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赏析

2015-05-30 10:48荷风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昆丁班吉尔西

荷风

故事梗概

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创作背景

福克纳是在1928年2月至10月写成这部杰作的。但糟糕的是,他原来的出版者又不愿接受他的新作,幸而那里的一个合伙人哈里森·史密斯独具慧眼,愿意让作者加入新成立的一家公司出版。于是《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在1929年10月7日由乔纳森·凯普与哈里森·史密斯出版,发行量仅一千七百八十九册。

人物介绍

班吉

《喧嘩与骚动》的开头是由白痴班吉叙述的,时间是1928年4月7日,这天正好是他33岁的生日,但智力却停留在3岁阶段。他不会说话,只能用哭嚎表达自己的心情,极度地渲染了康普生家颓败的气氛。由于他只能索取,不能给予,对他的爱只能是无私和真诚的;由于他是白痴,不能开口讲话,人们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因此在他面前不需掩饰,直接展示出自己的本象。所以有评论家指出他实际上“是一面道德镜子”,真实地反映周围人的本性,或丑恶,或美好。

凯蒂

在班吉这面镜子里看到童年时候的凯蒂是一个纯洁的、充满爱心的、爱打抱不平的姐姐形象。步入青少年时期渴望追求爱情与幸福,但是由于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加上挚爱的兄弟(即班吉和昆丁)的阻拦失去爱情,最终无法抗拒来自亲人的压力,接受母亲的安排跟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不久就遭抛弃,只好忍痛割爱将女儿送回家,而自己却无家可归,沦落风尘。

昆丁

英语中,昆丁这一名字意为有勇气。事实上,福克纳笔下的那个昆丁一直也在努力扮演一个有勇气的角色,他企图超越现实,超越父亲,努力捍卫自己家族的荣耀。在饱受巨大折磨的同时,昆丁也曾努力做出更有意义更积极的事迹,但由于缺乏胆量,他的种种企图均以失败告终。他所竭力追求的正是他的“地牢”。因此,他注定是失败者,注定要承受厄运的鞭笞。

康普生夫妇

康普生夫妇对他们的儿子班吉漠不关心,康普生太太甚至觉得班吉是她的耻辱,是老天对她的惩罚。她不仅不爱班吉,也不允许别人爱班吉。

而康普生先生的虚无主义也给子女带来不良影响。他性格软弱,事业一无所成,家产殆尽,只能用酒精麻痹自己。正是这样一个缺乏爱,缺乏正确精神引导的家庭使得孩子们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能直面现实生活,使得悲剧产生。

杰生

杰生从未关爱班吉这个智障弟弟,而且认为他是个累赘,所以一有机会就甩掉这个包袱。他像他母亲那样谁都不爱,自私自利,而且损人不利己,报复心强,好面子,这一切正如小说题目所暗示的:他扭曲的人生充满了喧哗与愤怒,最终了无所获。迪尔西

迪尔西是一个忠心耿耿的黑人女佣形象,是一个正直无私、仁慈高尚而且有着坚定的道德原则的人。尽管是佣人,她却敢于反对杰生的恶行,直斥他的冷酷无情。她信仰并身体力行基督教所颂扬的博爱与同情精神,顽强地支撑着日益败落的康普生家庭。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为夫妻的康普生夫妇关系冷漠,相互鄙视。两人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总是意见不和,各持己见。在没有爱与温暖的家庭气氛中生活的孩子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矛盾与不和谐。在母爱缺失的家庭中这一系列问题所能导致的只有家族的没落。这种家族没落的主题也是整个世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必然产生的一个主题。

写作手法

多角度叙述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让三兄弟,班吉、昆丁与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又自己用“全能角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讲述剩下的故事。四个部分的叙述者出现的时序是错乱的,采用了“CABD”这样的方式,但是他们所讲的故事倒是顺着正常的时序的,而且衔接得也是颇为紧密的。

意识流

文章的前三部分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的意识流动,来叙述故事与刻划人物的。在叙述者的头脑里,从一个思绪跳到另一个思绪,有时作者变换字体以提醒读者,有时连字体也不变。但是如果细心阅读,读者还是能辨别来的,因为每一段里都包含着某种线索。另外,思绪的变换,也总有一些根据,如看到一样东西,听到一句话,闻到一种香味等。

神话模式

所谓“神话模式”,是在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等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

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分别为1928年4月6日至8日,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1910年6月2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历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福克纳运用这样的神话模式,除了给他的作品增添一层反讽色彩外,也有使他的故事从描写南方一个家庭的日常琐事中突破出来,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问题的寓言的意思。

白痴叙述

班吉的叙事发生的时间是1928年4月7日,这也是第一部分的时间。这时的班吉已经三十三岁了,但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小孩。整个第一部分,就是班吉的第一人称的意识流的呈现。“伟大的白痴”形象身上寄托了福克纳的多种追求,起码完全遵循白痴的感知方式,呈现白痴特有的“秩序”和“逻辑”,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尝试。

影响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该书在出版了多年之后,才因其复杂的结构和令人迷惑的内容而引起极大的关注。小说表现了福克纳先进的写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成为批评家争相研究的对象。

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喧哗与骚动》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力量、沉重的道德感、精湛的写作技巧以及丰富多样的主题。在本书中,福克纳打破了传统的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为其后期作品“多角度叙事”及“意识流”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昆丁班吉尔西
《喧哗与骚动》的嗅觉叙事研究
《喧哗与骚动》的嗅觉叙事研究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小老鼠裁缝店(上)
夏尔西里怀想
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
昆丁——美国旧南方和旧时代的守望者
班吉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