于讲课过程中临时发挥内容过多而使主题内容滞后等。这些都会导致教学不能按照预期计划完成。

(三)结课环节

结课环节也涉及到教、译员的配合问题,教、译员相互征求意见、共同收集留学生对课程的反映、查找教学中的不足、修正配合中出现的问题、为下次课提供必要的借鉴等都是教、译员在结课后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这就是配合。但大多数情况下,教、译员做得都不是很好。一是结课后没有总结。教员在结课后没有总结本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讲课方法手段、课堂问题处理技巧等方面的情况;译员没有及时总结语言表达存在哪些问题、专业术语还有哪些欠缺、配合教员还有哪些不足等。二是结课后没有反馈。教员没有在结课时了解留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征询留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译员也没有结合留学生的反映向教员反馈教学上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三是结课后没有修正。没有总结和反馈,当然也就谈不上修正。多数情况下,教、译员都没能及时针对问题做出修正,等到下次上课时,内容、课件、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由此教、译员配合也依然没有进步。

二、教、译员配合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教、译员配合会涉及到诸如专业知识、语言表达、理解能力、沟通技巧等很多因素,加上动态的课堂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由此,教译员配合是一个复杂而需要技巧的过程。但是,无论对于教员还是译员来说,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是搞好课堂配合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配合方面的技巧,相信教、译员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一)教员要使用通俗语言,译员要尽量避免直译

教员要消除“译员是活字典”的误解,认为我讲什么,译员就能译什么;多使用逻辑性强且通俗精炼的语言,少用学术性且抽象复杂的语言;避免“口诀”和“四六句”,避免习惯性重复;涉及到人名、地名、代字、简令、呼号时要多用国际化词汇,少用地域性、民族性的词汇,如,可以用“雷霆”、“闪电”来代替“黄河”、“长江”等,因为留学生缺乏对中国背景知识的深层次了解,自然也就不会听懂地域性历史性的词语。译员在翻译教员的话语时,要多使用意译,做到“三忌”:忌不懂装懂、忌望文生义、忌白话直译;要从根本上搞懂某些军事术语的真正内涵,不能凭声音、看字面进行翻译,否则很容易翻译错误,如,听到或看到“加”(+)和“减”(-)二字,多数译员会想到用“plus”和“minus”来翻译,但如果是炮兵术语,一般应该用“add”和“drop”,描述方向表尺,用“right”和“left”,描述高低表尺,用“up”和“down”;而表示炸点位置,又成了“over”和“short”。这些都是译员需要做足的功课。

(二)教员要尽量语气平和,译员要注意提高气势

教员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强势的语气和高昂的声调,因为毕竟教员讲解的第一受众是译员,只要采用译员能够听得清、听得明的语气和声调就足够了;还要适时插入一些幽默话语,一则可以放松自己和译员的情绪,二则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三则还便于与留学生建立沟通。而译员为了与教员在语气上配合一致,也应适当提高嗓音,加重语气,不见得一定是抑扬顿挫,但至少不能缺少军人的气势,这样,教、译员你来我往的讲话才能达到平衡。如果译员始终保持一个声调,不能随教员的语气变化而变化,那么讲课的效果不会发挥出来。

(三)教员要善于交流观察,译员要使用标准军语

既然教员在授课中很多时候都处于主导地位,那么教员要善于主动交流,一是讲课时要多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与译员进行无言的沟通,以便确认自己发出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被译员接受,避免总是面对留学生或电脑屏幕进行讲授。二是教员要注意观察留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时猜测或感受他们是否已经听懂,并从中捕捉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时机。译员要想准确、通顺地将教员所讲的军事知识转换成能够让留学生听得懂的外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储备和足够数量的标准军事术语,军语不标准会导致留学生听不懂所讲内容,且有可能由于疑惑而多次发问,一个标准的军语往往会让译员省去一大段罗嗦的翻译;其次要具备敏捷的信息捕捉能力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对译员做好军事口译的基本要求。译员掌握标准的军语要做到“五勤”:勤查字典(慎用“金山词霸”和一般工具书)、勤问教员、勤问同事、勤看教材、勤问留学生(留学生往往能提供权威的说法)。

(四)教员要调整讲课姿态,译员要敢于喧宾夺主

在讲课中,教员要尽量避免一堂课总站在计算机屏幕前,要多走下讲台,站在留学生中间,借助不断变化的姿态轻松自然地授课;要结合所讲内容多使用准确的手势帮助译员和留学生理解消化;每讲完一个要点或一个意思,要及时通过眼神或表情给译员一个提示,防止彼此“抢口”、“撞车”。译员进行翻译时要积极主动,不能只站在讲台下面被动翻译;要适时变换站位,调整声调;要根据教员的讲解多亲自动手演示,翻译到关键部分要敢于“喧宾夺主”。此外,无论教员还是译员都要保持一个轻松自然、从容镇静的姿态,避免由于过于紧张而导致口误或错误。

(五)教员要合理调控进程,译员要协助处理情况

教员要根据课时分配合理安排所讲内容,既不能为了赶进度而满堂灌,也不能为了强调互动而少讲课;要根据教译配合情况、答疑解难情况和留学生反应情况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快慢有序;教员讲课要保持中立立场,避免由于自己讲出带有国家、民族或个人倾向的话语而引起留学生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不满,致使课堂讲授受阻,如,慎用“美军如何强大”、“穆斯林与恐怖主义有怎样的关联”等说法,如遇此类情况,译员应做中性翻译。译员要多协助教员处理课堂上妨碍教学的各种情况,如,留学生因某个观点不同而争论不止,对一个简单的术语提问个没完,个别留学生课堂接听电话,随意出入教室等等。这也是译员在课堂管控上应做的配合工作。

总之,提高外训教学质量,就要搞好教、译员的默契配合。这就需要教员、译员共同努力,课前要多切磋,课上要多磨合,课下要多探讨,平时多沟通,做到互帮、互助、互学、互补,从细节入手,不断积累外训授课经验,将教译配合提高到一个轻车熟路、轻松愉快、效果突出的境界,进而促进军事交流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马光辉等.关于提高外训课堂翻译质量的研究.空军军事学术,2007(5).

[2]曾佑军等.提高外训教学翻译质量的思考与探索.训练与科技,第31卷 (3).

[3]赵国梅等.外训译员的作用与能力素质刍议,2008(2).

[4]李旭东. 搞好外训教学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训练与科技,第29卷(3).

[5]靳顺利,王静.译员与外训教学.长空,总第77期.

[6]季压西,王升才等.试论外训教学模式及语言障碍.现代炮兵学报,第26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