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生活化的实例研究

2015-05-30 19:21朱晓玲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班小朋友常规

朱晓玲

本文取材于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的生活,从对其集体行为的规范、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游戏常规的建立及基本社交礼仪的学习这四方面的常规培养教育进行举例阐述,鼓励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去规范,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又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学期初,我们利用开学一周了解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分析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将常规教育细化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帮助幼儿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学习活动中。

一、软硬兼施,规范幼儿的集体行为

幼儿的集体行为主要以站、坐、行及安静倾听为主,小班幼儿的行为动作都较活络,教师的平白说教几乎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唱儿歌等,或者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拍照进行常规教育,吸引幼儿按要求做事。

自觉排队是班级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午睡或是喝水、洗手等都需要幼儿井然有序地排队进行,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常规规则。为了让孩子们站好队,我从细处着手,对幼儿严格要求,每次进行活动前都要求幼儿先排好队再前进。刚开始孩子们还比较随性,不站队只顾自己到处乱跑、大吵大闹,甚至几个几个扑在地上压着玩。为了能让幼儿尽快排队,一开始我采取告知的办法,“我们要开小火车站队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快快来站队”……一开始效果还行,后来渐渐又散了,于是我采用拍照的方法,把那些不肯排队的幼儿拍下来,再和那些排得好的幼儿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几次下来,强化效果还真不错。

二、结合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单靠引导和鼓励孩子来让他们进步,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促进其对学习生活自理的兴趣和动力。对孩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来提高和建立其积极性,从而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每天中午睡觉前,我们都会请孩子自己脱并折叠自己的衣服、裤子,但对于那些存在较大困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伸出较多的援手,时间长了那些本来会自己脱和折叠衣服的孩子看见其他孩子有教师的帮忙,也就跟着等了。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法,想到了用游戏来代替使孩子们更加有兴趣。有天中午睡觉前我让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脱裤子就是“下山”,拉上裤子就是“上山”。“下山”的时候可以一边脱一边说“哎哟,哎哟,下山喽!”然后把脱下来的裤子对折变成一个“长面包”,再把“长面包”对折变成一个“大石头”藏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了,当看见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后都很开心地喊着:老师我会“下山”了,原本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始尝试自己脱裤子了。起床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会了“下山”,现在开始要“上山”咯时,孩子们立即动手“哎哟,哎哟,上山喽!”一个个开心地做起游戏来了。

小班幼儿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我们用孩子愿意和喜欢的方法来耐心引导和教导。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让幼儿多学多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交流,与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的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评小红花的时间很短吗?”孙同学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得太慢了,把时间都浪费掉了。”解同学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课了,他们还在那里玩。”我又问:“那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孙同学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解同学说:“不行,有些小朋友听不见。”任同学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铃鼓,我们就能听清楚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铃鼓来提醒大家下课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我们之前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小铃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就整理好了,大家回到教室里,我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新要求,但孩子是在被动地遵守,是迫于教师的威严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教师在时一个样,教师不在时又是一个样的情况。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的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材生活,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在感冒多发的春秋季,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总是没有用手捂住,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活动《注意卫生礼貌》,首先我请幼儿观看巧虎系列动画片,并提问:“巧虎怎么了?”从而引出“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卫生礼貌?”这一问题的讨论,渐渐孩子们都知道了生病时应该怎么做。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请多组幼儿上前假装感冒咳嗽、打喷嚏,看谁的动作最有礼貌,获胜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孩子们的活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观看各组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文明行为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规则意识较薄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引导,去规范,而教师一遍又一遍乏味的规则教授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取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才能让他们更加易于接受,也更愿意在这样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生活、学习。

猜你喜欢
小班小朋友常规
常规之外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找茬儿
别受限于常规
海边玩一夏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Let’s DIY Poster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