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和空间上看《活着》

2015-05-30 21:01毛秋月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家珍福贵余华

毛秋月

【摘要】《活着》讲述着一个个围绕在福贵身边的亲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不幸死去了的故事。整篇小说是通过写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亲人死去一事儿串联而成。福贵面对这些痛苦并没有选择逃避,相反,他却以乐观的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

【关键词】《活着》;死;生命

余华,现代作家。在1983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工作并于此年进行对《活着》的创作。他的创作动机来源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词中讲述的是一位老黑奴一生中经历各种磨难,家人都相继离他而去,面对这种痛苦他展现出来的却是超人的一面,他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相反,他仍然友好的对待生命乃至整个世界,没有任何抱怨。正是因为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余华,所以才坚定了他创作这本书的信心。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写出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人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态度。1984年,小说《活着》被发表。同时,该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该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活着》中福贵的自叙方式表达出来。他原本是一个纨绔子弟,由于嗜赌导致家业败尽。他本积病多年的父亲也因此事而被气死,这种苦日子也促使他老母因有病无医而死。后来小儿子因为抽血过多而亡。可怜的女儿凤霞本因小时候高烧失去了说话能力最后因为大出血也未能脱离死亡。好妻子家珍积劳成疾以及女儿的致命打击也死去。女婿被水泥板带走了生命,然而外孙子因吃豆撑死。福贵亲身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然而折磨并没有将他打垮,截然相反,他以乐观的态度笑着活下去。

一、空间上看《活着》

众所周知,“活着”在中国原本是一种最朴素最基本的生存愿望和生存要求。然而,在余华的笔下,我们看到“活着”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对生命的感恩以及对命运的自然承受。《活着》这本书既可以概括为一个关于“赌徒的故事”又能概括成“一个人输得有多惨”的故事。它叙述了主人公“福贵”作为一个普通人,“嫖”和“赌”对他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从而导致他从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少爷输成一贫如洗的穷苦人,最后失去所有亲人的地狱般经历,从天堂到人间再到地狱般的深渊,这无疑是空间上的一种位移。空间同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空间,我们对空间的关照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照。人的生存境遇离不开空间,因而空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从原罪到赎罪

《活着》中福贵的曲折人生是一次次“含泪的微笑”——从富贵到贫穷,从得到失,从生到死。这些过程可以规划为从原罪到赎罪的过程。原罪在基督教中本是指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些罪是先天的来自祖先的。在福贵的身上正是原罪的最好的体现。如福贵自小就是恶少,从读私塾时对年过花甲的老师的不尊重到慢慢染上嫖和赌再到嗜赌成性最后输光家产的家境变化过程。这个无恶不作的青年男子无不是对福贵生来即是恶人的最好诠释。在基督教中人生来即有罪,故人生来皆负有罪孽。赎罪是指用钱或者物质来赎免罪行,可谓是用某种实际行动来抵消罪过。在《活着》一书中写到:自从倾家荡产之后,福贵便一次又一次的遭遇身边的亲人不断地离去,眼看这些亲人离去的痛苦让他得到了原罪的惩罚——赎罪。譬如,福贵家境从家财万贯到倾家荡产,全家人甚至露宿街头,日子过的不尽如意。老丈人大张旗鼓将妻子接走使他沦落家破人散的境遇;譬如,在母亲身体极差的状态下,福贵在给母亲请郎中的路上被抓去当壮丁,结果导致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又譬如当所有的亲人所剩无几的时候,连最小的外孙也竟因吃豆而撑死。福贵对作者讲述这一串又一串心酸的血泪史的时候,我想这就是对福贵回忆赎罪过程的再现。

(二)三个生命未免逃医院

在生活的极度困顿之下,医院也成了福贵梦魔般的地方。一间屋子,一张床,一个死去的人,这些事物如同一首无情的歌回荡在福贵的生命中。文中两次详细介绍了儿子有庆和女儿凤霞死的时候都是一个人躺在一间小屋子里一事,第三次女婿二喜死前被送到医院,福贵拼命阻止。他胆怯他畏缩生怕有一个生命再次葬送在那个让人心寒的空间中。

“活着”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要求,却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它既包含了所有的逆境困难,也包含了许多最残酷的事实。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的失去,又亲手将他们安葬,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事更为残酷?福贵拥有比任何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还是用忍耐二字扛下了所有的难题。

二、时间上看《活着》

福贵一直辛勤劳作始终没有离开他家的五亩地,生活如此艰难,仍然挣扎在贫困的边缘。福贵为何如此艰难的活着?直接的、间接的叛乱和运动与此都脱不了干系。抗日战争、内战、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许多亲身经历或者熟知这段令人悲痛的历史的人,跨过了多年的历史长河似乎依旧能够嗅到这股让人窒息的空气。小说从时间的意义来上看,每一个生命个体与他的生命经验又是完全重合的,都是从富到贫再到完全被剥削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由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活下去的人生。

福贵代表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符号、一种概念,他是所有历经历史煎熬中的一位。如余华所说:“中国人民这几十年就是这样熬过来的。”①他是时代的代名词,又是历史的见证。

