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 匠人之心

2015-05-30 10:48王不留行
精英 2015年5期
关键词:刘江创作

王不留行

劉江给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他选择正能量,选择不虐心,选择拍大众都喜欢看的影视剧,选择不做什么艺术家,而是做一个手艺人。

2015年4月的一天,电影《咱们结婚吧》在广州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导演刘江坐在最左边的位置上,旁边坐着该片的主演郑恺、高圆圆和王自健。自这部主打都市爱情的电影开拍以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电视剧版的好口碑在先,再加上刘江挑的这些颜值高的年轻演员,电影版《咱们结婚吧》甫一亮相,就赢得了观众的好眼缘。

台上,高圆圆负责美,郑恺负责帅,相声演员出身的王自健负责插科打诨,刘江则笑笑地坐在一旁,仔细地听着他们和媒体的交流。一位女记者就片中的感动情节,对导演刘江发问。刘江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却饶有兴致地反问:“你流泪了吗?”听到女记者肯定的回答,刘江的脸上笑开了花。

刘江或许不是最在乎票房的导演,却肯定是最在乎观众体验的导演。每到一个城市,刘江都会问问观众和媒体对电影的反映—这里好笑吗?那里感动吗?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

做观众们喜欢的影视剧,是刘江作为一个导演的首要考虑。与其他导演不同,刘江非常清晰自己的创作定位:他要拍大众喜欢看的戏,从看似轻松的日常,准确地触摸人心的深处。

影视圈的“大白”

《咱们结婚吧》四月正式在全国院线公映,在这之前,导演刘江和几位主要演员们已经跑了很多回宣传。剧组几乎以每天跑一个城市的频率满中国地到处飞,几位演员都显得疲惫不已,高圆圆更是一度病倒,但每回出现在媒体和观众面前时,导演刘江却总是一副精气神十足的模样—圆乎乎的脑袋上留着板寸,休闲的T恤下是圆滚滚的肚子,活像前段时间火爆银幕的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里的“萌神”大白。

大白—剧组的工作人员私下也这么叫他。同剧组的演员给他封的外号更多:弥勒佛、年画刘……刘江是公认的老好人,哪怕在片场里,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刘涛说他喜感,郭碧婷说他温柔贴心,黄海波说他随和仗义,和他几度合作的吴秀波更直接称他是个“好脾气的胖子”。

个性如此,拍的戏也如此,“我喜欢拍温暖幸福的戏,不喜欢虐心的。”其他导演喜欢个性化、风格化,但刘江却对此并不感冒:他不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过度强调戏剧化的冲突,而是通过稀松平常的日常小事的堆积,将人性和情感—他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最终化为一股温暖、善意、乐观的力量。

正能量似乎成了刘江作品中必备的符号:在他的作品中,主角总是些简单而纯朴的好人—《即日启程》里老实憨厚的老崔,《媳妇的美好时代》里的新好男人余味,还有《咱们结婚吧》电影版里的温暖大叔震轩……

他也并不囿于某种单一的创作类型,十多年来,他导过婚恋剧、生活剧,也导过传奇剧、谍战剧等,无论哪个类型的尝试,都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媳妇的美好时代》引发了一轮家庭婚姻轻喜剧的热潮,《黎明之前》更是从众多谍战剧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此次推出的电影版《咱们结婚吧》,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对此,这位正能量导演的总结是,“艺术创作,都是生于压抑死于自由的。我生活中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但骨子里也许还是一个比较浪漫的人。当我的不浪漫在生活中被压抑,创作时才会爆发出来,拍出浪漫的、内心戏很丰富的作品。”

坎坷换来的财富

刘江其实是学表演的。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88级表演系,同班的同学里,就有如今已经在圈内声名大噪的演员蒋雯丽、许晴。实际上,早在1987年,刘江就开始做场记、剧务,在剧组摸爬滚打,“什么活都干”。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影视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到电影学院求学。可惜当年的电影学院并没有招收导演系学生,刘江阴差阳错地考入了表演系。

然而个性不爱张扬的刘江,其实并不适合演员的身份。因此,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其他同学不同,他并没有奔忙于剧组演戏。当看到同班同学都开始接戏,继而走红的时候,他透露自己也曾一度有很大的精神压力。他开始写小说写诗歌,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剧本的源头。

