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膊杂剧含义探究

2015-05-30 00:30杨秋蓉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绿林杂剧

杨秋蓉

摘 要:脱膊杂剧,也叫朴刀赶棒杂剧,是古代杂剧的一个重要的类别,主要就是指民间善武人士的故事,往往同绿林好汉、武将、武士的发迹变泰联系在一起,不同于说铁骑两阵对圆,主要是以短打为主。

关键词:脱膊;脱剥;杂剧;朴刀杆棒;绿林

在《太和正音谱》中,明代朱权将其掌握的杂剧资料分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鏺刀赶棒,即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从上面的分类来看,朱权主要是从杂剧的内容方面来考量,对于“脱膊杂剧”之说,历来大家一致认为是指代古代的武戏,但是对于其为何以此命名,似乎不太明晰,对于这个说法,必须追溯到宋代的说话艺术。

一、说话艺术之“朴刀赶棒”

在《太和正音谱》中朱权首先将一类杂剧分为“朴刀赶棒”,再用“脱膊杂剧”对其解释,那么要弄清楚“脱膊杂剧”的含义,必须从“朴刀赶棒”入手。

“朴刀赶棒”之说源于宋代的“说话”艺术,其首见于南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小说讲经史》承继其说“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迹变泰之事。”两段资料都指出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有“朴刀赶棒”这个大类别的故事。

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提及了八类话本故事: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赶棒、神仙、妖术,其中在“朴刀”、“捍棒”下分别列出了具体的故事,“朴刀”条下有:“大虎头、李从吉、杨令公、十条龙、青面兽、季铁铃、陶铁僧、赖五郎、圣人虎、王沙马海、燕四马八。”“捍棒”条下有:“花和尚、武行者、飞龙记、梅大郎、斗刀楼、拦路虎、高拔钉、徐京落章、《五郎为僧》、王温上边、狄昭认父。”

首先探讨一下这些“说话”的具体内容,“朴刀”类:“李从吉”,第七十八回叙述高太尉调去取梁山的十节度使中,有徐京、杨温、李从吉三人,并说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从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十条龙”、“陶铁僧”,在《警世通言·万秀娘报仇山亭儿》中提到过“十条龙苗忠”、“陶铁僧”都是打家劫舍之徒;“青面兽”,《宣和遗事》中绿林好汉杨志的故事。

“捍棒”类:“花和尚”,绿林好汉鲁智深故事;“武行者”,《宣和遗事》“行者武松”,绿林好汉武松的故事;“飞龙记”叙赵匡胤开国之事;“拦路虎”、“王温上边”,在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中有《杨温拦路虎传》都是杨温的故事,绿林出身;《五郎为僧》,在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题目正名为“杀人和尚退敌兵,放火孟良盗骨殖。”可见五郎为和尚同鲁智深作风颇像。

从《醉翁谈录》中记载的“朴刀赶棒”故事来看,其主要讲述的两个方面的故事:一是绿林好汉的故事;二是尚武平民或者武将的故事。

对于“朴刀赶棒”中提及的武将故事,其实是有其题材限定的,主要是指武将变泰发迹、成名之前的故事。因武将在功成名就之后应归类为“说铁骑儿”。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除了列出八类“说话”的剧目以外,还提及了“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计谋有孙庞斗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三国志诸葛亮雄才,受西夏说狄青大略。”例如“说征战”、“论计谋”、狄青征西夏等武将征战沙场的故事,在其八类中就没有归属的,冯保善先生也提到过这个情况,他说,在《醉翁谈录》的分类中,应该加入一类“说铁骑儿”,“说铁骑儿,谓之士马金鼓之事,士马指代军队,金鼓指代战争,所谓鸣金收兵击鼓进军是也。说铁骑儿有别于朴刀赶棒,主要指两军对阵的大型战争故事。”可谓是真知灼见。

那么“朴刀赶棒”主要就是指民间善武人士的故事,往往同绿林好汉、武将、武士的发迹变泰联系在一起,不同于说铁骑两阵对圆,主要是以短打为主,也即脱膊杂剧的含义属性。

二、何为“脱膊”

那么为什么为用“脱膊”两字来代表一个杂剧的属类呢?

