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学规范》的编纂体例

2015-05-30 02:12李占胜何頔
2015年51期

李占胜 何頔

摘 要:《仕学规范》张镃编,共四十卷,采辑宋代诸朝名臣传、言行录、笔记、小说、文集、诗话共一百种书籍而成。这些所辑录的材料并非杂乱无序、无章可循的任意编排罗列,而是分门别类的进行了编排整合,主要遵循的原则是:分门别类、整齐划一;据实辑录,并注明出处。关于其编纂体例和文体性质,历代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分类。笔者认为《仕学规范》与类书、笔记小说、故事类书籍有很大的不同,而是屬于杂纂类书籍。

关键词:张镃;《仕学规范》;杂纂

一、张镃生平和《仕学规范》的主要内容

关于南宋人张镃,《宋史》并没有为他专门立传,但是《全宋词》小传:“镃字功甫,号约斋,西秦(今陕西)人,居临安……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隆兴二年(1164),大理司直。淳熙五年(1178),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元年(1195),司农寺主簿。庆元三年(1197),司农寺寺丞,与宫观。开禧三年(1207),为司农少卿,坐事追两官送广德军居住。嘉定四年(1211),生扇摇国本,除名象州编管卒”。①张镃的卒年在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杨海明在《张镃家世及其卒年考》一文中,考证和推论出张镃的卒年不是在宣和六年(1124),而是在端平二年(1235),享年83岁,在曾维刚撰的《张镃年谱》②,王秀琳和王兆鹏共著的《张鎡生卒年考》中也获得认同。③张镃著作有《玉照堂梅品》一卷、《仕学规范》四十卷、《玉照堂词》一卷、《南湖集》十卷、《桂隐百课》一卷、《四并集》(一名《赏心乐事》)一卷等。④其中只有《玉照堂词》残存,《仕学规范》、《南湖集》完整传世。

《仕学规范》,共四十卷,采辑宋代诸朝名臣传、笔记、小说、言行录、诗话、文集共一百种书籍而成。张镃将该书内容按做学问、为官处事、修身养性、作诗、作文等四大块分六类进行编排罗列,其中,《行己》十卷、《为学》三卷、《作诗》五卷、《莅官》十五卷、《作文》四卷、《阴德》三卷,但一类目之中的内容无明显编排顺序,只是将与这大类目内容有关的各方面的内容以语录体的形式罗列在一起。如学诗作文这一类目包括写诗作文的步骤、方法,衡量文章水平的标准、对诗文的评论等内容。为官处事这一类目有做官的原则、立场和官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行、修为等内容。修身治学这一类目就包含这些内容:学习的内容、态度、方法、应培养的思想品行、治学途经等。

二、《仕学规范》的编纂方式

《仕学规范》所辑录的材料广泛详实多样,涉及到《皇朝名臣四科事实》、《宋景文公杂志》、《名贤遗范录》、《东轩笔记》、《庐陵文集》、《程氏遗书》、《元城道护录》、《龟山语录》、《石林燕语》、《邵氏闻见录》、《吕氏童蒙训》、《张横浦日新》等宋代的一百部文献著作,但这些材料并非无章可循、杂乱无序的任意罗列,而是分门别类的进行了编排,主要遵循的原则是:

(一)分门别类、整齐划一

将所选的材料分门别类进行排列,使之整齐化一,便于阅览。张镃把各种材料广分为《为学》、《行己》、《莅官》、《阴德》、《作文》几个大类。但是这些一类中的内容没有明显和特别的顺序安排,只是将与此类有关的材料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在一起。如《为学》这一类就包含这些内容:名臣贤者学习的内容、方法、态度、治学途经等。

(二)据实辑录,并注明出处

《仕学规范》为辑录之作,这就要求引用资料非常的严谨,为了使引用更严谨和完善,张镃征引条目时,基本上总体上是对原文进行的征引,不加自己的主观意念,基本上没有对所征引的条目进行删改增损,并且将所引用的每个条目后面都标注了出处。但是经过笔者根据该书四十章每个条目对照现存之书进行的对比核对来看,也有个别条目并不是完全按照某书的完全征引。

