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诊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总结

2015-05-30 00:53郭璇刘芸徐寅谭华梁尹娇李甜甜王小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名医经验

郭璇 刘芸 徐寅 谭华梁 尹娇 李甜甜 王小娟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小娟;半夏泻心汤;胆汁反流性胃炎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34

中图分类号:R25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114-0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属中医“胃脘痛”“嘈杂”“胆瘅”等范畴。胆汁长期反流可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者可出现萎缩、肠上皮化生等顽固性病理改变。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以促胃肠动力药、护胃抑酸等对症处理为主,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而中医药在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状及保护胃黏膜、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小娟教授行医30余载,在中医脾胃病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王师左右,收获颇丰,现将王师诊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详查证候,紧扣病机

患者脏腑功能及情志因素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577);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121);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2A106);湖南省科普计划(2013KP0111)

通讯作者:王小娟,E-mail:1047610399@qq.com

病机可概括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日久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腐熟精微,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以升为用,胃以降为顺,若脾胃虚弱,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则可出现胃脘痛、痞满等症状;同时,过度七情变化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也是病机关键所在。肝郁气滞,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临床上,本病有寒、热、虚、实之别,但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寒热错杂证的形成是因患者素体阳热内盛,复感寒邪或饮食生冷过度;或素体阳虚中寒,复感暑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寒热相互转化等,致寒热错杂,相互搏结,气血运行失常,气机失调而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为此,王师在诊治过程中常重视询问患者发病之初的诱因、饮食、情志变化,以及前期治疗效果,以明确病因病机的关键。

2 辛开苦降,化痰降逆

王师强调治疗本病宜调理气机升降,以“降气”为主、“升气”为辅,标本同治,以达扶正祛邪之效。

竭。控制血压是治疗的重要一环。临床上一般配合西药降压,而益肾平肝治疗对症状改善及血压的稳定有较好作用。

(收稿日期:2014-06-13;编辑:梅智胜)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则脏腑功能旺盛。肝胃和则气机顺畅,使胆汁循肠道排泄,发挥其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应健脾益气使脾健而清气得以上升,疏肝和胃降逆,使胆汁得以正常疏泄。若湿热内蕴肝胆,气机失常,引起胆汁反流,王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治反流,法半夏、干姜辛温配合黄连、黄芩寒热并用,调和阴阳;党参、甘草、大枣等配伍攻补兼施,健脾补虚、升补清阳,反逆为顺,使中焦气机条达舒畅,虚得补、热得清、湿得除。诸药相配,可奏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化痰降逆之功效。

对胃脘胀多于痛,有胀痛攻窜两胁、口苦、嗳气则轻及情绪波动诱发加重病情的患者,临床除常规使用疏肝利胆、降气和胃之品如青皮、陈皮、木香、柴胡外,痛甚者还应酌情加川楝子、延胡索、荜茇以止痛,痛在右胁者加郁金、金钱草、虎杖引药入肝胆,肝气郁结化热者加栀子、蒲公英、芙蓉叶以清热解郁,久痛入络有瘀者加石见穿、九香虫、桃仁以通络化瘀。对胃脘灼热胀痛、食后胀甚、口苦、口干、溲赤等熱象明显者,除常规使用疏肝利胆、清热和胃之品,如柴胡、枳壳、郁金、法半夏、黄芩、栀子、蒲公英、紫苏梗、竹茹等,胀甚者加素馨花、香橼以疏肝理气,湿性重浊者加豆蔻、砂仁、金钱草、茵陈利湿化浊,口干、舌红伤阴者用石斛、芦根、北沙参育阴以清热。对胃脘胀痛、疼痛隐隐、食后胀痛明显、劳甚逸减、嗳气频频、纳差、肢软无力的气虚患者,除用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之品,如黄芪、党参、白术、法半夏、青皮、陈皮、木香、白芍、甘草、降香、枳壳等外,胀甚者加八月札、路路通,便溏者加山药、莲子,纳呆者加谷芽、麦芽、鸡内金,胃痛明显者加望江南、徐长卿、甘松,呕吐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玉蝴蝶等。

3 全面固护,调节心身

王师认为,中医对于对脾胃病治疗的优势并不仅体现在方药上,其他涉及饮食、按摩、作息、情志的外在调摄方式也是重要手段。故而对病因明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应嘱其戒烟酒、辛辣、甜腻之品,多进食新鲜蔬菜,烹调时多用清蒸,少用油煎方法,减少对胆胃的刺激,精神上注意情志调摄;另外,因反流性胃炎多数由胆汁逆向反流引起,向左侧睡往往使胆汁易反流入胃,故应向右侧睡,尤以幽门关闭不全者更须重视。平时还当注意劳逸结合,闲暇时可按摩腹部,以助脾胃气血充盈。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62岁,退休工人,2013年5月9日就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近2年因生活作息和饮食无规律,反复出现上腹胀满不适,干呕,纳差,伴有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恶心反胃,大便时干时稀,夜卧不安,未经正规就诊,常自服“雷贝拉唑”、“莫沙比利”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刻诊:胃脘灼热胀痛,不思饮食,吐出胃内容物及黄绿色胆汁,吐后腹胀感未减轻,伴呕恶嗳气、烧心反酸,咽部堵塞感明显,口干口苦,小便黄,受凉后易腹泻,大便每日1~2次,近2年来体质量下降5 kg,面黄,精神欠佳,口中有酸腐之味,舌红,苔薄黄,脉弦。胃镜示:胃体、胃窦黏膜红白相间,幽门口关闭不全,色泽充血,有胆汁反流现象。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错杂,肝胃不和)。治宜化湿和胃、疏肝利胆,寒热并用。方以半夏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法半夏、白术、陈皮、干姜、白芍、竹茹、浙贝母、紫苏叶、茯苓、黄芩、厚朴、桔梗、橘络、山药各10 g,黄连6 g,甘草3 g,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服,150 mL早晚温服。服药7剂后,患者胃脘痞满、灼热感症状好转,原方减黄芩、黄连用量,紫苏叶改为紫苏梗,加乌贼骨、瓦楞子、延胡索各10 g,麦冬、百合、佛手各10 g,续服7剂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胃镜复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消失,胃镜内有清凉黏液,无胆汁。叮嘱患者调节心身和日常生活。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因脾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且饮食痰积,阻塞中焦,两者虚实相兼,致脘腹胀痛,餐后不缓解或加重,伴有胃脘部灼热、呕恶嗳气反酸等寒热错杂之症;口干口苦、小便黄、受凉后易腹泻,为肠中积滞而有化热之象;舌红、苔黄、脉弦滑为脾虚肝郁胆逆痰饮积聚所致。综合诸症,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胃痞,故王师以半夏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之。全方苦辛并用以顺脾胃气机之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虚实并调则泻其实、补其虚。升降复则清浊分;恢复脾升胃降之功,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邪实得清,正虚得补。叮嘱患者生活起居规律、避风寒、调情志,以防复发。

(收稿日期:2014-02-20)

(修回日期:2015-02-15;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胆汁反流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名医经验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西药结合半夏泻心汤用于脾胃虚弱证胃溃疡治疗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观察
肝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