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写作学案编写使用的案例研究

2015-05-30 10:48张静��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写作学管仲知音

张静��

一、研究背景

为了更加具体地掌握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发现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探索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新方法,也为了调研写作学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可行性,课题组对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停留在一个感性的、经验的层面,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有序的和符合相应要求的指导,因此亟需转变写作教学的理念和方式。

本课题组在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探索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原则和方法,编写使用“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从而开展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编写使用读写结合原则下的写作学案是一种操作性强且较为高效的作文教学方式。

目前,在选修教学中,尚无与教材配套的写作教程或写作指导。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在2004年率先使用苏教版新教材以来,一直对选修课程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进行着实践探索。本文以《〈史记〉选读》的教学为例,谈一谈选修教学中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情况。

二、写作学案的设计理念

1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实行读写结合,让文本充分发挥提高思想、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指导写作的作用,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史记》是为杰出人物作传的杰出作品,作者司马迁拥有大胸襟大情怀,学生阅读之后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都有所深化,从而深受启发,胸怀激荡,不吐不快。同时《史记》在人物评传上独具的写作特色也对我们的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课题组在《史记》的选文和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写作因子,编写写作学案,开展写作教学,以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2以生为本,切合学情

以生为本,即作文指导的核心由以“文章”为核心转向以“学生”为核心,这是写作指导观念的根本转变。以生为本的写作教学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主动表达上,这就要求我们对影响学生写作的多种因素进行挖掘、研究、调整、重构,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写作的愿望。

切合学情,既指写作指导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写作需要,又指写作内容应符合文本自身所蕴含的写作因素。也就是说,写作学案的编写并不是根据某篇文本拟定一个写作题目,然后让所有学生去写作,也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挖空心思让学生去寻找写作点。而是教师通过调研,选择写作因素丰富、学生“有话可说”的篇目,进行多角度挖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三、编写体例

《〈史记〉选读》教学中的写作学案,由如下五个板块构成。

1读写结合点

读写结合点的选定在《〈史记〉选读》中因文制宜。如针对课文中富有情采的语段进行点评,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对话或者补写课文空白等片段式写作,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对其内容和手法有所感悟和借鉴而进行整篇写作。所谓整篇写作,即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对文本涉及的人物精神品格、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作者的情感倾向等都有所体悟,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认识或体会,完成一篇大作文。

如学习过《管仲列传》《高祖本纪》等篇目后,设计写作学案,学生进行整篇写作。本文重点介绍《管仲列传》的写作学案,在本学案中,“史记的理想人格”便是读写结合点,我们力图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格”因素进行写作。

2写作引导

该板块主要针对审题拟题、选择最佳角度及评判标准进行引导。力求能让学生了解本次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定向,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提供适当的思维训练,消解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使其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从深刻的再认识中去发掘文中可供立意的有价值的内蕴;二是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文化动态及自我认识,以便于联系社会、人生;三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3写作过程

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对所涉及的文本和人物有深入了解后,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生活的体会,进行整篇写作。力求有深意,有新意。

4评价反思

通过教师评改、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小结,认清文章在思想认识、结构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寻找升格点。

5写作修改

要求学生根据评改意见进行片段或者整篇的升格训练,力求每篇习作都有所收获,在写作认识和写作能力上有真正提升。

四、个案呈现(学案及习作)

《管仲列传》写作学案

(一)读写结合点

《管仲列传》通过叙写管仲的人生经历和从政相齐的成功,塑造了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管仲这一人物。管仲出身平民,却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建立了丰功伟业。管仲身上的很多品格都符合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即使在当代,管仲的故事也会给我们许多启发。本次写作训练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为中心,品评管仲、鲍叔牙的人格魅力,写出其对我们自身或现今社会的启示。

(二)写作引导

1管仲“任政相齐”以前曾做过哪些事情?结果如何?这些事情对管仲性格及能力的形成有何作用?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师生讨论,明确:经商失败,谋事不成,从政多次失败,作战多次逃跑,主公失败后管仲幽囚受辱,早年的磨难和失败锻造了管仲不屈不挠的性格,坚韧强大的意志。管仲早期的底层生活和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2管鲍之交历来受人礼赞,从中可以看出哪些交友之道?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有何启示?

师生讨论,明确:鲍叔牙对朋友的宽容大度、理解支持和无私让贤,管仲的感恩回馈,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反省如今知音难觅,没有永远的友情,只有永远的利益的社会现状。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在现代社会,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

(三)写作过程

深入研读《管仲列传》文本,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根据写作引导,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

(四)评价及反思

(五)写作修改

附:《管仲列传》写作学案同一学生习作2篇

寻找知音(原稿)

一首《高山流水》弹罢,只听得巍巍青山之中,传来那一声疾呼,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语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伯牙终生不复弹琴。

可见知音难觅啊!

