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过度包装的思考

2015-05-30 07:00任小宇
2015年50期
关键词:旅游

任小宇

摘要: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具发展潜力。旅游是居住在山地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支柱,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最重要支撑,为了刺激旅游消费需要进行一定的包装,优秀的文化包装可以更好的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但包装过度不仅会影响旅游消费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旅游;少数民族文化包装;文化经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出现大繁荣的局面,每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西南地区基于地理环境、人口密度、文化差异等原因,发展旅游成了最佳的选择。结合该区域少数民族众多,杂聚居的特点,民族文化成了旅游最大的卖点,虽然适量的包装会推动旅游的发展,但现在的少数民族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过度包装现象。

一、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包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等。主要地势以山地为主、地形结构复杂,自然资源丰富,聚居着大量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气候、人口密度的关系,使得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更适合推动旅游的发展。目前,西南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模板,旅游在后现代的经济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收入的提高,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猎奇与体验心态的推动下,更愿意去异地进行文化消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产生的特色文化,一开始只是存在与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无差别的生活方式,但由于汉族或其他地域的人们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成了最大的旅游卖点。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贴近生活,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没有表演艺术的夸张手法,无法让游客在消费体验时获得更大的心灵感应,因此,为了震撼消费者的心理,达到更好的刺激旅游发展的效果,包装民族文化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游客在风景区体验消费时,当地的土家族会邀请游客吃摔碗酒,每喝完一碗土家自制的酒就将手中喝酒的碗摔碎。其实喝摔碗酒并不是当地土家族每天都进行的,少数民族的日常经济也支撑不了这种形式的消费,并不是日常的生活形态,但是这种文化的包装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可以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于此类型相似的湖南凤凰古城苗寨景点,也同样对自己唱山歌喝苗酒的文化进行包装,成功吸引了部分文化消费群体。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的文化包装在旅游背景下是不可缺少的。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过度包装现象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对民族文化进行必要的包装虽然是区别其他少数民族与增强文化消费的必经之路,在针对民族原生态的旅游开发中,很多地区的实践是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投射到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之中。无形的产品是一种对于精神和文化的体验与享受,只有给人以不同的精神享受,才能真正使这种创意产业得到成功,因此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各种民族文化的资源进行文化的包装,从而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但少数民族在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包装时需要考虑消费群体的感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虽然在包装民族文化时,市场为主要导向,要迎合受众的消费心理,但过度的包装势必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未来的发展。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县唆嘎村的苗族支系,由于地处深山,与外界交流基本隔绝,一直保留了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头饰与服装,将后脑的头发盘起,两边分别插上牛角,身穿用自然染料手工制作的以黑白色为主的蜡染服饰,这种独特的民族服装是深居于此的苗民日常生活的造型,但却是全世界苗族中唯一的一支苗族群提——长角苗。这样的服饰具有相应的民族文化,代表着这里深居简出的苗民抵御野兽的智慧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是长角苗所特有的民族文明。这种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在交通便捷的当下,成为了文化消费群体追捧的对象,游客纷至沓来,一睹为快。当地居民嗅到经济的味道,大力包装自己的民族文化,将服饰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原本的牛角头饰已消失不见,被巨大的毛线套住呈现出夸张的视觉,黑白相间的天然蜡染服装也被五彩缤纷的工业染色取代。这种夸张的表现形式每年都招揽着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但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这种浮夸的外形抱着审视的态度,认为这种服饰并不适合深山里的劳作,不是真实的民族文化,而这种过度的包装对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挑战,为获取经济利益将失去本真的一种形式传承给下一代,将服饰变成了一种谋生方式而不是传统习俗,当其不存在经济利益时,将会面临灭顶之灾,这是有悖于少数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泼水节是傣历新年,本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欢庆节日,只有傣历特定的日子里才会举行泼水活动,本是迎接新年,祛除霉运的重要日子,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却以市场为导向将傣族的泼水文化进行包装,为了吸引游客,每天都进行泼水活动,这种过度的包装对当地的傣族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泼水节作为重要日子才出现的意识越来越淡薄,频繁的出现严重危害到本民族人民对泼水节本来的信仰,既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无益于当地的旅游消费。

三、过度包装的危害分析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经济, 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更好的发展,将文化与经济进行有机结合,既能满足国家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与习俗。因此,在面对大量前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时,如何包装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提高在当地民族文化的竞争力,从而拉动经济效益,是生产者最重视的。文化包装在经济消费中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消费者所购买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和体验,而不是固态的物质。这种包装是发展少数民族旅游经济的产物,当游客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来到深处崇山峻岭中的嗦嘎村,需要一种视觉的体验和文化碰撞,在了解这里长角苗的独特服饰、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中所产生的一切消费,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费,是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收入的直接因素。因此过于单调的民族文化无法支撑消费的而需要,包装就变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民族旅游业还只是一种比较粗放型的开发。对于景点资源的运用并没做到有的放矢,舍弃了很多资源,却在文化的包装上大做文章,剥离了民族文化的本质,由于对旅游经济的开发过于急功近利,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群体的口味,将经济收益看的过重,所以造成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在开发中丢失,反而增加了很多形式化的表演。过度包装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中已越来越频繁,少数民族在争夺市场时,为了凸显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不惜摒弃文化精髓,以舞台效果的形式对文化进行浮夸的包装,这样虽然在表面上满足了不同地域的游客对异域风情的追求,但过度包装对于旅游的长远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

四、结语

文化经济作为新兴的一种经济类型,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伴随文化经济的步伐发展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是绿色生态背景下最适合的方向。为了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对民族文化进行必要的包装是刺激消费的文化生产手段,但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不仅是发展少数民族旅游经济的精髓,更是传承整个少数民族的核心,不能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丢失了古老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蒙爱军.水族经济行为的文化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迈克·费瑟斯通.文化消费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4]陈庆德.文化经济学的基点与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3

[5]傅守祥.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J].深圳大学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一起去旅游
自己去旅游
旅游助脱贫 同步奔小康
以茶为媒 促旅游开发
从旅游看人的自我超越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