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2015-05-30 22:27游雅淇王伟钢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5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游雅淇 王伟钢

【摘 要】 干燥综合征病理机制多与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病理关键为阴虚燥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近年来,各代医家从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阴燥瘀辨证等不同方面进行论治,治疗大法多遵循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等,并提倡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5.019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抗Ro/SSA抗体、抗La/SSB抗体)和伴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常合并多系统损害。本病单独发生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继发于另一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者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gren's syndrome,sSS)。本文主要讨论pSS。

1 病名研究

中医文献无“干燥综合征”一词,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燥证”“消渴”“痹证”等有相似之处。因常伴有关节症状,又可命名为“燥痹”,证候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现。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不仅明确提出“燥痹”的病名,而且详细阐释了本病的发病和治疗。20世纪80年代路志正首创“燥痹”病名,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将SS命名为“燥痹”。

2 病因病机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燥胜则干”的记载,是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的总概括。对于“燥痹”的病因病机认识,各医家持不同见解。

路志正[1]认为,燥痹的病因可分为外燥与内燥。燥邪日久,耗伤阴液,导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形成血瘀、痰浊、虚热,致经脉不通,关节、筋骨、络脉失养,形成关节痹证。外燥包括凉燥与温燥,又有风邪致燥、疫疠致燥、饮食致燥之分。内燥为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失调,损伤阴液;或津液运化失司,损耗阴津而成。董振华[2]认为,瘀血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在SS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瘀血产生原因有因燥致瘀、因郁致瘀、因虚致瘀之分。卢思俭[3]认为,瘀血是SS的致病因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燥》指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因津液不足,燥热炽盛,使血脉干涩,停而为痹。久病入络,阴虚络滞,或者阴津亏虚,阴虚血燥,血运失畅而癖结于内。”周翠英等[4]认为,燥毒在SS的病机中起重要作用。燥毒互结为患,灼伤营阴,伤津耗液,上则口眼诸窍及皮毛受损,内则五脏六腑失其所养,外则五官九窍失其濡润。刘英[5]认为,疾病晚期邪气潜伏体内形成燥毒,伤津耗液;或使人体解毒功能发生紊乱,排毒不畅,气血津液运行迟缓。马武开[6]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正虚感邪、阴虚津亏、瘀血阻络和燥盛成毒等引起津液损伤及输布障碍,造成机体津液相对或绝对不足,并与女性生理特点相关。

总之,本病口眼干燥的症状不仅因为津液亏损,有失濡养所致,还可因气虚不能化津或瘀血阻络,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成。阴虚津亏为本,气虚、阳虚为其所累,瘀、痹、燥、毒为标,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造成多器官损伤。

3 辨证论治

历代医家对燥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有所不同,并根据其病因病机的差异总结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现将各医家的辨证论治思路总结如下。

3.1 脏腑辨证论治 燥证与人体津液代谢及输布失常有关。津液的代谢及输布与肺、脾、肝、肾相关,津液输布发生障碍,则不能行使濡养脏腑器官的功能,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故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肝、肾论治本病。

3.1.1 从肺论治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主宣发与肃降,在机体水液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钱垠等[7]认为,肺为SS的主要病位所在。从肺论治SS,调畅脏腑气机,调节水液代谢,并提出养阴清肺润燥、开肺布津通络等治法。崔晓光等[8]认为,肺阴亏虚、痰瘀阻络为SS的主要病机,主张采用宣肺布津、化痰通络治法。戴恩来等[9]主张从肺论治SS,肺为水上之源,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在津液的输布中起决定性作用。

3.1.2 从脾论治 《脾胃论》曰:“人以胃气为本。”脾胃相为表里,胃阴不足,影响脾之健运,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失司,导致内邪中生。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互为表里,开窍于口,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中医学认为,燥证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胃津液不足,标实为痰瘀互结,阻碍津液正常输布。故各医家从脾论治,治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润燥为主。

朱良春[10]认为,燥邪日久,伤及阴津,损伤脏腑,治疗以甘淡健脾为主,配以甘寒养阴,甘凉培土,常用的药物有石斛、沙参、黄精、山药、玄参、天花粉、生何首乌、蒲公英、决明子、瓜蒌仁、甘草等。牛云飞等[11]认为,SS的病机主要为脾气不足,水湿不化,主张使用健脾化湿清热法治疗,组方中采用的药物有薏苡仁、苍术、陈皮、藿香、佩兰、半夏、白茅根等。茅建春等[12]主张从脾论治SS,采用益气健脾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太子参、白术、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甘草、乌梅、丹参、鸡血藤等。

