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站着作报告 学生趴着打瞌睡

2015-05-30 10:4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吴良镛吴老程颐

2014年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虽然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之久,但吴老坚持站着作完了报告。

据悉,这篇讲稿是吴老亲手写的,全文近4000字,从“理想与立志”“人生选择”“人生坚持”和“人生顿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内容很接地气。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觉。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此事随即成为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的一大“插曲”。相关图文被广泛传播后,有不少网友批评学生“没素质”,也让一些参会学生感觉“很受伤”。一些与会学生表示,吴老声音比较小,后排听不清,而且许多同学放弃午休来听报告,确实容易犯困,不过睡觉的人真不多。

多维解读

“院士报告学生睡觉”病根何在

一场报告会是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首要一点,就是作报告的人与听报告的人是否能“对上号”。按理说,愿意来听吴良镛院士报告的大学生或社会人士,肯定不止大会堂所能容纳的6000人。要是这些人在场,他们还会打瞌睡吗?但这场报告会恐怕并非学生自愿报名前来,而是学校组织而来的。真正有兴趣的人没机会来,没啥兴趣的人不得不来,才导致出现了听报告睡觉的尴尬一幕。出席报告会的人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来的人是否都带着一颗期待的心而来,而不是无奈被迫才来,这一点组织者最该反思。

遗憾的是,从小到大,从学校到社会,我们参加的种种报告会、讲座,相当一部分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学校、单位组织动员必须参加,不参加的甚至要扣学分、扣工资、取消评奖资格等。在这种机制之下,参加者不过是人到心不到,睡觉、看闲书自然不在话下。无论是台上作报告的人,还是台下听报告的人,甚至是幕后的主办方,都将其看作一场大家心知肚明、互不揭穿的秀,根本不在乎受众愿不愿意参加、有没有收获,这才是最可怕的结果。

反过来看,实际上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听众爆棚、气氛热烈的讲座,也许主题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可公开自愿报名,充分赋予公众选择权。因此,这场尴尬的院士报告会应当给我们一些启发,屡见不鲜的“被参加”“被听课”应尽早休矣,与其强迫那些“要我参加”的人到场,不如让“我要参加”的人有机会亲临现场,才能让作报告的人更有动力,听报告的人真有收获。

从程门立雪看“睡倒一片”

论年龄,吴良镛院士比一些学生的爷爷还要年长;论成就,吴良镛是我国建筑学领域泰斗、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仅凭这两点,部分青年学生就应该好好反思。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例如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了弟子礼,自谦道:“我才疏学浅,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向老师请教。”又如,宋代学者杨时四十多岁时还常去向程颐求教。一天,杨时去拜访程颐,而程颐刚好坐在那里打瞌睡,于是杨时就一直站在那里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如今,92岁的院士站着,讲了30多分钟;20多岁的学生坐着,却睡倒一片。对比古代学者,如今的部分青年学生应该感到汗颜。

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懂得了做人的礼仪,再去学习文化。然而,一些人读研究生并非有志于学术,而是为了给自己“加冕”,提升就业的“筹码”。因此老院士的演讲,似乎离他们的功利目的很遥远,以至于忘记了尊师的基本礼仪。

猜你喜欢
吴良镛吴老程颐
百岁国匠吴良镛
THE NUCLEAR OPTION
国医大师吴咸中的养生之道
虚惊一场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怀念吴老,学习吴老——我心中的吴恩惠教授
中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50年
孔子研究院展厅主题雕塑构思
雕塑.建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