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让习作课堂更生态

2015-05-30 19:21陈岩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形式习作内容

陈岩

因为喜欢,研究习作教学很多年了,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成功的课例,可是最近发现,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再用,效果不尽人意,为什么?内容陈旧了,形式熟悉了,落伍了。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习作课不能站在课改最前沿,不与时俱进就要被学生淘汰了。

一、内容要与时俱进

拿出教科书,细读习作的内容,表面上好像除了要求更宽泛了一些,更倾向于学生生活实践之外,没有太多的改变,总跑不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就好像我们从小长大,总要吃饭维持生存一样,但如果只解读到这个层面,依然按照以往的习惯,只想着怎么让学生吃饱、吃好,而不想着改变菜式花样,迎合学生的胃口变化,既让人赏心悦目,又有品尝滋味的欲望,那么慢慢就会生厌了。

放眼望去,《喜洋洋灰太狼》已经被新版《猫和老鼠》替代了;徹思叔叔和瑞可爷爷也不再占据学生的味蕾;昨日还在积攒大量的卡片做玩具,今日就变成了复杂徒手翻转“气儿”的游戏;去年还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焰火,今年却是耳目一新的电子鞭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除旧迎新,如果我们的习作内容还是涛声依旧,那岂不是束缚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更别谈我们渴望看到的课堂生态了。

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即使是提前备好的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应该时刻关注时事新闻,做好调整补充,带领学生涉猎最新的生活动态,孩子们也会骄傲于教师的触觉敏锐,折服于“先生”的犀利独到。比如环保的主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我们多以不乱丢垃圾,不砍伐树木,节约资源等的角度切入,学生收集资料,范围也是有限的,三年级有,四年级写,五年级再关注,怎么也写不出新意了,这样的课堂,只能是学生迎合教师的心意,即使活跃也只是表面的繁华。2014年的寒假,一段《穹顶之下》的视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种声音不绝于耳,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孩子们会怎么看?对于“雾霾”这个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能了解多少?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该有怎样的觉悟和担当?我们可以从此文入手,从社会争议辨析着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此时学生的讨论、交流,静思都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繁华,而是一种承担责任之后的慎思,同时也是在教会孩子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

二、形式要与时俱进

过去的一年,“慕课”——翻转课堂,成为每个教育人都在关注的话题,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改变,我们不能说对每个人、每种课型都适用,但至少让我们有思考的方向,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形式需要改变。

假期的时候有精力不眠不休地看电视,发现无论综艺节目、娱乐节目、公益广告等等,都在改版,形式不断翻新。不免感悟,同样是人,无论是教育还是娱乐,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刺激神经,引起兴趣。所以,我越来越对将“微课”引入习作课堂感兴趣了。习作是需要大量观察、了解、收集资料的。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放在课堂上,脱离了生活环境,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课外,以“微课”的形式代替呆板文字要求,让孩子拿着收集,走进生活这额资源宝库中,根据教师的提醒、指点,寻找、收集自己所需资源,随时记录点滴思考该有多好。我们教师可以按照习作的内容分主题、成体系地录制,像我们一学年有8名教师,每人研究一个专题足以,分享一下,一学期8篇习作就完成了,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能让人有足够的精力深入研究。也让孩子领略每位教师的风采,多好。如果每个学年都这样做,就形成了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习作教学指导资源库。而在课上我们交流、成文、评价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了,学生因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课上便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文可写,再也不感到为难了。改变了现在习作课只是指导,讲评,学生都要回家成文的怪现象,会让学生重拾现场习作的能力。

生态课堂,是要让每个孩子的思想都灵动起来,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生命的发展。尤其是习作课,更是有层出不穷的滋养生命的话题,更应该是学生表情达意的主阵地。源头活水造清渠,它的主渠道就是与时俱进,无论形势和内容都彰显时代气息。

猜你喜欢
形式习作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主要内容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