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美术课堂灵动 国粹在触碰中传承

2015-05-30 18:16徐玢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国粹网络平台中国画

徐玢

美术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培养学生有一定独立创作能力和正确的艺术见解,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网络平台为灵动的美术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它让学生在听、看、接收感官刺激的同时,去切实感受美、欣赏美,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长河中的无数瑰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并将这些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一、适时运用网络环境,引领学生了解华夏文明

在美术教学中,兴趣是开启灵感的钥匙,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使用多种视、听等直观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中华文明之美,去追求和探索华夏大地上五千多年的艺术之美。

在讲《中国人物画欣赏》时,利用网络资源库提供的优秀作品实例:唐代的《敦煌壁画——飞天》、宋代李唐的《采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唐代韩滉的中国画作品图片,让一幅幅传世之作第一时间映入眼帘。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曲、琵琶调进行讲解、拓展,不仅讲作品本身,更是把作者、当时创作的社会背景及我国古代的繁华盛世进行详尽的讲述。通过声(音乐)、像(影片)、图(绘画、书法)、文字(诗词歌赋)让孩子们了解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拥有了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她不仅有令人瞩目的“四大发明”,更有闻名于世的灿烂文化,即使是在政治统治灰暗时期,也有陆游、屈原、八大山人等一大批爱国艺术家——曾经的蛰伏也是为着即将腾空而起的奋飞而积蓄的力量。

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交流互动,带领学生走近国粹——中国画

美术课堂是传承发扬中华文明很好的教学阵地。在各个年级的美术课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画内容,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一幅幅古朴的水墨山水画在屏幕上徐徐展开,伴着《高山流水》《掬水》等古典音乐的韵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距今千年的作品,更是带领他们走进一段历史。随着《中国画初步》教程的播放,学生的视线从欣赏转换到了解。坐姿、站姿、握笔姿势,暂停、体会,他们已经从惊叹作品的美变成了学习的冲动,虽然手中的毛笔还是崭新的,虽然刚刚纠正好的握笔姿势在转身间就忘记了,可是经过与视频的反复比对,孩子们体验着自我纠正、互相完善的喜悦。心已动,梦不远!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还没有画上一笔,但学生已经了解了许多——用具、坐、站、握笔、转腕、置笔、意境——现在他们不再是“国画盲”了,他们已经走在了学习国粹的路上。虽然我们刚刚蹒跚学步。

三、选择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携手学生让国粹在课堂灵动生辉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毛笔动起来,把沾墨、用水统统搬上大屏幕,给孩子们最直观的运笔过程和行笔效果——这些我们平时没办法完成的在网络平台上变得那么简单,它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专注地看着教师的演示,实物展示台给了他们“现场直播”的感受。不同的沾墨方法画出来的叶子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怎样,总是浓淡相宜;一支毛笔的不同部位,可以完成视觉上完全不同的形状;运笔的方向发生改变,即便是同一支笔,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学习一点,实践一点,孩子们的灵性被这简单的水、墨唤起。课堂上随时都有“亮点”和“意外”的惊喜与收获。借助展示中生成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起来。

课堂是师生生命的栖息地,是师生生命对话的舞台,在这里,心灵的悸动归根结底要靠教师来引领。教师的观念、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猜你喜欢
国粹网络平台中国画
中国国粹——京剧
中国画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