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策略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30 10:48李强��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古诗词诗词

李强��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语文教师采取创新的方式合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逐渐把“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引入到古诗词教学中,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经典文化的传承。

一、教育体制中的少教多学模式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手段与方式,用最小的投入与最少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学生可以提出质疑,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优化合作的效果,从而做到让教师少教一点,学生多学一点。

少教多学并不是一个刻板、固定的学习模式,而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操作方法,而且是一种准确的行为规范;少教,实际上并不是教的数量与内容的减少,而是教得更精、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效。多学,也不仅仅是学习的数量与内容的增加,而是让学生变得更主动,学得更加有用、更加科学,教师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创建。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采取从旁指导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常用模式

1现代科技的放映式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的教师为了讲课方便,单纯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课件做得唯美精巧,音像文字搭配得也比较好,在上课时,一路播放下来,非常热闹,不但节省了力气,也节省了时间。但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看,学生缺乏应有的思考、品味、感悟、体验、鉴赏,好似看电影一样,过了一遍,随后就忘了,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2自主探究的“放羊式”教学

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缺乏预设与规划,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鼓舞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欣赏,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出现了不符合实际的自主学习模式,未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以练代教的应试教学

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注重教学的实际目的,只注重便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把一首首优美、卓越的诗词改编成了一道道死板、冷冰冰的应试训练题目,用复杂训练替代了鉴赏与阅读。从学生的学习来说,虽然他们不喜欢一道道冷冰冰的题目,但是为了成绩,为了考试,他们逐渐变得急功近利,以至于他们不能静下心来体悟古诗词的魅力,也不能多背几首古诗词,顶多只是多背点名句与考点。以练代教的应试教学,对学生系统完整地理解古诗词作用不大。

4越俎代庖的解剖式教学

有些教师讲解古诗词时,只是一味地讲深讲透,对每一首诗词都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使诗词失去了意境与趣味,也不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自己的实际体验与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理解,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空间,减少了自主体验时间,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阅读,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以上种种可以概括为“多教少学”或“伪少教多学”。多教少学,就是教师教得多,学生读得少、悟得少;伪少教多学就是,看似教师教得比较少,但实际上是以学生没有意向、低效的学习效率进行的。

三、古诗词少教多学策略

1初读进情境

诵读是跨越时空、纵观古今的利器。古诗词以定格定韵、高度凝练、言已尽而意无穷、讲究神韵和谐的语言特点吸引着读者,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复的诵读来拉近与古典诗词之间的距离,通过不断的诵读,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在“少教多学”模式下,根据少教多读的方式进行合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古诗词。

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词接龙、个人展示、角色扮演、诵读比赛。在教师讲解古诗词时可以举行诵读比赛,看谁的诵读水平高,看谁诵读得比较有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细读悟情感

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发现情感的存在,并且与所描述的场景和描述的事情融会贯通,融为一体,共同创建了古诗词的基本格调。有的欢快、悲伤,有的低沉、高昂,有的喧闹、宁静,各有各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朗读的境界,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以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达到最佳的情感状态。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朗诵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朗诵环境,通过朗诵小组、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形成自己的感悟,诗歌的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3想读品美感

诗词是情景高度融合、语言高度精炼的文体,对诗词的学习不仅是对文字的学习,更是体验由文字生出的音乐美和画面美,并且运用一定的、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理解诗词的真正内涵。经过反复的诵读、鉴赏与品味,再现当时作者的心情与画面,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为想读。想读,不仅仅是对诗词的读,而且是经过想象与阅读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合理的读。

比如,在讲解《渡荆门送别》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理解,然后进行交流,从多方面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又如在讲解杜甫《绝句》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景象,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读对古诗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多运用读的方式来代替讲的方式,才能尽最大可能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距离,感受古诗词的美。这也符合少教多学的新时代教学理念,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意识、自觉地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4分类指导,恰当点拨

第一,知人论世。充分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主旨。因此在日常的古诗词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积累。例如,在讲解杜甫《绝句》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杜甫所在的时代以及杜甫的一生经历,体会作者的心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二,按类进行猜读。有时候,学生很难读懂古诗词,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按类进行阅读的有效方法,将其分为咏物、咏史、离情伤别等,依据每种类型的情感不同,掌握不同类别古诗词的理解方法。例如,杜甫的《绝句》就是一首伤别离情类的古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就是一首咏史的古诗词;曾巩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的诗。因此,依据古诗词类别的不同对古诗词进行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第三,“五看”常在手,诗歌鉴赏不用愁。“诗言志”,“志”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抓“志”在“五看”。

一看题目。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感情的钥匙,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

二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看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落花,往往表现美好不在;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

四看小序、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包括小序和注释。古诗词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序)》、姜夔的《扬州慢(序)》,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作者感情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

五看关键句。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抒发了与权贵决绝的强烈感情。

5多读多想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多读品味意境。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避免出现满堂问,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对古诗词进行想象,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体会诗歌的炼字。把古诗词朗读、欣赏、品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处于发展的空间环境下,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天性,把课堂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学习,教师少讲。

例如,在讲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时,让学生自己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对修汴河形成自己的态度,让学生独立思考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在讲解杜甫《绝句》的时候,其中有“何日是归年”,让学生独立思考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从此诗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孤独感。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不要越俎代庖。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全面实施少教多学的模式,将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提供更多可能。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子课题“构建高中语文‘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HB110067-2012-7)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212200)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理念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