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梵高静物画中的精神内涵

2015-05-30 16:15赵越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静物画精神内涵梵高

赵越

【摘要】文森特·梵·高,1853年出生在荷兰,作为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影响了19世纪的艺术走向,他的画作以其明丽的色彩和饱满的生命力见长,梵高大胆的使用对比色,并将他火热的他火热的生命力投入到画作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惊人的激情和生命张力。推动了画作表现力的发展。

梵高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即探索阶段和成熟阶段,在梵高早期的创作中,他追求画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种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吃马铃薯的人们》可以称得上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在其创作的成熟阶段,他开始不拘泥与形式,而是大胆的使用色彩来表达出他内在快要迸发的热情和呐喊。在绘画上他更多的借鉴了印象派和版画的技巧,而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静物画十七世纪起源于荷兰,之后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传播到整个欧洲,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绘画题材。笔者认为在梵高的所有作品中,他笔下的静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景物中传达出梵高的强大的生命张力。笔者试图从其画作中的静物画入手,去探讨梵高在静物画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梵高;静物画;精神内涵

1、梵高静物画中的精神内涵——朴素的爱和平和

从少年时最开始接触画作开始,最爱的就是梵高和徐渭的画作,直到今天这份热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少,反而随着对于梵高人生经历的深入了解而更加可以在他的画作中得出不同的体会,我想这份独特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其绘画本身的艺术之美,更多的是他内心汹涌的热情和画作结合在一起,使得观赏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梵高的心灵世界。就像唐·麦克莱恩在歌曲《vincent》中所表达的那样,

现在我终于知道

你想对我倾诉什么

众醉独醒,你有多么痛苦

众生愚愚,你有多想让他们自由

由于梵高富有传奇色彩的潦落的人生经历,使人们更容易注意到梵高个性中孤独、敏感、感伤的一面,但实际上,梵高生命的底色是爱、朴素和平和,梵高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平和安稳的爱和奉献,从他人生中的两段经历可以得以窥见。

年轻时的梵高和一位妇人席恩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恋情,梵高刚遇到席恩的时候,她被人抛弃了并怀着身孕,最初梵高请他做模特试图从经济上自助她,后来席恩分娩后,梵高收留了她和两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家庭,在梵高亲人的眼中,席恩是“一个卤莽、目不识丁、满脸痘疮的女人,语言粗鄙,心眼又坏,抽烟酗酒。她的过去并不是无可厚非,现在又把文森特拖进她家庭的阴谋中。①梵高的家庭以一种中产阶级的眼光如此看待席恩,但在梵高的眼中 “她不向我撒娇卖俏,静静地做自己的事,节俭,欣然适应环境,愿意学习,在许多方面可以帮助我的工作”。“她的言辞,因为生病的缘故而非常难听,然而我宁可她言辞不美而不失善良,也不愿她措辞优雅而无情义。事实正是如此,她有一颗善良的心”。②实际上,梵高的本性是十分质朴而善良的,年轻的梵高就已经具有超越其本阶级的立场,而将贫苦质朴的劳动人民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对他们报有最最平和朴素的爱。

梵高的这种性格还可以从他去矿区传教的经历中看出,在那里他和矿区的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梵高的画作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为这些朴素的劳动者而画的,勤劳的邮递员露林、露林的从事保姆职业的妻子、和在田野中工作的劳动者,梵高曾说“自然对于我就像家一样,那就是说,在你对普通人的爱中,你会发现某种东西,它不仅是工作的目的,而且也提供必要的力量,让我们康复,给我们慰藉。为那些不知绘画为何物的人绘画真好! ” ③

可以看出,年轻的梵高的本性有着宽厚、温和、质朴而博爱的一面,同时,他也将他生命中的这种色彩带到了他的画作中,在《瓶中的红罂粟》这幅静物画中,梵高用大片的饱和而沉着的红色来表现这一捧盛开的红罂粟,但是并不是整个花瓶都是红色的罂粟,还未盛开的花蕊在瓶中低着头,更加衬托了红色罂粟的生机,不同于罂粟花艳丽饱满的大红色,未盛开的花蕊呈现出一种微深的墨绿色,背景用大片的蓝紫色,绿色和蓝色的对比使画面增加了某种厚度,底下的深褐色和背景中的暗影,体现出光线对画作的影响,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宁静和谐。

梵高在对颜色的使用上特别偏爱蓝色和黄色,这在他很多著名的画作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像是《星月夜》、《播种者》、《罗那河畔的繁星之夜》。同样在梵高的很多静物画中蓝色和黄色也常常作为背景色出现,这种蓝色的使用给观看者的带来一种宁静而温和的感受,这似乎也是梵高自己内心所渴慕的,在《星月夜》卷曲而梦幻的星空下,那一抹抹蓝色带给人一种休憩的宁静,梵高将这种渴求表达在画作中,将这种爱和平和传达给世人。

2、梵高静物画中的精神内涵——宣泄的激情与苦痛

在梵高生活的后期,孤独和贫苦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多次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表达自己的苦闷,“你不要以为我愤世疾俗;我非常忠于自己的信念,虽有变化,但依然如故,我唯一感到焦虑的是: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我感到自己受到穷困的束缚,不能参与某些工作,有些必须做的事情是我无法完成,这是我感到忧伤的一个原因。如此一来,友谊的慈爱也免不了教人产生一种空虚感和一种可怕的、折磨人的精神的沮丧情绪。命运似乎妨碍着我的慈爱的本性,一阵恶心能把人活活憋死。我大喊一声我的上帝啊,这一切何时才能了结。”④

在这种压力之下,加剧了他性格中固执、暴躁的一面,他对于压力的反抗和对爱与被爱的渴求以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系……”。

在绘画上,他又将他激越的激情转加在自己的画笔上,将他自身渗入到色彩的内部,这在他的很多风景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像是《有柏树与星星的道路》中,无论是星空、田野还是行人,都在一片色彩的漩涡里转动,不断扭曲着,燃烧着向上升腾。这恰恰是梵高痛苦而燃烧的内心的写照。在绘画中,梵高将这种激情化成炽热的金黄色,在静物画《插在瓶中的鸢尾花》中,他大胆的追求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背景使用了大片的明黄色,衬托着鸢尾花的蓝色,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深蓝色的花朵映衬在让人吃惊的、柠檬黄色的背景上,而花瓶和桌面则由另一种黄色绘出,这些完全分离的补色,当它们并置于一起时,所形成的效果是如此强烈。”⑤在梵高的画中,似乎色彩本身就能表达某种东西,他在绘画中所运用的笔触,对于色彩的选用,都表达出他绘画成熟时期也即他生命的中后期那种恣肆的癫狂的状态。他的这种将情感融汇于画作中的绘画方式也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绘画艺术,促进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梵高的一生无疑是颠沛传奇的一生,但是即使在他生命的尽头他也没有放弃对于爱和光的追求,也许这才是他的艺术所要告诉我们的真理。

注释:

[1]By Johanlla s Memoir

[2]Letter fromVineent toTheo,Hague,June1882.

[3]《麦田里的人:凡·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1880

[5]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猜你喜欢
静物画精神内涵梵高
梵高的世界
静物画要领
《星月夜》和梵高
论静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被盗窃的梵高
静物画中的秘密符号
最适合考生的水粉静物画法与步骤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