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蛇共舞

2015-05-30 10:48兰元裕林英祥韩军陈惠发周传馨
海峡摄影时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历活动文化

兰元裕 林英祥 韩军 陈惠发 周传馨

赛蛇神,是福建南平樟湖镇独特的崇蛇民俗。明代《长溪琐语》记载:“(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樟湖)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这一祭蛇神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

每逢农历七月七,樟湖人都要聚集在蛇王庙奉蛇王出巡境内。人们大清早就来到蛇王庙燃烛敬香,并排成长队,鸣锣开道。队伍中人手一蛇,他们将蛇握在手中,或缠绕在臂手、项间,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态,情景十分奇特。游蛇队伍浩浩荡荡在镇中穿行,各家各户门户洞开,以香火鞭炮迎接,顶礼膜拜。游蛇结束,人们再把蛇送归大自然。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说明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福建的闽越人都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随着时光流逝,历史变迁,闽文化重要特征之一的崇蛇习俗,仍广为流传于民间。至今在八闽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崇蛇、祭蛇习俗。

相传很早以前,福建南平樟湖镇毗邻的闽江畔有一株千年古榕,树下有群蛇汇聚于此,当地百姓以其为神,于是建了一座蛇王庙,供人们焚香烧纸,虔诚礼拜。渐渐便形成一个传统节日,即每年农历正月的游蛇灯和七月的迎蛇会。

在过去,通常在农历6月间,这里百姓家家户户都到野外山上田里忙捉蛇,至迎蛇日那天,老老少少纷纷携蛇到蛇王庙前参加比赛,以捕到的蛇大小论奖。再将大蛇装进“香亭”里,结彩挂花,由四位彪形大汉扛着出行,其他人则手执活蛇相随。游蛇时旗幡招展,鸣锣开道,场景蔚为壮观。参加游蛇的人,用湿毛巾缠住蛇颈,或将蛇握于手中,或绕于臂上,或盘于胸前,边走边舞。沿街每隔二三十米便设有一口水缸或放置一个水盆,让迎蛇者把水浇于蛇身,使蛇得水后昂首舞尾,张口吐舌,活跃如龙。游蛇队伍所经之处,家家开启大门,点香火,燃鞭炮,恭敬迎送。迎赛后,复将蛇送回江里,放归自然……如此的蛇文化,实不多见。迎蛇会与蛇王庙、游蛇灯,共同构成了樟湖蛇文化节的主要内涵,也由此成为闽越风情一道独特的景观。

樟湖人对蛇的情怀,还表现在把蛇融入了民间艺术文化活动中,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到正月十九这3天,分3个不同姓氏,均须举行盛大的“赛蛇灯”活动,制作蛇灯既简单,又不乏精细,每户人家取来一块长2米宽0.2米的木板,在板上装三盏斗形的纸灯,灯内红烛燃亮后,灯上的各种剪纸图案、祝福语等变得更加醒目,然后在板的两端扣上孔,置入圆棒,系上拉绳,几百甚至上千板灯连在一起,再与精心制作的蛇头、蛇尾相连,一条完整的长蛇灯便可在夜幕下逶迤前行了。

尽管时代使古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淳朴的蛇文化,以及对蛇的崇拜已深深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游蛇节”、“赛蛇灯”活动也从过去单纯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希望之举,逐渐演变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行探亲访友,互通信息,并为村镇经济发展铺路搭桥,构成了今日樟湖人从事蛇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
农历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2020农历庚子年鼠年
谁远谁近?
贵州各地节庆一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