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军售:一笔双输的“生意”

2015-05-30 10:48
新传奇 2015年51期
关键词:军售中美关系武器

对台军售,是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合一的生意。然而,美台军售这场双方都自以为双赢的买卖,最终很可能双输。

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向台湾出售总额约18.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这成为4年来美国首次对台军售。军火在美国被视为“政治商品”。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军火兼具平衡两岸军力、影响台湾政治生态甚至左右两岸关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

此消息发出后,中国外交部立即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对参与此次美方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企业实施制裁。回顾历史,美国对台军售是困扰中美关系深层次发展的一块顽疾,这颗从未消失的子弹,从何而来?

台湾历届领导人都在交“保护费”

1979年1月,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并与台湾断交的前提下,中美正式建交。但是,在建交谈判中,双方就美对台军事关系问题却一直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对台军售问题,成为一个隐患埋藏了下来。

就在中美建交不久的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违反建交公报精神、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此后,美方以此为依据,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经过中方的坚决斗争,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在公报中,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政府重申“它无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政策。”

美国政府进一步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与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来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该公报是为了彻底解决美国对台武器出售的问题而签订的,该问题在《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都未获得有效解决,双方只是阐明了各自的立场,但都未达成共识。

《八一七公报》的达成使当时紧张的中美关系得到缓解,使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至此,由于美售台武器问题的谈判也告一段落。遗憾的是,美国部分政府政策却明显违背该联合公报精神,《八一七公报》未能从本质上断绝对台军售问题。

美国对台军售由来已久,早在二战接近胜利时,当时美国政府为了“扶蒋反共”,向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大量武器以帮助其打内战。此后,台湾地区历届领导人都花巨资向美国求购武器,除了牵制大陆的战略意图,更像是在给美国交一笔不菲的“保护费”。

蒋介石时期,台湾与美国的军事关系较复杂。1950年到1956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处于极为困难时期,美国无偿援助资金14亿美元,其军事援助表现为“赠予性质”。1957年到1965年,转变为赠予与贷款并行。从1966年起,过渡为销售为主,并开始以技术帮助的形式在岛内合作制造部分装备。

蒋经国时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但是同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以国内立法的形式规定要“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自此三十余年,美对台军售从未间断。

台湾自70年代将“反攻”战略改为“固守”后,也强调“制空第一”,购买武器长期实行六分法,即空军占3/6,海军占2/6,陆军只占1/6。1979年7月,美售台48架F-5E型战斗机,价值高达2.4亿美元。

李登辉时期,台独嘴脸逐渐暴露。1995年李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台独”言论。此后1999年又提出“两国论”等,引发大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台独”军事演习并向东海试射导弹。台湾海峡出现五十年代以来最紧急的局面。因此,台湾当局借机大量向美国购买军火。

陈水扁时期,美台总共有近170亿美元的军售项目,使台湾岛成为此时期世界上最活跃的美国军火消费地区之一。2001年4月,陈水扁刚一上任,即向美寻求购买更大笔军火。美方同意售台总价值约18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但是,由于中国方面的反对和部分装备(如潜艇)在美已不生产,故此项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马英九时期,台海关系得到了明显的缓和。但马英九仍坚定推动美国持续对台军售,包括先进的美战机,并表示“台湾需要在有充分防卫能力的情势下与大陆协商”。台“国防部”副部长赵世璋表示,台当局近年来曾三度向美求购F-16C/D战机均遭拒,防务报告想向岛内各界表明,当局一直在积极争取军购。

从国民党当局的角度,很可能把这次美国对台军售看作自己的政绩,是美国支持国民党的佐证,并希望由此给选情加分。但是,相关人士分析,绿营才是此次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历史上美国每次对台军售,从来都是助长“独”派气焰,道理很简单,他们就是打着“有美国保护别怕”的招牌,才敢搞“台独”。这次绿营没有花掉台湾人一分钱,赚的是无成本的纯利润。

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目标

从中美双方联合发表《八一七公报》,正式声明对台军售问题之后,已经过去了33年。这33年来,美国无视公报协议,坚持对台军售。这里面,美国有战略利益考量,当然也有直接的经济利益上的考虑。

就战略利益而言,“以台制华”是美国的既定战略,两岸“维持现状、不统不独”最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美国无法直接插手台湾岛内“防务”,通过出售武器,间接达到了“保护”台湾的目的。美国试图通过对台军售和军事合作,将台军建设纳入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使台军建设服从于美国台海政策的需要,从而确保两岸军力平衡,达到牵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的。

就经济利益而言,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军备裁减的大趋势,再加上武器装备正常的退役和淘汰,因而堆积了大量“军备垃圾”,急于寻求保护的台湾自然是理想的“军备垃圾收购站”。据统计仅1979年至2000年,美国从对台军售中就获取了410亿美元。

不妨来看看这次美国要卖什么武器:出售两艘佩里级护卫舰、标枪反坦克导弹、陶式-2B反坦克导弹、AAV-7两栖突击车、毒刺防空导弹及其他装备,共18.3亿美元。

本次军售中的重型装备就是两艘二手的佩里级护卫舰。这种军舰是上世纪70年代产品,已全部被美军淘汰退役。据报道,台军将获得的是泰勒号与盖瑞号。它们分别是1983年和1982年下水,2015年退役。军事专家说,佩里级目前只能依靠舰载直升机的企鹅导弹或地狱火导弹反制敌舰,几乎没有防空能力,只能算是反潜巡逻舰,战斗力现在属于全球二流或三流水平。

