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输出:丝绸之路上的陶瓷

2015-05-30 10:48
财富堂 2015年7期
关键词:陶艺瓷器陶瓷

1.《财富堂》一问:我们获悉你最近对“加强丝绸之路上陶瓷贸易研究”的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引起文化界和收藏界的极大关注。我们知道,丝绸、陶瓷以及后来的茶叶,是中国在千百年里向世界输出的大宗商品,这些具有世界性优势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国家的文明程度,改变了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观念,而且深刻记录了中国在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版图上的坐标。你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当代陶艺创作的艺术家,为什么会关注这个课题?

朱乐耕:我早就在关注这些课题了,也写过不少文章。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我提交了《有关建立丝绸之路上陶瓷贸易研究的提案》,我认为:“在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中,丝绸和陶瓷是联在一起的,加强对陶瓷的研究,不仅能进一步发现新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可以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活动。”我认为这个提案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2.《财富堂》二问:中国海上贸易的商品很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你为什么选择陶瓷,是不是因为你是陶艺家,对陶瓷特别有感情?

朱乐耕:我经常去国外的各大博物馆参观,发现中国陶瓷在许多博物馆都有,保存情况也相当好,是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依据。但是同时期输出的丝绸却存不住,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腐烂了。也就是说,陶瓷承载的信息是永恒的、可靠的,对解释历史来说,是有力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新的发现,还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加文化内涵,获得沿路国家与民众的更大呼应与支持。所以说,不是我选择陶瓷,而是陶瓷本身最有说服力。

3.《财富堂》三问:你认为陶瓷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位在哪里?

朱乐耕: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贸易有丝绸、瓷器与茶叶等,其中最精彩的是瓷器,瓷器是中国的发明,远在东汉,中国的瓷器生产就趋于成熟,出口到周边国家。隋唐以后中国的造船技术得以高速发展,这时的瓷器通过海运,从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过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进入印度洋,到南亚,然后进入波斯湾,到中亚和西亚,同时到达红海,进入北非和东非市场。比15世纪兴起的地理大发现早了近千年。到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又绕过好望角到达欧洲,到清代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贸易,代表了古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发达的手工业国家,当时中国的GPT达到了世界第一,其中的瓷器贸易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4.《财富堂》四问:你认为,对丝绸之路上的陶瓷研究应该把握哪个关键点?

朱乐耕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往的深化,许多学者都开始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但要说清楚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基础,这方面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和完善。我想,作为出生、成长在景德镇,现在又落户北京创作的陶艺工作者,不仅有实践,还有理论积累,我可以在陶瓷研究这一块上做出一点贡献。

今天我们一直在说要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从历史上看,许多受惠于丝绸之路的国家都是通过中国陶瓷了解到了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华民族,以及具体到某个城市以及某个行业的中国人。所以我觉得通过研究丝绸之路上的陶瓷文化与贸易,可以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而且中国当代陶瓷发展得很快,也可以让国外看到中国当代陶瓷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我们除了有历史的辉煌,还有现在的璀璨。

5.《财富堂》五问:从中国陶瓷上的纹饰和器型也可以看出历代中国人对世界和看法和心灵的表达,中国陶瓷上的艺术主题都是宣扬和平和真善美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和模式来讲真善美的故事,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抵消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妖魔化,消除某些人、包括政治家们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朱乐耕:确实如此,中国的瓷器贸易向世界输出的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陶瓷体现了成熟优雅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贸易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瓷器上的绘画也承载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给予世界不同国家的巨大影响。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国在向外输出成品时,也吸纳了贸易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比如中国的作坊和工匠根据外国商人提供的图案与器型进行烧造,这就是来样订货的形式,那么这些工匠在烧造时,也了解了遥远国家的文化与风俗习惯,打开了一扇眺望异质文明的窗口,这就是由经贸推动的文化交流,与现在建设“一带一路”很相似。

所以今天我们通过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以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民众真切地认识到,从中国汉代以来的海外贸易,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吸纳不同国家文化营养发展起来的国家。

6.《财富堂》六问:“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来的,他曾七次沿着这条商路来到中国,并著有三卷本的《中国》一书,后来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着同行者的足迹,一窥中国文化的神秘。当然,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导致许多无价之宝的流失,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所幸这些文物现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播。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开始实施了“丝绸之路考察”的十年规划,其主题是“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的综合考察”,进一步奠定了这条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你认为在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中,中国人应该体现怎样的主动性?

朱乐耕: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人应该体现优势。以往的丝绸之路虽然是以中国为起点,希望以这次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让中国的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里取得世界性的前沿成果,并将这一成果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一历史,也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这一历史,这不仅能增加中国人的自信心,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可以促使这条道路的经济发展,并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7.《财富堂》七问:你对此项研究有没有具体的设想?

朱乐耕:我想目前最迫切的有几点。一,设立一个研究课题,组织一支学术队伍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出版相关的研究著作。二,课题组除写作外还可以组织一支考察队伍,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到沿途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做考察,与博物馆内的专家学者交流,有可能可以沿途发文章,或带上电视记者做现场报道。考察队伍中除有学者外,还有当代中国一流的陶艺家,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展示中国当代一流的陶艺,将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送给这些博物馆,将中国陶瓷历史的研究与展示延续到今天。这是一个中国文化走出去,全面立体宣传中国文化历史的极好方式。三,为了关于组织可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召集相关的学者共同参与,推进这一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经费可以由中国艺术基金会资助。

8.《财富堂》八问:研究成果预计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呈现?

朱乐耕:相关的研究成果展示可能大致规划为三大方面:一个是相关学术研究的著作出版以及相关展览,再一个就是中国现当代陶瓷的学术交流。因为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中国的陶瓷都有很多,但是多为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陶瓷文物,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陶瓷在国外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中几乎处于空白地带。这使得国外对于“中国陶瓷”的印象很多时候还停留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陶瓷样式及工艺。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当代陶瓷发展特别快,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行良好的国际交流,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陶瓷的历史以及今天的现状都是很有意思的活动。

9.《财富堂》九问:你曾经向有关方面建议在首都建立一个国家设计博物馆?

朱乐耕:是的,那是前年的事吧。我觉得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转型成为一个创造性大国,必须要发展自己的设计产业。因为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文化创意和艺术形式,还涉及到人机功能、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等,它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

10.《财富堂》十问:今天我们中国的工业设计能力还比较落后,与欧洲、特别是北欧国家不在同一水平上,与东亚一些国家也不能比。陶瓷是工业设计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景德镇的许多企业里,说句实话吧,也没有看到多少能够进入国际视野的陶瓷艺术品和日用产品。

朱乐耕: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好的设计,缺乏尖端技术,文化含量不足,这些都跟创新精神有关。因此,我们要使中国的设计有较大的发展,提升层次,要有设计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及设计教育的基地,还要有历史的记录与反思。而国家级的博物馆就能具有如此的功能。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建立自己的设计博物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应该关注到这一点。从丝绸之路的陶瓷上也可以看到,在长达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并不缺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有些陶瓷器具的设计是站在世界前列的,放在今天也是绝对时尚的。所以我们要从丝绸之路遗物中重拾信心、汲取灵感、增强动力。

朱乐耕简介

中国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展,并有四十余件作品获奖。2012年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3年获中华艺文奖。曾在新加坡、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举办个人陶艺展,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陶艺展。作品被韩国麦粒美术馆、韩国亚洲美术馆、韩国园光大学、日本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正大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等国内外美术及博物馆机构收藏。

猜你喜欢
陶艺瓷器陶瓷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