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四忌”

2015-05-30 10:48何盈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故园肖邦学困生

何盈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用提问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用提问促进多维度研究。提问忌讳不清不楚,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提问忌讳匹配不合适,简单问题训练优等生没有价值,难度较大问题难坏学困生;提问忌讳放而不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提问忌讳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成为教师“独角戏”。

一、忌不清不楚,问题切口模糊不清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活动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教师根据教材文本设计思考题,学生对这些思考题展开思考探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可现实是,很多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对教材文本研究不深透,根据相关教辅材料照搬相关提问设计,教师自身都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自然就会出现教师自己不知所云的现象。

高中生思维有较强独立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再盲从,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角度适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在学习《祖国山川颂》时,有教师在导入阶段提出两个问题:祖国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呢?但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现出不以为然的神色。教师等了半天,也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回答这些问题。被教师叫到的学生,只好勉强说上几句。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设计没有含金量。祖国是什么,问小学生还差不多,向高中生问这个问题,多少显得无聊。学生回答不回答都没有太多区别,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不恰当的。

二、忌匹配不足,问题适众属性较差

高中生学力差距较大,班级呈现不同群体。教师提问要有针对不同群体的意识,问题含金量较高的自然要给学优生,而学困生只能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提问之前就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思考问题,杜绝提问“一刀切”,实现分层教育。

在学习《长江三峡》时,有教师在分析完教材之后,又提出两个总结性的问题: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抓住景物特殊性来抒写的?学生都开始思考。教师检查反馈时,先提问第一个举手的学生,这个学生非常顺畅地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临到第二个问题了,教师并没有提问举手的学生,而是叫了后面不举手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站起来,面露难色,半天才弄出几句话:“作者写三峡景色,很雄伟、很壮观……很好看。”其他学生都笑了。教师只好让他坐下。很显然,教师提问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第一个问题难度系数较小,适合中等以下学生回答,教师偏偏找举手的学优生,而第二个问题,难度系数加大,教师却找了后面不举手的学困生。

三、忌放而不收,问题达成半途而废

所谓放而不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对问题的难度、目的达成度等因素不做细致考量,问题放出后,没有具体明确的解决思路,对学生回答内容的契合度,教师没有准确的估量,要么不置可否,要么一味鼓励,学生不知道思考方向对不对,也不明白问题解决到了什么层次。如果教师不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解读,这样的提问可能就要成为“悬案”。

师生互动交流单一化,教师回应不到位。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明确问题内质。

如果教师自己都弄不清问题经纬,这样的问题最好不要提出来。在学习《肖邦故园》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整个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有学生回答:肖邦音乐已经成为波兰整个民族的精神武器,为全体波兰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肖邦故园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教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点点头。回答问题的学生显得很茫然,不知自己的回答是不是到位。其他学生也表现出疑惑,这个答案听起来不错,是不是很圆满呢?教师放出问题,并没有及时收回来,造成学习的有头无尾,学生存在模糊认识。

四、忌自问自答,问题失去存在价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是课堂提问的一般操作形式,可有些语文课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不愿意回答,或者根本就不会回答,教师没有台阶可下了,只能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在教授《五人墓碑记》时,有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课文情况提出问题:这五个人为什么而死?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立碑呢?作者对这五个人持什么态度呢?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回答的。教师只好指名回答,可找了两个学生,都没有得到答案。教师只好自己回答:这五位烈士同恶势力斗争而死,苏州市民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其树碑立传。学生之所以不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还不了解。教师显然对学情认识不够,选择自问自答,不仅自己尴尬,还浪费了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艺术性优劣,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课堂教学提问有禁忌,教师应该小心行事,避免踏入禁区,造成教学资源的无谓流失。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34)

猜你喜欢
故园肖邦学困生
山月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遥怜故园菊花开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李轶贤
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