三、《仕学规范》的文体性质

(一)历代学者对《仕学规范》文体性质的判定

《仕学规范》虽然是辑录之作,但是由于其在取材和编纂上的特殊性,故而历代学者对其性质也是众说纷纷,无从定论,这集中体现在各种目录著作对该书的归类上,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种:

从上表可以看出,历代学者关于《仕学规范》一书性质属性的分类上主要集中在子部的杂家类和类书类以及史部的故事类等几种,历代学者对该书的性质判定也有类书、杂纂、史书等分歧。但笔者认为《仕学规范》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关于其性质要仔细分析才能定性。

(二)《仕学规范》文体性质辨析

1、《仕学规范》与类书的不同

关于“类书”,王力先生认为的是“摘录某些书籍中的有关内容,加以分类或分字编排的工具书。分类编排的有兼收各类的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古今图书集成》等,有专收一类的专科性的类书,如《通典》、《职官分记》等;分字编排的有《佩文韵府》(按词尾字排列)、《骈字类编》(按词首字排列)等。我国第一部类书是三国时魏文帝命人编纂的《皇览》。”⑤《辞海》解释为“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⑥大多数学者公认的类书的特点是资料汇编、分门别类、便于利用。《仕学规范》是辑录他书资料所成,取材广泛并且分门别类,由此可见与类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实际上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1)《仕学规范》对材料的分类和排列不如类书的分类体系严密

《仕学规范》的分类标准不够清晰,归入这一门的条目常常也可以放入另一门,而类书的分类标准都非常清晰,各门类之间互不干涉。《仕学规范》的六大类基本上是按照所征引文的性质来划分的,由于同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体现不同的性质,就容易形成各个大类之间界限不清的现象。例如:

谢子与伊川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又一年做得甚工夫?”谢曰:“也只是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点检來病痛尽在这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者,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卷二《为学》篇“謝子与伊川别一年往见之”条也见于《行己》篇;⑦卷三《为学》篇“书尤麴糵学者尤秫稻”条也见于卷三十五《作诗》⑧。

又云:书猶麹蘖,学者尤秫稻,秫稻必得麴蘖,則酒醴可成。不然,虽有秫稻,无所用之。今所读之书,有其文雄深者,有其文典雅者,有富丽者,有俊逸者,合是数者,杂然列于胸中而咀嚼之,尤以麴蘖和秫稻也。酝酿既久,则凡发于文章,形于议论,必自然秀绝过人矣。故经史之外百家文集,不可不观也。

凡此种种,还有其他诸条,在此不在一一列举,它们虽然在不同的篇目当中,甚或在同一篇目中,但实际上并无差别,可是类书的分类标准则十分清晰,各个门类不易混淆,而类书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是以事物归类,二是以韵归类。各个门类之间更不可能相互混淆。⑨

(2)《仕学规范》与类书的作用也不相同

《仕学规范》没有很强的检索功能,同一则材料既可以在这个篇目出现,又出现于另外一个篇目,检索起来并不便,例如上文的“謝子与伊川别一年往见之”条和“书尤麴糵学者尤秫稻”“条。而类书则具有很强的检索功能,已经具有工具书的作用。《仕学规范》的编纂目的是为了在不同阶段和层次劝勉世人,对学子修身养性进行劝诫,对仕风加以引导,乃为治学从政、修身处世之规范。

2、《仕学规范》与笔记小说的不同

“笔记”最早是与辞赋等韵文相对而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记”逐渐演变成一种以随笔形式记录见闻杂感的文体。正式以“笔记”二字作为书名始于北宋宋祁所著的《宋景文笔记》。⑩班固在其《汉书》中引《七略》语,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色芜狂夫之议也。”B11很多学者认为“小说”应是诸如魏晋的志怪志人小说、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的著作。刘叶秋先生将古代的笔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辨证类三种,并认为“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就是“笔记小说”。B12宋代的笔记小说有的惩恶扬善,警示世人,注重教化;内容广博、多样。

根据笔者统计,《仕学规范》共引书100种,包括诗话、文集、笔记小说等各类著作。由于征引了大量的笔记小说,使得《仕学规范》在内容、体例上与笔记小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其实该书与笔记小说还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仕学规范》所引书目并非全部是笔记小说。其中《石林诗话》、《珊瑚钩诗话》、《分门诗话》、《吴子书诗话》、《古今总类诗话》等属于诗话,《宋朝事实》、《皇朝名臣言行录》、《太祖朝名臣传》等属于政书,《胡安定言行录》属于儒家,《庐陵居士集》、《龙溪文集》属于文集。由此可见,将《仕学规范》归类为笔记小说不很合适。