3.1.3 从肝、肾论治 清·张千里指出:“上燥在气,下燥在血,气竭则肝伤,血竭则胃涸。”不少医家认为,SS的发生、发展、转归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治疗上,在重视养肝的同时,提出了疏肝、清肝、平肝的治法。肾为先天之本,肾的气化功能在水液代谢中有重要作用。也有许多医家认为肝肾阴虚为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治疗提倡以补养肝肾为主。

王莒生[13]认为,SS的发病机制与肝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此阶段女性生理功能开始减退,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出现肝气郁结、肝火旺盛、气血痹阻。治疗应重视滋补肝肾,并加以清肝泻火、平肝抑阳、疏肝解郁、养阴柔肝等。钟琴[14]提出,治疗过程中应养肝、疏肝兼顾,具体治法将滋养肝肾、清热润燥与疏肝健脾、解毒化瘀相结合。王书臣[15]认为,SS的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肝肾阴虚,治疗提倡补养肝肾为主。刘永年[16]主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阴虚燥盛为SS发病的主要机制。阎小萍[17]认为,SS的病位在肝肾,并涉及肺、脾、胃、心等多脏腑。

3.2 三焦辨证论治 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功能失司,则津液上不能乘、中不能布、下不能注。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顾军花等[18]认为,SS早期病在上焦,以肺胃气阴两虚为主,病久伤津耗液,炼液成痰,瘀血内生。燥毒日久,深入下焦,可致肝肾阴虚。肝肾阴虚日久,又可上灼肺金,使肺阴更伤。治疗应以酸甘养阴生津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活血通络。刘志勤[19]提出治疗SS分3步,第1步治疗上焦肺,用清燥救肺汤合导赤散以清热润燥;第2步治疗中焦脾胃,用益胃汤合玉女煎以养阴生津;第3步治疗下焦肝肾,用六味地黄丸以补养肾阴。刘维等[20]提出SS从三焦论治,病在上焦,治宜甘寒滋阴;病在中焦,祛邪与养阴并重;病在下焦,咸寒增液以祛邪。

3.3 气阴燥瘀论治

3.3.1 从由气致燥论治 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在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气又分为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等。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可致气虚及气机失调。气与津液息息相关,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因此气的病变也会导致津液病变。

亓鲁光[21]认为,治疗SS时应在滋阴润燥的基础上加用益气生津之药。潘利[22]认为,SS发病与气虚、气机失调相关,治疗时应注意调气,包括调理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调养经络之气等。

3.3.2 从阴虚致燥论治 众多医家认为,燥证的病机关键在于阴虚燥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

冯兴华[23]认为,SS病机以阴液亏虚为本,燥热邪毒为标,治疗多用甘寒滋润之药物,佐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经药,临床主要应用玄脉甘桔汤加减。张鸣鹤[24]认为,阴虚为病之果,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础,兼以养阴通络。

3.3.3 从瘀血与燥论治 瘀血为SS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燥》中指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因阴津不足,燥热炽盛,血脉干涸,停而为瘀。《血气论》云:“瘀血在里则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也。”瘀血内停,进一步妨碍津液散布,加重病情。

马武开[25]提出SS久必燥盛成毒,从毒瘀论治的学术观点,采用生津养血、润燥解毒、化瘀通络的基本大法治疗。董振华[26]主张瘀血为病理产物及继发性致病因素,SS患者很大一部分都有瘀血征象,治疗时强调活血化瘀方法的运用。

4 中医辨证分型

不同医家对其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持不同见解。路志正[27]将本病分为3型,肺脾(胃)阴虚,津液亏乏证;心肝血虚,筋脉失荣证;湿热郁遏,津液失布证。朱良春[10]将此病分为3型,燥热内盛,肺胃津伤证;脾胃阴伤,燥热内生;肝肾阴虚,虚热内生证。阎小萍[28]将此病分为4型:燥伤肺阴,肺气痹阻证;燥伤心阴,心脉痹阻证;燥伤胃阴,脾虚肌痹证;燥伤肾肝之阴,筋脉痹阻证。