朋友,与我们非亲非故,却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群人。可是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少有人能说清道明。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友”字:同志为友。只要二人志趣相投,目标相似即可为友,如此说来,友的范围真是太宽泛了。古人有学问的少,也许此法尚且行得通,可是在如今社会,再以此为标准,就反而让人有些无所适从。

我以为另一句古语方得友之真谛:“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相识相知已经不再是难题,各种社交工具让一切变得简单。“摇一摇”就可以认识远方的陌生人,点开工具卡,个人资料一应俱全,甚至交流还未开始,已经可以摸清对方的底细。但是你会承认这就是你的朋友了吗?你会因为兴趣爱好栏中的一个所谓“相同项”就认定此人一定为知己吗?当然不会。

富兰克林曾说:“选择朋友要慢。”友谊的建立不应是草率的。一份真正坚实的友谊是要建立在时间的沉淀上的。而这些时间都花在哪了呢?并不是说认识时间越久就越好,白发如新之例数不胜数。时间要用在“交心”二字上。通过二人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坦诚,让对方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优点不必过分夸耀,缺点也不必遮遮掩掩。在相处之中二人求同存异,最后找到二人心灵上的相通点,于是乎一座友谊的桥梁在两颗心上架起,从此不再孤独。

当然,我们依旧看到,被朋友出卖、背叛的故事屡见不鲜。这就不得不谈到另一个话题:友谊的保持。许多背叛自己的人曾经也是自己的挚友,二人也曾坦诚相待,是什么让友谊变了味呢?还记得那句话吗:士为知己者死。朋友有难,愿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只求朋友无恙。而如今似乎大家都失去了这种勇气,明哲保身反而成了首选。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中,这也不难理解,都是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那就请你原谅别人的出卖吧,他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罢了。你做不到的,何必强求别人。今人总爱感慨管鲍之交,却忘了曾经鲍叔牙是如何宽恕管仲之过,又是如何在桓公即位之后,主动退居其下的。把自己的利益放于一边,方能期待友谊长久。

赵毅有诗:一人知己足平生。若能觅得一知音,二人相知相守同甘共苦,足矣!

教师评语:本文语言灵动,富有感染力;内容上通过对比写出古今在“选择知音”和“保持友谊”上的不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行文中具体内容略显空泛,尤其是第五段,道理未能阐述清楚,如果加上具体事例,内容会饱满一些。另外,文章主体部分与文题之间联系牵强,题目强调“寻找”二字,但如何“寻找”并未写透,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写什么是知音,使得文章主次不明。

学生1点评:第三段中“可是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少有人能说清道明”这句话给人误导,让读者以为本文的中心是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但是后文才看出原来是想论证“如何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第三段的设置很失败啊……

学生2点评:没有侧重于“寻找”二字,只是一味地写知音,以及如何成为知己。其实后半部分的“如何成为知己”换一种表述方式,紧扣如何才能觅得知音,就可以做到扣题啦。

修改建议:修改文题,主题要鲜明集中;做到详略得当,通过管鲍之交写出知音的内涵和实质之后,迅速进入“寻找知音”部分,对现代人应该如何寻觅知音进行深刻详细的阐释;增加典型的例子,增强文章说服力。

高山流水觅知音(修改稿)

人们羡慕管鲍二人的友谊,历经磨难和考验,却可以像醇酒一般,一直芳香。

在如今,似乎寻找朋友十分简单。打开各种社交网站、社交应用,简单地摇一摇,搜一搜,就可以和陌生人建立联系,网罗四面八方的所谓志同道合之人。

可是同时,人们总说知音难觅,感慨身边的朋友太少、太少。

古语有云:“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相识相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变得异常简单随意,但是知心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更习惯用寥寥数语的短信进行沟通,用短短140字的微博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种依赖于现代科技的交流,仅仅是停留在视觉层面,看了,笑了,忘了,是常见的规律。当然无法做到交心。你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又为何埋怨别人不懂你自己呢?