冯沅君先生在《古剧说汇》中将“脱膊”等同于“脱剥”缺乏具体的实证。冯沅君先生认为“脱膊”在《水浒传》中大量出现,其在水浒中的意思为脱去衣服,但是这一点完全是可以推翻的。《水浒传》的成型同杂剧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杂剧中有如下几个具体出现了“脱剥”,《王矮虎大闹东平府》以及《刘千病打独角牛》,都涉及到打擂的故事,正好在《水浒传·燕青智扑擎天柱》中也有同样的故事,对比分析一下。

在元杂剧《刘千病打独角牛》,提到“脱剥”处是香官说:“你二年无对手也,则有今年,若是再无对手呵,这银碗花红,表里段匹,就都赏你。香客还未全哩,等香客来全了时,脱剥下来搦三遭。”在元明间杂剧《王矮虎大闹东平府》,提及王矮虎“正末做脱剥、小打扮上露台”,打擂开始。都做“脱剥”。

而在《水浒传·燕青智扑擎天柱》中,同样是打擂,擎天柱任原说:“我两年到岱岳,夺了头筹,白白拿了若干利物,见年必用脱膊。”意思与杂剧一样,但是此时《病打独角牛》以及《王矮虎》中的“脱剥”变成了“脱膊”。之后燕青脱膊下来,除了头巾,光光的梳着个角儿,脱下草鞋,赤了双脚。燕青的动作也对应《王矮虎》中“正末作脱剥”的动作,很明显,“脱剥”在《水浒传》中变成为“脱膊”。

现存的文献中,最早将“脱膊”两个字连用的是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其中在《车驾诣景灵宫拜祖先》中两次提及,“数万人一一恭谨低声,止有快行数队脱膊,各有执把:或执七宝剑、或执青罗伞”,“或遇宣锁,全番快行脱膊,或宣内翰,或宣给事。”

“快行”,据在《宋史》中记载快行主要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元·陶宗仪《辍耕录·贵由赤》:“贵由赤者.快行是也岁一试之.名日放走。以脚力便捷者雁赏。”指出了快行的特征,腿脚利索。此外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屈突仲任酷杀众生郓州司令冥全内侄》取材于宋代故事,仲任多力,平时喜感偷鸡摸狗之事,凭借此伎,生活得意,因为这些赃物“亦且来路甚远,脱膊又快,自然无人疑心,再也不弄出来。”很明显在这段故事中,“脱膊”是指代动作快捷之意思且在宋代应该是一种俗称。

三、现存的“脱膊杂剧”剧本

一类是绿林好汉的故事,即元代夏庭芝《青楼集》中提到过“绿林杂剧”。夏庭芝在《青楼集》中提到国玉第,“长于绿林杂剧”,天赐秀,“善绿林杂剧,足甚小,而步武甚壮”。后有工于是者,赐恩深,“谓之邦老赵家”。平阳奴“四体文绣,精于绿林杂剧”。艺人之广,从夏庭芝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在元代,绿林杂剧有如下几个体征,一是武艺,二是俗称邦老,即强盗,三是有纹身。现存的剧本主要有根据《录鬼簿》以及《太和正音谱》的记载,主要有如下的脱膊杂剧:高文秀《双献头》、李文尉《同乐院燕青博鱼》、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梁山五虎大劫牢》、《梁山七虎闹铜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既不属于绿林杂剧,因为整个故事时讲述水浒应该接受招安以后征方腊的故事,身份已经有绿林变为了将令,故将其排除在外。

二类是民间武艺高强人士的故事,根据《录鬼簿》以及《太和正音谱》的记载,主要有李寿卿《伍员吹箫》,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朱凯《昊天塔孟良盗骨》、无名氏《刘千病打独角牛》、《狄青复夺衣袄车》、《赵匡胤打董达》、《穆陵关上打韩通》、《雁门关存孝打虎》。

参考文献:

[1]王季思.全元戏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冯沅君.古剧说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3]南宋·罗烨.醉翁谈录[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绿林杂剧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游绿林山
游绿林山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绿林群芳谱(5)
绿林,绿林
——秋游绿林古兵寨随感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