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花鸟画构图的美感法则

2015-05-30 10:48付丽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构图花鸟画布局

摘 要:中国花鸟画的构图是在平面展开的,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甚至可以把不同季节的花朵整合到同一画面上,可以上下摆布为条幅,也可以左右延伸为长卷。因此中国花鸟画构图可以从布局、程式及关系三方面来阐述其美感法则。

关键词:花鸟画;构图;布局;美感法则

花鸟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自身独立和独特的美感法则。以下仅对花鸟画构图的美感法则展开讨论,以利于花鸟画在构图中提出各种美感法则。

一、花鸟画构图形式美感法则

(一)全景式

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安排上富有秩序,同幅画面中可见花鸟与树石、山崖与溪流,呈现出全景式的和谐美。如宋代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图1),溪边几块石头坡石重叠,显得突出,整幅画面有荒寒萧疏的气象;图中雀鸟有的飞翔,有的鸣叫,有的觅食,有的栖枝,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跃的气氛,A属于一幅全景式构图的佳作。

(二)折枝式

选取一枝花近景刻画、特写局部, 是花鸟画特有的布局形式,概括简练,一般不加其他陪衬和点缀。如宋代佚名作品《海棠蛱蝶图》(图2),小巧精致,巧成布局。

二、花鸟画构图程式美感法则

以美学的角度看,程式化美感法则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有的,是历代艺术家对艺术形式凝炼的结晶,便于掌握,实用性强。主要有四种常采用程式。

(一)“之”字形布局法则

“之”字形布局是最常用的布局形式之一,類似于西方绘画中S形构图,强调画面韵律美。景物在画面上进行“之”字行排列,“之”字构图,横竖均可,曲折变化气脉贯通。如宋代赵佶《芙蓉锦鸡图》,从其右上角的蝴蝶和树梢,停驻在树枝的锦鸡,左下角的花枝,能隐约看出“之”字形。

(二)对角线布局法则

该方法是把花鸟根据纸张上下斜对角线安排,其他两对角线留白,使画面在动态中又具有均衡感,意境幽深。如宋代佚名《枯荷鹡鸰图》,一支枯黄的荷叶由右下角伸向左上角,栖于荷梗的鹡鸰低头注视下方。残叶、鹡鸰、荷梗都安排在画面的右下角与左上角,另外两对角空白,画面开阔,意境幽深。

(三)不等边三角形布局法则

花鸟在画面上根据不等边三角形安排,合理的经营位置使花鸟具有构图美感,远近虚实、疏密恰当,并具有音乐节奏的欢快感。如宋代赵昌《蛱蝶图》,底横边的坡石和花草和翩翩起舞的蝴蝶,安排在横长竖短的不等边三角形骨架范围,使画面具有自然的天趣和节奏感。

(四)三线布局法则

三线布局是画面骨架以主、辅、破三条线构成。主线决定画面的大局势,是画面的主干;辅线相对于主线要显得小或细,使主线不孤立和单调;破线,是与主线或辅线相交的线,画面有破才富有变化,此三线组织在一起,使得画面丰富,具有律动美。最常见的三线布局是画兰草,叶子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这样既富有变化又具有组织关系。

三、花鸟画构图景物关系美感法则

(一)宾主朝揖

在历代画论中谈到布局景物时,宾主关系是被放到首要位置的。宾主是指同一幅画面上的景物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平均对待,否则画面容易涣散,显得凌乱。如果把次要的景物画在突出的位置更是不可取的。从局部看,也要有局部的主次关系,同画面上有几枝花,其中必有一枝为主;一枝上有几朵花,也要以一两朵为主,只有这样画面组织才能层次分明,富有节奏。主次之间要有联系,或势趋,或俯仰。花鸟在画中也是有生命的,在作画过程中把景物人格化,看做是有感情的并安排其位置,使彼此间有相互联系。主与次分清能够使得景物之间相互呼应,甚至局部几片叶子,能更好地突显宾主关系。例如,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论花卉则云:“章法者,以一幅之势而言,幅无大小,必分宾主”。

