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明月

2015-05-30 16:01何慧娟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老君青牛老君山

何慧娟

今夜,我栖居在老君山下。

当同来的伙伴们都悄然入睡的时候,我静静地伫立在三楼的露台上,远远地仰望着老君山和老君修仙得道的老君洞。

无边的秋风从老君山上、从四面八方静静地漫漶过来。远远近近,低一声高一声秋虫的鸣叫,就像弹拨在夜色中的清琴,浅吟低唱,温柔入耳。

仰望苍穹,那轮朗照万川的千古明月,正从浩瀚无垠的虚空灿灿地朗照着,朗照着今夜南秦岭的层层峰峦,万川溪谷,也朗照着今夜老君山下孤独仰望的女子的心灵。

恍惚中,我仿佛又看到那个骑着青牛避乱入秦的千古老者。

老子当年离开函谷关骑着青牛一路向西,当他来到秦岭东南麓的巡检时,仰望层峦叠嶂与浩渺苍穹相接,俯视山泉溪瀑似银练飞舞,不由得停下了匆匆行旅的脚步。

他牵着青牛,披荆斩棘,在高耸入云的南秦岭,寻找着求仙修道安顿心灵的地方。他踏遍崇山峻岭,终于在巡检北面的山坡上,寻到了他要安身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老君山。

老子在老君山到底住了多少年,今天已无据可考。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个矗立在老君山上的老君洞、几个因老君取名的古老村落,和许多关于老君修道的传说。

头顶的月光缓慢地移动着。

老子穷其一生,究宇宙万物的流变繁衍,察万事万物的生息变化,不外乎是“无状无象”的“道”在发生作用。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既要尊崇自然,又要“清虚”“无为”。老子的主张,就连当时盛名一时的孔圣人也尊崇膜拜得无以复加。

《庄子·天运》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活了五十一岁还没有领悟大道,于是南往沛地拜见老子。

孔子拜见老子回来,整整三天不说一句话。

弟子问他:“先生见到老聃,您没规劝他什么吗?”

孔子捋须长叹,回答说:“我直到如今才算见到真龙了。他呀,合在一起便成为龙的形体,分散开来又成为云锦华章。乘驾云气而养息于阴阳之间。我大张着口久久不能合拢,瞠目结舌无以应答。愧疚之情久久萦怀,还哪能对他老人家作出规劝呢!”

这里借孔子的语言,说明老子在人们的心中是何等的华彩神秘,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更加说明老子所提倡的“道”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无为”“空虚”,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是谁?思古察今,在天地之间,发现了浑然一体的宇宙大道?

是谁?彻悟了飘然于滚滚红尘之外的人生真谛,成就了影响深远的千古哲思?

我仿佛看到了手执拂尘伫立山顶的千古老者!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眼花缭乱的喜悦中,在万仞明月的照耀中,我悉心地体味着那充盈于天地之间的人间大道。

庄子说:“我以本心游于物之初。”

一指清风,清风浩荡拂过沟豁山峦平荒大漠,拂过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一指明月,明月苍茫照彻万里江山岁月千古,照彻秦砖汉瓦华夏神州。

松涛阵阵,奏响空谷万籁;秋水清澄,涤尽岁月铅华。月亮渐渐地西去了,虫鸣的清琴也降低了音符,空气中的水汽慢慢地凝结成夜露,从树梢上悄然滴落。

猜你喜欢
老君青牛老君山
游老君山
老君炼炉
九月,秦皇岛分行小记
老君山
哈勃图?
陈飞:情系老君山
吃草
梦幻老君山
孙悟空偷仙丹
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