淘汰掉的垃圾,还能卖个十几亿美元,这生意谁不愿意做?所以,美国军火商在对台军售中扮演了最积极的推动者角色。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这次要特别强调,中方决定对参与此次美方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企业实施制裁。

美国政府是军售案的拍板人。他们用一个小小的军售,在两岸之间竖起隔膜,给台湾制造“我之所以安全,是因为有大哥保护我”的错觉,从而更心甘情愿地听从美国调遣,最终达成“以台制中”的目的。当然,美国政府也顺便收获了军火商的支持,不要忘了,美国明年也是要大选的,利益集团的关爱也很重要。

美国总是会把卖武器的事说得很正义。他们一边重申支持“一个中国”,一边强调“完全是基于台湾的防卫需求”,同时还轻描淡写地说:“这已经不是新做法,不必对美中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

美台都只会损害自身利益

“两岸开战,美方会协防台湾”,这是台湾一部分人多年的迷梦。实际上,美国从未承诺过协防台湾。2007年陈水扁曾叫嚣美国有协防义务,美国国务院的回应是当头一棒的“建议读读台湾关系法”。

美国的底线只有一条,就是美国利益。台湾说穿了只是美国制衡中国大陆的一颗棋子,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需要根据中美关系发展形势来定。目前情况是,中美关系

总体发展平顺,而且美国在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上(如朝鲜半岛、中东问题、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都需要得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美国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台海爆发战争。美国如果出兵协防,且不说能不能成功,至少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无论如何,美国不会为了一颗棋子自断手脚。因此陈水扁一再散布“台独”言论,最后就被美国定调为“麻烦制造者”。美国希望台海关系永远保持一个动态平衡,而它是关键制衡者,两边下注,两边得利。

台湾《中国时报》近日一篇评论文章说,美国华府对“中国崛起”有疑惧的智库,近期一再鼓励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采取“联美抗中”的战略。由于蔡英文明年可能胜选,若她一厢情愿宁当美日马前卒,不仅将陷台湾于险境,更可能为美国带来大麻烦。美国鼓励台湾“联美抗中”,但还有后面半句没有说,那就是后果其实是由台湾2300万人自己来扛。

对台军售,是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合一的生意。然而,美台军售这场双方都自以为双赢的买卖,最终很可能双输。

对台湾而言,首先,巨额的“保护费”并不能“保护”好自己。台湾与大陆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上的对手,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等对比中便可知,而且随着大陆经济不断发展和军事科技持续进步,两岸军事实力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其次,巨额军购会加速岛内经济恶化,影响台湾民生与民计,从而损害台湾当局的形象与权威。近年来,台湾经济持续低迷,陈水扁“政府”和马英九“政府”都因此受到了冲击。在此情况下,反而不断进行巨额军购,只会使岛内经济雪上加霜,引发更多的民怨。

最后,台美军购会严重损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逐渐回暖,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在此情况下,台湾当局推动对美军购,会严重破坏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氛围,给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投下变数。

对美国而言,对台军售,是一场“短视”的赌局。诚然,美国可以从中获得巨额的利润,但同时也将严重地损害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中国市场,早已成为美国众多领域的盈利大户。这其中的损失,又岂能是三十年对台军售的盈利所能比的?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双方既有着广泛共同利益,也存在摩擦和分歧。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之间的共识远远大于分歧。中美两国未来合作的前景也非常广阔。然而最近几年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个新的规律和一个新的趋势,所谓新的规律就是平常中美关系矛盾冲突不断,相互指责,而且又愈演愈烈的趋势。但为给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和领导人会面创造气氛,两国关系又出现了骤然改善的情况,领导人会面也给大家对中美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很大的期待。但是,此后不久,双方又重新进入了矛盾和冲突常态。过去三年里,已经连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好像是一个新的规律。再有就是新趋势,现在的双边关系跟过去一样,总是上下摇摆,一会好一会坏。

但中美对抗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应该说极低,主要还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一个就是对抗的成本太高,两国经济高度依存,中美冲突会给自己和对方都造成巨大伤害。中美对抗也会导致国际秩序的失控,而两国都在国际秩序上都有着重大利益,如果国际秩序失控,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灾难。再有,两国完全可以通过武力对抗之外的方式来更好地维护各自的利益。

这些都可以说明,为什么这些年尽管中国在快速崛起,美国并没有把中国明确当作敌人。当然,虽然没有必要夸大冲突,但也要关注中美关系下滑的趋势,要让中美关系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运行。如果只看现在的中美关系,双方对抗的情况确实在增加,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大的,可以说现在是中美关系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国崛起使得两个国家面临一个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越来越担心这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于是它就需要采取一些手段,这可能就会引起中国的警惕和反应,于是双方就特别容易进入恶性互动的循环。中美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都特别容易过度负面解读对方的意图。美国应从中美关系大局出发,放弃不合时宜的“冷战思维”模式,通过终止美台军售等实际行动,增强中美互信,加强中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从而维护和增进两国的共同利益。

(《国际先驱导报》2015.12.18、人民网2015.12.19等)

猜你喜欢
军售中美关系武器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美对台军售不是为两岸再平衡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负荆请罪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美高官称继续对台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