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2015-05-30 21:28周如俊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新常态发展

【摘 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探寻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基于职业教育发展“新内涵”建设的背景,综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二是课程体系新审视,三是课程模式新变化,四是学制分段新改革,五是教育类型衔接新趋向,六是學业水平测试新制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内涵;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41-04

【作者简介】周如俊,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南,222500)副校长,高级讲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教学与职业教育管理。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保持新常态。[1]担负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模式、课程设置模式、教育衔接模式、学制分段模式、学业水平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究竟要确立什么样的“新常态”?笔者结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试从校本微观角度做简要综述。

一、培养目标新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经历了由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到技术技能融合型人才的演变。现代意义上的技能人才,更多地存在于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叠带”,是一个具有技术倾向的技能型群体。当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引导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由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

(一)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目标的定位。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普遍被弱化,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其实,无论是英美的综合高中、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日本的学科本位课程、中国台湾的通识教育,都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和确立文化基础课价值观的,越来越明确地提倡文化基础课程必需、必修和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应贯穿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2]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双轮驱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定位。现代职业教育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社会职业种类变化的步伐加快,对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稳定与高质量的就业除了需要从业人员有娴熟的技能,主要还依靠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综合素质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3.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8.具有借助工具查阅中、英文技术资料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体系新审视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便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应重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对现代意义上的行动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以认知性知识的掌握为主,还是以习得性知识的获得为主?是强调静态的认知结果,还是强调动态的习得过程?是固守学科理论导向,还是遵循实践行动导向?对此,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经历了全盘否定学科体系课程(如“三段论”课程、“模块式”课程)而全盘肯定行动体系课程(如项目课程)的错误认识阶段,曾试图取消或否定学科体系课程,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3]

(一)突出两类知识融合。根据知识发生原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类,涉及两类知识:一类是认知性知识,一类是习得性知识。认知性知识可被方便地存储于各种媒介中,可游离于个体之外而独立存在。习得性知识即隐性知识,是个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觉、体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难以表述、记录、存储和传播的主观知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无疑应当是认知性知识和习得性知识的融合。

(二)突出两类体系融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当包括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两大课程类型(如图1所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即在知识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使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不再割裂,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再隔离,而是构建与实践有效整合、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既保留其课程基础性、发展性特征,也凸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4]

三、课程模式新变化

课程整合、动态优化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课程类型从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课程实施从“学校为本”向“校企合作”转变,课程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课程借鉴从“(国外)模式复制”向“模式本土(化)”转变,课程转向从“范式研究”向“课堂(现场)落脚”转变。[5]

(一)课程模式整合内涵。所谓“多元整合”是指中等职业教育集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之所长进行适切化调整、修合、补益、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以课程生存观、发展观、基础观、能力观、质量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整合主线,以岗位需求为整合依据,以工作过程为整合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整合框架,整合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组成部分,有效处理课程的“职业活动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发展”逻辑顺序关系,重构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五业贯通”,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整合化、系统化课程。[6]所谓“动态优化”是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涵上具有相对的变化性和优化选择性。必须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选择,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过程评估、动态反馈,不断总结、修正、完善、优化。

(二)课程模式整合方式。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取“学科中心”课程之所长,注重基础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融合性,为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上,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保证学生经验知识的获得和各种技能的训练有足够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在专业课程开发上,取“能力中心”课程之所长,根据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设置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形式上,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发展形态上,取“个性中心”思想之所长,在课程中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的特殊需求。[7]

四、学制分段新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曾积极推行“三段式”“2+1”教育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效果。但是“2+1”教育模式在实施中存在难以克服的教育异化与缺失现象,诸如学制变相缩短、公共基础课程严重缩水、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等等,导致“2+1”异化为“2+0”,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层次低、稳定性差)与就业转换能力(学生再就业适应能力差),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缺少后劲),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形象与可持续发展。[8]为此,中等职业教育推行了“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制分段新改革,即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习时间为5个学期,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护理等特殊专业除外);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由3∶7调整为4∶6,主要是为了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9]

学制分段新改革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保持不断线,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教学不隔离,从而既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同时又尊重各种知识、技术技能间的内在联系,按其知识、技术技能形成规律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有序地编排各自进程。

(一)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二)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三)课程体系注重人的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四)教学实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教育类型衔接新趋向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课程教学衔接又是其基础。目前江苏省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有中高职教育对口升学“3+3”“3+4”分段教育、中高职教育“3+3”分段培养试点、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试点、中职教育与开放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试点等形式。中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更新观念,突出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专业的衔接。专业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直接影响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度。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重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中高职衔接专业必须是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是必须采取中高职教育联合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规格、梯次和结构。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内容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既要避免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教育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应突出教学操作性、实践性的衔接,体现“五个对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进行中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六、学业水平测试新制度[10]

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測试制度,明确水平测试的基础性导向、全员性导向、有效性导向、公正性导向,细化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形式及时间。

(一)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的测试。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测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科目;专业基础课程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各专业群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对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测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基础课程,根据需要列入专业基础课程考试范围;专业技能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各专业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

(二)学业水平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包括笔试、计算机考试、实际操作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课程测试主要采取笔试形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测试主要采取机考形式;专业基础课程测试主要采取笔试形式;专业技能测试主要途径有:与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证书考核鉴定相结合,认定相应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鉴定成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按技能大赛的级别及成绩评定等级;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或应用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进行技能测试。

(三)学业水平测试时间。公共基础课程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上学期。

(四)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应用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宽进严出”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公共基础课程各科目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均达C级以上为学业水平测试合格。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后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考试部门颁发成绩证明书。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方可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报名和申请免试注册入学。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时应增加应用学业水平测试的权重。

【参考文献】

[1]吴树罡.独家图解:鲁昕副部长谈职业教育新常态[EB/OL]. http://www.mve.edu.cn/xwjj/2014-12-13/1418443240d5164.shtml

[2]陈咏. 五国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8(13):87-89.

[3]周如俊.哲学视域下对中等职业教育校课改中“五个融合”的审视[J].职教通讯,2011(9):71-75.

[4]邱才训.广州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校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导刊,2008(3):51-55.

[5][7]周如俊.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7-8):7-14.

[6]周如俊. 基于多元整合视角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与有效对策[J]. 职教论坛,2012(21):26-40.

[8]孔祥富,柳淼,潘玉山.对中等职业教育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23-25.

[9]江苏省教育厅. 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2/12/26/art_4267_103069.html.

[10]江蘇省教育厅. 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EB/OL]. http://www.jsve.edu.cn/articles/2014/12/23/58111.html.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新常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