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分析

2015-05-30 21:49周玮露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委婉语社会功能英汉

周玮露

【摘要】委婉语在英汉语言中都得以普遍使用,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通过分析和对比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透视其社会功能;以及生活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在使用委婉语时的异同。

【关键词】社会功能;交际功能;委婉语;英汉

引言

早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之中,就存在有“曲则全”的思想观点。这一思想贯穿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习惯于尽量避免使用引起对方不快或伤害对方的语言,代之以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词语或语句就是委婉语。新版的《牛津简明词典》(1976)将“委婉”(euphemism)定义为 “Substitution of mil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ion for harsh or direct one;expression thus substituted.” 由此可知,委婉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需要,更是言语交际中维系人们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委婉语的使用均十分广泛。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在这两种语言中委婉语的用法。

1.理论阐述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早在16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George Blunt就首次提出了委婉语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尽管这一定义并非完全准确,但却标志着在委婉语的研究领域迈了一大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有关委婉语的著作被相继出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Hugh Rawson,1981)

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s(D.J.Enfight,1985)

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Judith S.Neaman and Carole G.Silver,1990)

Euphemisms:Over 3000 Ways to Avoid Being Rude or Giving Offence(John Ayto,1 993)

总体来看,这些著作主要从修辞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却不同程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修辞学研究把委婉语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停留在词汇层而针对个别的语汇及其含义进行分析,大多数有关婉语的修辞学著作只是罗列大量的具体的委婉语而未对婉语的本质、特征、分类和社会因素进行剖析。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注意到了委婉语形成的社会因素和潜在动机,但是却局限在委婉语的心理基础而忽视了婉语的本质和构造规律。语言学角度研究可以说对委婉语的本质、构造和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入探索,但是在多数情况,却都只把把委婉语当成不变的语言现象进行静态分析,未能注意到委婉语的变化规律、变异形式和文化语境因素。考虑到委婉语的社会性、变化规律和文化语境等因素,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婉语进行研究。

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对比

2.1 英汉委婉语的相同点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有关死亡、疾病、排泄、生殖和人体器官的委婉语.反映了两种文化有着一定的共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死亡和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畏惧的话题,在交流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这些领域,在不得不涉及的情况下,便用委婉语来表达。汉语中把“跛脚”称作“腿脚不方便”.英语中用social disease来指称艾滋病。有关排泄和人体器官的话题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不适宜在公共场合讨论。英语中有无数中表示上厕所的说法,如go to the restroom。do one's needs.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等等。汉语中也记载着不同的说法: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记》);二人假出小恭,走到后院说话。(《红楼梦》)此外。诸如“水火,登东.解手”等说法在小说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解手”可能足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至今依然流行。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又出现了“方便”,“上一号”,“去洗手间”等说法。

2.2英汉委婉语的不同点

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而禁忌的最初领域就是有关上帝和神灵。Neaman曾经指出,“the subject of the earliest euphemism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Neaman.1990:1)在西方,从总统到普通市民,几乎全民信仰基督教以至于基督教成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标准。并催生了英语中大量的宗教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而禁忌的最初领域就是有关上帝和神灵。Neaman曾经指出,“the subject of the earliest euphemism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Neaman.1990:1)在西方,从总统到普通市民,几乎全民信仰基督教.以至于基督教成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标准。并催生了英语中大量的宗教委婉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这类委婉语大都来源于圣经中的相关传说。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所以死亡变成了to return to dust/earth,基督徒认为他们死后.只是肉体死亡,灵魂会升天与上帝同在并能得到永生,所以出现了to go to heaven,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等说法。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尽管受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影响。但没有全民性的共同宗教信仰。因此汉语中很少有关于宗教的委婉语。

作为一个拥有五下.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存在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高潮。封建礼仪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从汉语中的等级委婉语可见一斑。在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任何与他名字相关的字眼都是禁忌语。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赢政”,为了避免提及“政”这个字,任何同音字甚至近音字都要避讳。比如“正”字,于是“正月”被改成“端月”。等级制度对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也影响颇深,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人们的身份不同,“死”的说法也大相径庭,《礼记》有记载:“皇帝之死,称为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之死,称为卒;庶人之死,才称为死。”这类委婉语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难以在主张平等的西方社会找到对应说法。

此外,相对来说,英语委婉语的涉及面比汉语更为广泛.因为在西方国家,以委婉的方式说话被认为是文明的标志。因此,英语委婉语几乎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关于死亡、疾病、排泄等方面的传统委婉语,还有关于犯罪、职业、贫穷和私人话题等方面的风格委婉语。由于社会价值观的不同。英汉委婉语有诸多差异。在英语中,询问对方年龄是一大忌讳,没有人愿意被称作old man,而喜欢被称为senior citizen。汉语中.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人崇尚尊敬老者.认为老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是智慧的化身。在称呼语中,人们喜欢加上“老”字对对方表示尊敬,如“老同志、老先生”等,有时索性在对方姓后面加上“老”字,如“徐老,邓老”。由此来看,中国人对老龄并不避讳,所以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委婉语。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对比我们了解到,委婉语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要对委婉语有一个更科学的认识,必须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并把委婉语视为一种特定文化和语境下的产物。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使用委婉语时有共性也有特性。

参考文献:

[1]Holmes J.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Neaman J S,Silver C G.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M].New York:Facts On File,lnc,1990.

[3]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孔庆成.委婉语言现象的立体透视[J].外国语,1993(2).

[5]李克勇.法汉委婉语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

[6]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1999(1).

[7]沈彤.委婉语的语用小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

猜你喜欢
委婉语社会功能英汉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