一曲《高山流水》弹罢,樵夫听懂了乐师的心声,于是他们成为了朋友,流传为千古佳话。在现实社会,我们除了被科技绑架,更被自己那颗荒芜的心绑架。《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友”字:同志为友。志趣相投,方可成为朋友。志不同不相为谋,奋斗的目标不同,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又怎么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兼顾的友谊呢?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为了共同的发现一起工作,开拓了物理学的新领域,一同分享获得诺贝尔奖的喜悦,可是获奖之后,二人却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分道扬镳,连朋友也没得做了。由此可见,理想的基础还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今人们心中的愿望就是自己可以赚钱、升官,所谓的“朋友”恐怕也都是“酒肉亲”吧。君子之交难矣。

读三国,我们总是感叹刘关张三人的情谊,为了兄弟,过五关斩六将也不在话下。而支撑这一举动的就是一个“义”字。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朋友有难,难道袖手旁观,亦或是落井下石、过河拆桥?很多人虽明白这一道理,却总是放不下自己的利益,表面上和朋友一团和气,实际是各自心怀鬼胎,打着小算盘。而在困难之时,矛盾就凸显出来了。朋友有难,非但不是“两肋插刀”,而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地选择“插朋友两刀”。不能够与朋友坦诚相待,不能记住道义二字,又怎能找到真正的知己?

当然,我们依旧能看到,被朋友出卖、背叛的故事屡见不鲜。许多背叛自己的人曾经也是自己的挚友,二人也曾可以坦诚相待,那么是什么让友谊变了味呢?今人总爱感慨管鲍之交,却忘了鲍叔牙曾经是如何宽恕管仲之过,又是如何在桓公即位之后,主动退居其下的。在当今时代,如果对朋友缺少宽恕之心和赏识之心,那就请你原谅别人的出卖吧,你做不到的,何必强求别人。

赵翼有诗:一人知己足平生。我们总愿意知音自己找上门来,却不愿主动改变自己,去积极寻觅知音。

友谊这杯美酒,自己到巷子深处去取吧。

自我反思:在修改过程中,各部分内容有意识地紧扣“如何才能觅得知音”来写,写完后与第一稿相比,自我感觉论点更鲜明,内容也更集中了。另外,入题要快,不可拖拖拉拉;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使论证更充分;文章要有层次性,各有侧重,向深处挖掘,不可浮于表面,泛泛而谈;文章不可只追求表面上好看,既要文字优美,更要言之有物,尤其是要让文章有现实意义。

五、教学反思

本课题组教师在《〈史记〉选读》教学中,对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不断进行调整完善。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对在选修教材中编写使用写作学案,促进学生读写结合,有如下几点教学反思。

1阅读有目的,写作有起点

写作学案使阅读有了目的,使写作有了起点。在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中,为了写好自己的作文,学生会更主动地学习课文的情采和写作技巧,更主动地领会和评判课文的思想感情,使阅读更有目的性,也更有成效;学生写作时最苦恼的事是不知道写什么和知道写什么但却不知如何表达,而读写结合提供给学生借鉴和评判的对象、议论与抒怀的起点,给了教与学一个有力的抓手,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这两个写作难题。

2打破权威,写出个性

这种写作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破解了权威,亲近了经典,写出了个性。当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成为学生借鉴与评判的对象时,它们不容质疑的外在权威消失了,它们不再是学生只能仰视的巨人,而是可以对话的朋友;当学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思维角度进行写作的时候,当文学人物进入到学生的议论视野与情感领域的时候,课文就不会僵硬在历史的纸张上,而是活在学生心中。写作学案既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悟”,又能在形成一定积累之后启发学生“用”,将阅读的独特体验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使阅读、思维、写作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3构建学生丰盈的精神世界

这种写作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与经典、与老师、与同学不同角度的对话中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写作世界。语文课程标准写道:“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努力表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探索性、反思性,是一个梳理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而教材中的经典著作作为参照与资源参与这个过程,则有利于使学生建构出一个更丰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

同时,学生在对同学的作文进行比较、评析中掌握了写作规律,对作文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写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相互激励、相互影响,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而 “自我作文修改”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认真找出自己文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并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欣赏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给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提升的机会,潜移默化地落实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这种多元对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技巧自然会得以提升,从而有利于逐步构建其精神世界和写作世界。

当然,在选修内容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写作学案如何编写和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我们仍有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增加其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评价和反馈如何才能更及时明确,并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针对不同篇目和主题如何编写写作学案能既体现训练的重点,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也能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这些方面我们还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中。另外,苏教版的选修教材比较多,根据每本教材的内容特点编写相应的写作学案的确是一项大工程,目前,课题组针对《现代散文选读》和《〈史记〉选读》编写的写作学案基本已成体系,而其他诸如《唐宋八大家》和《唐诗宋词选读》的写作教学方式,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发。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从‘文本位到‘生本位: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D/2011/02/3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

猜你喜欢
写作学管仲知音
知音
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
——《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
高校写作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
管仲买鹿
文章学、写作学与文艺学的辨证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山水知音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