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玛丽·雪莱的悲观主义人性论

2015-05-30 10:48张姗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弱点感性理性

张姗姗

内容摘要:玛丽·雪莱的作品充斥着疯狂、阴谋、复仇等浪漫主义文学主题,也含有作者对于政治、社会、哲学的种种思考。这些思考都是以她对于人性的态度为基础的。本文将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玛丽·雪莱的人性论,围绕着人性具有天然的弱点、人的理性是情感的奴隶、人性无法达到至善三个方面来认定玛丽雪莱的悲观主义人性观。

关键词:人性 弱点 感性 理性 至善

1.引言

玛丽·雪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18岁时便出版了诡异怪谲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国内对于《弗兰肯斯坦》小说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却少有评论关注作家的思想。玛丽·雪莱成长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期,她的小说充满着黑暗、阴谋、复仇的哥特式主题,也带着作者对于人性、科学、政治、乌托邦、社会的种种思考。玛丽·雪莱的小说即是当时浪漫主义时期社会动荡的写照,也表达了作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悲观态度。要更深层次得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就不得不考察玛丽·雪莱的人性论。

人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研究的命题。西方思想家受到基督教影响,自奥古斯丁以来多持人性恶论。到了启蒙时代,哲学家将其哲学基础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对于人性的认识也趋于平和中庸,对于人性愈发宽容。他们的人性思想肯定了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力是先天的、不证自明的本原性存在。但另一方面,启蒙思想家从霍布斯都到洛克、休谟也同样认识到人的知性和德性具有诸多缺陷。本文将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玛丽·雪莱的根本人性论,围绕着人性善恶、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情感和理性,以及人性是否可达至善这几个方面来考量玛丽·雪莱的人性观,最终认定玛丽雪莱的人性论的倾向。

2.人性具有天然缺陷

对于人性的善恶问题。18世纪启蒙时代主要分为两派,以卢梭为首的激进的性善论和以休谟为首的传统的性恶论。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他坚信人性本善。人有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另一方面,休谟则在《人性论》中系统论证了人性的两大缺陷,即短视和偏私。短视,即人类总是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人类总是舍远图近。偏私,即人类总是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利益,因此无法实现与他人的和平共处[1]。

玛丽·雪莱十分熟悉启蒙思想家的哲学著作,她所在的雪莱圈子经常讨论这些哲学观点。波西·雪莱对于人性较为宽容。但玛丽·雪莱则认为人性先天是具有缺陷的。她对于人性的天然缺陷的观点反映在她的小说中。在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玛丽·雪莱讽刺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希望通过科学“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并“将已经腐朽的尸体复活”[2],事实上是要重新赋予人类生命,并使人类获得永生,成为被新一代种族所敬仰的“普罗米修斯”。这种想要通过消除死亡,来赋予人类神性(deity)的做法,与英国两代浪漫主义诗人和思想家对于人性的乐观态度是一致的[3]70。但他的实验最终却失败了,他制造出了一个体型庞大的怪物,并将其遗弃。这时,弗兰肯斯坦不承担起照顾怪物的义务,而选择逃避,是一种极其自私自利的做法。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了可怕的后果。怪物在遭受到人类社会的驱逐后,在原始的愤怒与嫉妒的驱动下,暴力杀害了许多无辜者。

在玛丽看来,偏私和短视是人类的本质和天性,自私与人性是不可分离的。正如休谟所说, “人性因为天性是自私的,或者说只赋有一种有限的慷慨,所以人们不容易被诱导了去为陌生人的利益作出任何行为,除非他们想要得到某种交互的利益”[1]538。由于人类的自私和短视,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混乱,前者构成长远与当下的冲突,后者则构成群体与个人的冲突[1]538。玛丽·雪莱通过小说揭露了人性天然存在的缺陷,表达了对人性缺陷的无奈。

3.人的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从认知的层面来看,人性的自然性反应在两个方面—感性和理性。启蒙思想家将人类理性看作是万能的神性,是先验的。在康德看来,理性高于感性。理性则展现着人性,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是一种完全纯粹的自由。人类是通过理性来获得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4]。保守主义者则批评启蒙思想家夸大人类的理性和控制力,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休谟都否认理性万能,警告过多地依赖理性,用理智领悟的抽象概念构建成的“理式世界”是十分危险的。洛克否认理性是认识的来源,他提出了经典的“白纸说”。他认为“观念和原则以及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人的经验”[1]284。由此,洛克将理性至于经验之下,否认理性的可靠性。近代保守主义先驱大卫·休谟否认理性的作用,休谟将理性至于情感的束缚之下,认为理性与人类的其他感情无异,都是有限的,应该把理性与情感、本能联结起来考虑。

