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外语听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2015-05-30 10:48张文梅
关键词:训练外语听力

张文梅

【摘要】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中小学阶段是为外语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要讲究培养和训练听的能力的方法;在听力训练中注意:建立听的训练体系,扩大听的输入渠道;合理选择听的材料;科学设计听的练习;创设情境,视听结合;优化心理环境,减少情绪障碍。

【关键词】外语 听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7-02

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中小学阶段是为外语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如果从一开始就忽视听力的训练,会给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忽视听,势必影响说,最终必然影响到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从学生的学习讲,如果他们能够听懂课堂上教师用外语组织教学和讲新课,他们就能积极参加课上的语言实践活动。反之,如果某个学生的听力差,就会使他参与班上的语言实践活动受到限制,结果必然影响学习质量。当学生能够理解对方所讲的外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如果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外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听懂外宾的问候并作出相应的回答,帮助外宾选购物品,听懂广播和电视台的外语节目等等,他们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了。另外,从国家恢复中高考以来,英语口语的考查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教学中不注重口语的培养和训练,又怎么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现将我的一些做法与同仁们共勉。

一、培养和训练听的能力的方法

听的能力需要通过长期多样化的练习,特别是听、说交际性练习来培养。

1.有关语音方面的听力训练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是通过语言中的语音即“物质外壳”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传达和了解思想感情的。要培养听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熟悉语音。

⑴培养辨音能力。培养外语辨音能力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那些只有一个音不同的成对音组进行语音训练,训练学生辨别它们读音上的区别。例如:

在做辨音练习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发音要响亮,使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⑵辨别词在句中的重读、弱化及缩写的读音,教师说一对句子,让学生根据读音的差异辨别出句中的重读、弱化及缩写。或者对学生进行单句或段落的听写,听完以后把听力材料分发给大家,让他们检查自己所听写的内容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有关句子的听写训练

⑴听命令,做动作。教师用外语说出请学生做什么,学生按教师的“命令”作出相应的动作。比如我对学生A说:“Show me your exercise book,please.”A就把她的练习册拿给我。假如我对B说:“Give your ruler to C.”B就要把尺子給C,……

⑵看图听话。教师将几幅图挂在黑板上,教师说一句话,让学生说出哪幅图符合这句话的意思。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写有编号的单词词组表,学生听录音或由教师朗读一句话,学生选出句中内容涉及的有关单词。

⑶听句子做多种选择练习。教师发给学生一份练习,上面有许多组句子(每组包括四个句子),教师按顺序每说完一个句子,学生就要找出与之意义最相近的那句话。或者教师给学生听几组对话录音,每听完一组教师就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选出恰当的答案。如下面一组问答句:

A. Bill didn?蒺t come to school today. Do you know why?

B. Bill is sick and will have to stay in bed until Monday.

学生听完后,教师提问:“Where is Bill?”下面有四个备选的回答:

A. At the office.

B. On his way to work.

C. Home in bed.

D. Away on vacation.

上面这种练习,对不同年级学生,所选的句子的难度程度要有所区别。

3.有关短文的听力训练

教师除了让学生听课文进行听力训练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辅助材料。给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对高中学生则除了听短小的故事外,还可以适当听一些简单的新闻或者短评之类的材料。听完之后,或者做是非判断练习,或者做多项选择练习,如果要与写配合,也可以做回答问题的练习。

要使学生在班上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听的活动,教师就要在听之前告诉学生有关听力材料的内容范围。如果材料中有关文化背景的知识,教师就要先把背景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再让他们听这个材料,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材料。由于学生一般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他们视图听懂每一个词,不管是重点词和非重点词,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都想听懂,都想记住,因而抓不住重点,影响听的效果。因为听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听的时候,要思考,要记忆,只有注意听,才能记得住所听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听力材料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听的时候抓住重点情节,提高听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在听有关句子或整篇短文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三点:⑴听力材料不要有生词,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到了高二、高三年级,可听有极少量生词的材料,以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全篇文章的能力:⑵教师讲的句子或故事,内容可以简单,但只允许说一遍,从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遍听懂的能力;⑶每次听力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4.听写

听写既练习了听,又练习了写,它是一种很好的综合练习方式。

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课时紧,无暇顾及听、说训练和做听写练习。这些教师过多地重视知识的讲解,过多地给学生做单项语法练习,一致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到了高中阶段也不应当放弃听写练习。听写的内容可以是改写的课文片段,也可以另找材料,但不得有生词。

听写时要做到:教师读一遍的时候,学生只听不写;教师读第二遍的时候,学生边听边写。教师应当用正常语速,对词的重读、弱化应按口语的读法。教师读第三遍的时候,学生可以订正自己所写的内容。学生不应当以任何理由要求教师重复说所听写的内容。

目前,在外语听说环境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计划地多用外语,随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二、听的能力培养训练中要注意的問题

听力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即作为交际手段的听的能力。因此,听力教学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听解;还应在速度与难度上达到一定的指标。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培养学生听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立听的训练体系,扩大听的输入渠道

传统教学中没有专门的听力训练体系,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理解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听力技巧的专项训练更受忽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充分的、以理解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还认为,有效的听力培养须对听的技能技巧加以针对性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这个体系除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外,还应包括专门的听力训练内容。

2.合理选择听的材料

选择听的语言材料应考虑:一是真实性。听的材料无论难度、主题如何,语言都应尽可能真实自然,有交际意义;最好使用原籍人士在自然场合下的声音;中国教师讲外语时应尽量减少人为成分。二是可理解性。适当的难度速度要求是必要的,但必须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听懂基本内容为前提。三是多样性。为适应日后多样化的交际需要,应让学生接触多种题材(社会、科学、日常生活等)和多种体裁(对话、独白、新闻广播、讨论、座谈乃至歌曲等)的语言材料;也要让学生习惯各种呈听方式,如面对讲话人听,听录音、录像,听电话等等。

3.科学设计听的练习

设计听力练习,首先应明确训练目的:综合教学中听力习题应主要针对语言要素的听辨能力训练;专题听力训练中的听力习题一方面用来检测对所听材料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用来有针对性地了解引导和训练使用各种听的技能技巧;训练性题目应多于测试性题目。设计听力练习还要合理选择题型。听的练习题有多种,从方式看,有听→口答、听→笔答和“信息转换”,即听→画图、填表、做动作等;从形态看,有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或Wh问答等;从给题时间看,有听前设问,也有听后设问。题型及内容应与目的一致,为目的服务。例如,测试听力需听后提问,引导和训练特定技巧则应听前设问。

4.创设情境,视听结合

利用实物、动作、图画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以视助听,有利于提高理解力和强化刺激加深记忆,应加以提倡。特别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仪器、设备)、不断装备课堂,创设情境,视听结合已经被普遍尝试,其效果显著。

5.优化心理环境,减少情绪障碍

促进积极的情绪对提高听的训练效果十分重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听,调动听的兴趣和动机。听前,教师可结合材料内容提问,引起讨论,也可介绍背景,出示画面等,使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听的期待状态。二是把握好听的时间,不宜持续过长;应有机地加入动口、动手的活动,以减轻疲劳。三是使用暗示技巧,例如,听前可在音乐伴随下做放松体操、深呼吸;听的过程中可尝试加上背景音乐;用轻柔的语言创造安全舒适的心理氛围以布置优雅的环境等等;四是听的材料难度和听力检测方式要适宜,注意减少“威胁感”。

参考文献:

[1]初高中英语教学用书

[2]初高中英语教材

[3]中学英语教学法资料

[4]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训练外语听力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