毕业后,深知自己并不适合表演的刘江没有成为演员,而是去了东方歌舞团当歌手。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当时团里的舞蹈演员、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演员王彤。不久后,东方歌舞团体制改革,像很多歌手一样,刘江开始走穴,投入商业社会的浪潮。王彤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过,有很长一段时间,刘江的日子并不好过—刘江总是胸闷恶心,因为性格低调的他要到歌厅去“卖唱”;而不会调节歌厅气氛的他,跟观众的互动也很少,所以也拿不到多少小费。

回过头看这些不太顺心的日子,刘江却觉得是自己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我确实走过一些弯路,但人生哪有白走的路?”专业表演的学习,让他成为了最懂演员心理的导演;早年的写作,让他在创作剧本时文思泉涌;音乐上的积累,让他和影视剧作曲人的合作越发顺利—当年的坎坷随着时间沉淀,成了刘江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让他对现实生活的本质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和体会,也让他更确定了自己必须扎根于大众文化沃土的创作方向。

从电视剧到电影

在拍摄电影版《咱们结婚吧》之前,刘江看了一组关于中国电影产业报告的数据。几年前,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约为25.7岁,而如今,这个平均年龄下降到了21.4岁。

二十出头的人,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他们关注什么样的话题?他们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刘江在筹备拍摄电影版《咱们结婚吧》之前就已经琢磨过。“22岁,这个年龄是只对爱情、婚恋感兴趣的阶段。他们不太关心婚后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所以不能把这些也放进去。观众要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才能引起共鸣。”

在做电视剧版《咱们结婚吧》的时候,刘江就对现代人的婚恋观、爱情观、价值观都做了很多调查,恨嫁、剩女、恐婚、闪婚闪离等话题一一进入了他的考虑范围。然而电视剧面向的观众年龄层偏高,一些更年轻化的话题无法在剧中深入探讨,这正好也给电影版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这其实不是刘江第一次拍电影。早在2008年,他拍摄的电影处女作《即日启程》就在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佳处女作和最受欢迎男演员两项大奖。但是在那之后,刘江却并没有乘胜追击接着拍电影,而是回归了电视圈。对此,他的解释是,“我不想轻易地去拍电影,因为拍电影对于手艺的考量要求更高、更严格。”

许多人也好奇,刘江执导过那么多部口碑极佳的电视剧,为何不将它们改编成电影推出市场?但刘江有自己的坚持,“有些题材只适合拍电视剧,有些只适合拍成电影,不能强求。”刘江分析,“电视剧不是一次性观赏的,是线性的;而电影是一次性观赏,结构更复杂。电视剧的观赏环境比较随性,可以边吃饭边做着别的事情;但是电影呢,是在黑暗的空间里。还有观赏人群也不同,电视剧得老少皆宜,让一大家子人都能看;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低,就不能家长里短,要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这是从立意上最大的不同。”

刘江对于自己拍摄的题材和所面向的观众类型有着清楚的区分:《媳妇的美好时代》说的是家长里短,非常贴近生活,是拍给喜欢在家里守着电视机的中老年人看的。《黎明之前》节奏快逻辑性强,针对的是爱动脑子细细推理的观众,推向电影市场还不够有把握。《咱们结婚吧》显然与前两者不同,说的是都市男女的爱情,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而比起电视剧版,电影版中增加的青春偶像,以及剧情中的几条浪漫爱情线,显然是为了更年轻的观众而准备。“电影必须像一面镜子,能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刘江说。

“我从事的是大众艺术,我就是大众艺术的一个手艺人。”在刘江看来,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创作,都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工作。《媳妇的美好时代》大获成功后,电视圈里就有制片人要求导演照着这部剧来拍戏,无论构图、色彩、演员风格,都照搬刘江当初的设定。这种全盘拷贝的跟风,让刘江哭笑不得。

刘江之所以称自己是个手艺人,是因为手艺人的意义在于创造,而不是一味照搬。刘江说自己就像是个酿酒的匠人,原材料备好了,还得有天时地利的湿度、温度、气候、光线,这些看似细微的因素都不是靠簡单的工业化流程能做到的,往往也正是这些被认为“微不足道”的因素,直接导致酿出来的酒到底是好还是劣。

场景的设置、配乐的点缀,创作过程中与演员碰撞的巧思,乃至自己从生活中领略的每个所得,对刘江而言,就像湿度、温度、气候、光线之于酿酒人一样,正是其“做手艺”的乐趣所在。

猜你喜欢
刘江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旧轮胎,新财富
《如诗如画》创作谈
智取“私了协议”
《一墙之隔》创作谈
How to Write a Cohesive Essay
“话疗”养生:九旬“胡汉三”的长寿秘籍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一张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