玛丽·雪莱曾经写道“情感是人性最独特的要素”。玛丽·雪莱身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圈,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推崇情感的作用,赞颂人类的内心激情和想象力,大胆追求身体和精神的解放。毫无疑问,《弗兰肯斯坦》小说中的人物不断经历着激烈的情感动荡,弗兰肯斯坦诉诸理性创造出了新人类,但却无法从感情上接受他的怪物,无法爱他,对他负起责任,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因此,“理性本身并不是万能的,理性本身并不指挥行为方式,理性乃是而且应当只是情感的奴隶,除了为情感服务并且服从于情感之外,理性决不能冒称任何其他的功能”[1]542。

另外玛丽·雪莱个人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之后,“因为察觉到了抽象的理想主义的危险性,玛丽·雪莱的一生中尝尽了最亲近的儿女、丈夫、父母先后离她而去的痛苦,因此她将家庭幸福和朋友情谊看得比其他都要重要,这也不足为奇。她中庸和平和的志向在《最后一人》中表达得最为清楚。书中有着作者影子的Verny说到‘我想,这就是力量!力量不是强壮的四肢、坚定的内心和思想,凶猛或勇敢,而是和善、仁慈和柔软”[5]。因此,玛丽·雪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自然地更加服从感性的驱使,更容易凭借感情、直觉和经验来理解和观察事物,她更加容易将情感和想象付诸纸上,而不全部依赖理性去解构现实世界。

4.人性无法到达至善

人性具有缺陷这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人性能够达到至善方面则存在着分歧。主张人性可以到达至善的哲学家往往是较为激进的一派,而主张不能到达至善的则是较为保守的一派。威廉·葛坚信人性是可以改善的。在《政治正义论》中,他试图描述一种能让人类趋于至善的社会。波西·雪莱也觉得人是可塑的,他们能成功做到完善自己与征服一切[6]165。然而,休谟却并不认为人性可以发展变化,他认为人性必须依赖政治制度和道德才能加以约束。

玛丽·雪莱同样认为人性是无法改善的。通过《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告诉我们科学和理性无法改善人性,引领人性到达至善。弗兰肯斯坦进行创造新人类的初衷就是要改善人性,使人摆脱生、老、病、死等生理上的束缚的同时,得到道德上和精神上的提升和发展。然而新人类的人性非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变得更为极端。玛丽·雪莱认为人性是无法达到至善的,人性永远不会变。在中篇小说《永生者》中,玛丽假设有人误服了长后不老药之后得到了永生,但伴随着青春的消逝和心爱的人的离世,他的生命停滞在了老年阶段,被疾病、苍老、疼痛、苦难折磨着,永生不是人人渴望不可及的至善,永生变成了炼狱。在玛丽看来,永生、至善、极乐都是天方夜谭,即使客服了身体的缺陷,也无法客服心灵和精神上的空虚。人类天生便是脆弱的,无法摆脱死亡和痛苦,人性最终无法达到至善,想要消灭人性缺陷的事业是注定要失败的。

5.结语

玛丽·雪莱身处哲学圈,她对于人性的悲观主义观点影响了她小说的创作,而她充斥着哥特黑暗因素的小说也证实了她悲观主义的人性观。玛丽·雪莱认为人性具有一些天然的缺陷,如自私、短视。人性的这些弱点会使人类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情感会蒙蔽理性。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是受到人的经验和情感影响的,理性无法超越这些限制影响认知。玛丽·雪莱认定人性的这些弱点无法通过教育和社会制度而得到改善,这些弱点将伴随着人类始终。因此,人性无法到达至善,社会也无法到达至善。玛丽·雪莱的人性论较为悲观,这与其保守主义的政治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研究玛丽·雪莱的人性观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玛丽·雪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具有基础性含义。

参考文献

[1]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Mellor,Anne Kostelanetz. Mary Shelley:Her Life,Her Fiction, Her Monster[M]. London:Routledge, 1988.

[4]李秋零.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J].《哲学研究》1997(1).

[5]Levine,George,U.C.The Endurance of “Frankenstein”: Essays on Mary Shelleys Novel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lifornia Press, 1979.

[6]多萝西·胡布勒.怪物:《玛丽·雪莱与弗兰肯斯坦的诅咒》邓金明,译[M].上海:上海任命出版社,2008.

本篇文章受到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玛丽?雪莱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为2014-qn-430)。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弱点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弱点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