(二)开合法则

“开合”也可称之为“分合”。用辩证方法理解,“开”是矛盾的展开,即“开局”;“合”是矛盾的统一,即“收局”。通常在绘画时无论景物大小,无论什么形式,都有开合,而开合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整体框架下各局部之间密切的关联性,讲究画面物像必须相互呼应与照顾。在绘画时,应考虑到照顾与收拾,当最后收拾时,必须时刻照顾到发生变化而形成对比。这是从全局着眼的一般性艺术美感法则。在传统艺术中也会遇见“开合关系”的另类,画面上只有开而没有合,而合被画家安排在画面之外,形成了画外有画的画境表现,从而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虚实法则

从美学意义的角度出发,由虚实产生的美感是丰富的。虚实的提法在众多画论中较为概括,实际上是指画面整体布局的聚散、浓淡和疏密的关系。画中的大小、远近也属于虚实的另一种形态。作画布局最忌平均罗列,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指在一幅画面疏的地方像道路一样可以跑马,密的地方像密布的头发,做到密实、疏虚。董其昌说:“有详处必有略处,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密而不塞,方能繁密而空灵,疏而不空,才能形疏而意浓,几朵花密集在一起,才能显得繁茂而艳丽,稀疏的画也会因为疏散而更显卓资和风采。而在美学领域,离开虚实结合就谈不上丰富性,也不会给观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因此,虚实结合是一种美的原理,也是获得美感的法则。如果能巧妙运用,遵守此法则,整幅画面都会显得气势生动,主题鲜明,意境悠远。

(四)纵横法则

纵横是在画面布局上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大的线形体势对比关系。从理论上说,画面中的形态不宜顺排列时,应力求变化,这就出现了纵横法则,如S形、十字形、井字形等。萧绎《山水松石格》中云:“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天高地阔,山高水长,就是大自然的纵横关系,并无处不在,花鸟画艺术创作中也是被广泛应用的。纵横能决定布局的大势,使画面产生夺人的张力,自然有生气,增加层次使画面丰富,意蕴深邃。边景昭的《三友百禽图》,百禽嬉戏于松竹梅之间。构图繁复,松枝、梅干、竹子纵横交错,巧妙穿插掩映,多而不乱,繁而有序。

(五)空白法则

在空白法则中有两种解读。有人觉得是画面上最虚的地方,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古人称之为"无画处";另一种看法是用墨六彩中所谓"白"的部分。在创作中,画家应当明白空白对于布局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能够与实处,即有笔墨表现的地方产生配合,不但突出主体形象,也使主题思想鲜明,由此使画面显得更加充满灵动之美。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绘画创作中为什么要留白,画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其美感法则。其一,在画面上下留出相应空白,有的留出天和地;有的只在画面上端留白而下端不留;有的则相反。这样留白的位置、大小、轮廓形状,符合整体布局美感法则。其二,变异手法。如马远,世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圭,世人称之为“夏半边”。此法强调多留空白,景物偏在一隅的“残山剩水”之“一角式”的形式法则,是南宋人创造的。此形式法则的出现,与当时南宋政治格局是分不开的。其三,在画面上相当部分的位置绘以云朵变化作为开局,然后描绘各种景色。此构图形式最早出现于山水画,后被花鸟画家接受,因此在花鸟画构图上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留白可以表现主体与客体较大的空间距离感,使主题形象更为突出,同时增进笔、墨、色技法的表现魅力。

总之,花鸟画构图具有丰富的特点,与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及完整的笔墨技巧程式相联系,这些美感法则的形成,无不经历了历史的检验。每位杰出的画家都为此做出过努力与贡献。故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创作才有处借鉴,同时也为当代画家提出新的课题,如何使花鸟画更具设计美感,表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东方神韵,因此对画家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勤.徐士钦.工笔花鸟画技法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0.

[2] 姚舜熙.中国花鸟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邢庆华.设计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田春.吴卫光.设计美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5] 谢子静.宋代折枝花鳥画的构图程式[J].新美术,2007(06).

作者简介:

付丽颖,女,汉族,1986年10月出生,河北唐山人,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华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壁画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构图花鸟画布局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VR布局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