第二,《仕学规范》与笔记小说的著录方式不同。《仕学规范》是张镃的辑录之作,笔记小说则是著者自己的撰述,如《曲洧旧闻》是南宋时期的一部比较重要的文言小说集,作于朱弁被羁金国期间,作品追忆、记录了北宋及南宋初期的朝野遗事、社会风情和士大夫轶闻。《湘山野录》作者文莹主要记载的内容是自北宋太祖至神宗时期朝廷显贵的趣闻轶事,文中多处涉及作者文莹与当朝大臣交往的一些情况。所以《仕学规范》与笔记小说的著录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3、《仕学规范》与故事的不同

从《仕学规范》所辑录的内容来看,并不合适将该书放在史部故事类或传记类书籍之中。《仕学规范》并不是“故事”。“故事”一词本指“旧事”,在目录学上特指与治理国家有关的典章制度。“故事”类在目录学中的设立源自南梁阮孝绪的《七录》,《七录》在“传一记录”中有“旧事部”一类,主要收录与治理国家的各种典章制度、法律准则等。《新唐书·艺文志》及其以后的目录学著作大多改“旧事类”为“故事类”,而《直斋书录解题》、《千顷堂书目》等少数私家著作则更称之为“典故类”,其性质更加明确。B13《宋史·艺文志》在史部下设“故事类”,并将《仕学规范》放在其中。但《仕学规范》中有关典故沿革方面的内容非常之少,基本上都是有关其他方面的事实。所以把《仕学规范》放入“故事类”是不恰当的。

(三)《仕学规范》属于杂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仕学规范》看作类书、笔记小说,或者故事类的史部著作都不合适。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将其归类入杂家类,B14以及《四库全书》中将其归入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B15笔者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杂纂之属“采摭众说以成编”,B16又说“以其源不一,故悉列之杂家”。B17可见,杂纂也是一种分门别类的辑录之作,它与其他辑录之作的区别在于“杂”字。《四库全书总目》只提到了它的取材之“杂”,但是,杂纂在体例上也是比较“杂”的。

《四库全书》杂纂之属所收录的书籍有马总撰《意林》,江少虞撰《事实类苑》,张光祖编《言行龟鉴》,姚之骃著《元明事类钞》等九种。从体例上来说,一种书籍是按照辑录的书籍下划类排列词目,例如曾慥编《类说》和陶宗仪编《说郛》,这些书每一卷下都是先列引书名,书名之下再排列该书中的材料。第二种是打破所辑录材料的出处,划分自己的分类体系,对材料重新归类编排,例如《言行龟鉴》和《事实类苑》。这类书的编纂方式与《仕学规范》一致。从内容上来说,杂纂类书籍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如朱潮远编《四本堂座右编》。或者是忠实所辑录书籍的原文,不作改動,如曾慥编《类说》,这种编纂方式与《仕学规范》一致。(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注解:

① 唐圭璋编纂:《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2740页.

② 杨海明:《张镃家世及其卒年考》,《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曾维刚:《张镃年谱》,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2页.

③ 王秀琳、王兆鹏:《张鎡生卒年考》,《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④ ⑥曾维刚:《张镃年谱·前言》,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⑤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2008年,第952页.

⑦ 张镃:《仕学规范》卷二《行己》和卷十二《行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⑧ 张镃:《仕学规范》卷三《为学》和卷三十五《作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⑨ 孙琼歌:《宋朝事实类苑》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22页.

⑩ 陶华、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第107页.

B1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小说家》,中华书局,1962年,第6册,第1745页.

B12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3一4页.

B13 王苗:《古代目录中史部故事类到政书类的演变》,《文献季刊》2001年第1期,第180—185页.

B14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八,商务印书馆1936年.

B15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三《子部·杂家类七》,中华书局,1965年,上册,第1061页.

B16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三《子部·杂家类七》,中华书局,1965年,上册,第1063页.

B17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七《子部·杂家类·小序》,中华书局,1965年,上册,第10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