(一)内战时期

“活着”就是人生最基本的要求和信念。②在死亡面前,“活着”是人类最渴望的一种生命状态。在内战时期,福贵在去给母亲找郎中的路上被抓去当壮丁,并他看到与自己打架的仆人被打死,这时他的内心世界对生命充满了渴望,并产生了唯一的信念就是——逃脱死亡的魔掌。再如,当在战场上看一批又一批战士死去,看到老全在战场上经历了七八年最终还是避免不了死亡时,他曾深深感叹道:“活着真好,我要好好活下去。”对此余华说过:“人和生命之间是友情的关系,同时,他们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他们谁也不能抛弃对方。活着时候他们并肩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候也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③

(二)土地改革时期:

作为人,我们深知现实是人和历史、理想之间的矛盾体,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活着的日子,记住曾经的实际就是更好的把握住现在和未来④当福贵回到家中正直土地改革时期,以往的龙二如今却因为是地主而需要被判死。在判决当天,龙二对福贵说,我是替你去死啊。福贵的反应先是走开,然后又在路途中听说龙二挨了五枪后感到自己的脖子上一阵阵冒冷气,最后福贵道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下要好好活”此话来。家珍做出与之相反的想法:不要什么福分,每年给福贵做一双新鞋以此确保福贵生命的存在就好。面对历史,家珍和福贵的理想都是好好活着。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其他理由这便是人和生命的最基本关系,即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⑤在生命中,我们不仅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要增加生命的宽度。把握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舒展和自由中绽放顽强生命力的光彩。

(三)大跃进时期

余华说过:“活着”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即使是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它。在《活着》一书中,大跃进时期里无不体现着贫穷是通向死亡的一道阶梯,贫穷亦是死亡的孪生姐妹这一残酷的现实。⑥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境遇中,妻子家珍积劳成疾,并且久病无医;凤霞在小小年纪就被送去给其他人家从而减少负担供儿子有庆上学;然而有庆不仅要在休息时间割草喂羊,还要赶着上学。为了避免鞋磨破,他甚至养成了赤脚跑步上学的习惯,久而久之竟练得长跑第一名,也因此遇到“大灾难”————第一个跑到医院因抽血过多致死;自己的外孙苦根也是因为贫穷,吃豆而胀死。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总会铺满鲜花和微笑,福贵在经历这些种种的不如意之后变得更怅然,他找到最终活下来的“法宝”,就是忍耐。在困难时期,家珍去父亲那里要了米回来给家人熬粥。四个人在桌前喝起了热腾腾的米粥。这时,福贵感慨到:“这辈子我再没像那次吃的那么香了,那味道让我想起来就要流口水。”在那种极其苦难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明天生命的是否存在都充满了未知数和无常性。然而福贵及其家人一直秉承生命之灯,依然顽强地燃烧着生命之火。余华这又是从另一个层面叙述出福贵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之情。

(四)文化大革命

“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文革期间,春生被折磨的不堪一击的时候,他想到了死。家珍的反应是:“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一条命。”福贵的反应是:“你要答应我好好活着。”活着作为一个词,它代表着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向往,一种对生命的追求。福贵和家珍用“活着”这一最简单的方式告知春生坚若磐石的生命信念才是毕生最大的夙愿。

命运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总是变幻莫测难以把握。福贵本以为没有说话能力道不出自己喜怒哀乐的凤霞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依靠,从此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但是谁知好景不长,苦命的凤霞因大出血失去了生命。本是丈夫本是好女婿本是家中最后的支柱,最后也被水泥板带走了生命。就连仅剩的外孙苦根因饥饿后的饱食而胀死。一场又一场生命的落幕,让读者觉得生存异常艰难,艰难到每走一步都会存在风险和不测。

生活是充满苦难的,尤其当一个苦难接着一个苦难犹如海浪般拍打在你的肩膀上,毫无征兆让人窒息。作为社会底层阶级的百姓你会怎样做呢?你又能怎样做呢?小说中福贵选择了活着,因此坚强的活着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当所有的风雨过去之后,福贵和老牛依然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田间耕地,老牛化身为福贵的亲人,周围的一切还是那么寂静如同没有经过血的洗礼一般。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他依然如同往常一样平静过着,没有呐喊没有愤怒,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直至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作为生命意识论的奠基人说过:“人生即是痛苦的”。《活着》从哲学意义角度来看,整部小说都是被笼罩在生死空间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活着》中每一个亡者都是平凡的小人物,都是社会底层阶级的农民,他们的生命虽看似轻如鸿毛,但从福贵的视角出发却重于泰山。在一座又一座泰山不断压在他的肩膀上时,他选择挑起这些重担继续向前,热爱自己的生命不离不弃。福贵堪称活着的“智者”,他把悲痛的情感稀释在生命之流中。他活着的信念依靠的是“福贵精神”。《活着》是一部人物命运的发展史,整部小说通篇并没有向读者讲述应该如何活着,他只是通过普通人物在历史的向度里如何活着。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然而在活着的时间里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无限的价值。余华通过这部作品诠释了我们作为一个个体一直对人生的没有定案的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为了什么?所以,无论你是走在生命的最前端还是最末端,无论你的人生是否命运多舛,无论你是在哪个时间段里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活着的希望。就像《活着》中的那些人物一样坚定信心顽强的活下去。只要我们拥有坚定、乐观、认真、自信的精神牵引着我们开拓更宽广的路,活着也就不需要过多的理由了。

注释:

①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②③余华访谈

④余华《我相信自己》

⑤张英《文学的力量》

⑥洪志刚《余华评传》

猜你喜欢
家珍福贵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活着》·家文化·忍让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活在当下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