5 中医治疗SS常用药物

经研究统计,治疗本病常用的药物有:①补阴药:麦冬、石斛、沙参、枸杞子、天冬、玉竹。

②清热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天花粉、知母、赤芍、金银花。③补气药:甘草、黄芪、山药、白术、党参。④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黄。⑤活血化瘀药:丹参、桃仁、川芎、红花。⑥收涩药:山茱萸、乌梅、五味子。⑦其他药:茯苓、葛根[29]。

6 中成药专方验方

临床常用中成药制剂有雷公藤制剂、白芍总苷制剂[30]、清开灵注射液[31]、生脉注射液[32]、灯盏花注射液[33]等。

7 中医综合治疗

7.1 针灸疗法 发热者,可针刺肺俞、大椎、三阴交、肾俞、神门、合谷等;发热较甚者,加曲池、行间,以毫针浅刺,平补平泻法;口眼干燥属肝肾阴虚者,可针刺肝俞、肾俞、百会、内关、阴陵泉;腮腺肿大者,针刺选取中渚、太冲、阳陵泉;纳差者,可选取中脘、脾俞、胃俞、三阴交等穴,毫针浅刺,平补平泻法[34]。

7.2 物理疗法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物理疗法有超短波电疗法、频谱治疗仪、离子导入等。

8 讨 论

近年来,SS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主要集中在脏腑辨证论治、三焦辨证论治、气阴燥瘀论治等。各医家在辨证分型方面有所不同,但治疗上多采用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活血化瘀等方法。

SS是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情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临床诊治应遵循整体论治的原则,全面分析,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不应拘于固定的辨证分型,提倡因人因地因时治宜。中医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理念,应关注疾病早期的防治,从而达到预防与防止疾病进展的目的。

中医药的治疗主要体现在治法多样化,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人体失衡的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状,特别是对口眼干燥症状的缓解具有较好的疗效。中药内服可调节免疫,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有效成分,而中药的性味、归经等体现了中药疗效的多靶点效应。临床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患者的信心,尽可能为患者减少病患与痛苦。

9 参考文献

[1] 张华东,边永军,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03-1905.

[2] 董振华.中医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7):20-21.

[3] 卢思俭.瘀血与干燥综合征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1):211.

[4] 周翠英,潘文萍,王燕.燥毒清饮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2):715-716.

[5] 刘英.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4):219-220.

[6] 马武开.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0,16(4):2-3.

[7] 钱垠,金实.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8-269.

[8] 崔晓光,张丰川.润肺化痰通络法治疗干燥综合征2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8):47-48.

[9] 戴恩来,王庆胜.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2):9-10.

[10] 吴坚,朱良春.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8):501.

[11] 牛云飞,刘健,黄传兵,等.健脾化湿清热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保健杂志,2006,9(5):445-447.

[12] 茅建春,陈湘君,苏励,等.益气健脾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6(4):231-233.

[13] 杨梅玉.王莒生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8,27(7):506-508.

[14] 曹跃朋,黄华,刘正奇,等.钟琴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48-50.

[15] 罗海丽,王书臣.王书臣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陕西中医,2010,31(3):333-334.

[16] 骆天炯.刘永年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5,26(11):7.

[17] 孔维萍,阎小萍.阎小萍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87-89.

[18] 顾军花,刘姗姗,陈晓云,等.从脏腑辨证角度分析300例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30.

[19] 刘志勤.中医三步治疗干燥综合征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3):545.

[20] 刘维,丁园园.从三焦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87-88.

[21] 李洁,杨兴智.亓鲁光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0,51(11):978-979.

[22] 潘利.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15-16.

[23] 王海隆,张显彬.冯兴华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5):85.

[24] 娄俊东,张立亭.张鸣鹤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2):34-36.

[25] 侯雷,马武开.马武开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57-58.

[26] 董振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2001,20(3):9-11.

[27] 曾庆祥.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04,45(6):413-415.

[28] 阎小萍.常见风湿病诊治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9-40.

[29] 吕光耀,周铭心.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方药的分析及病因探讨[J].新疆中医药,2004,22(2):1-2.

[30]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31-554.

[31] 李佳瑜,赵丽娟,黄颐玉,等.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41-42.

[32] 李春先,杨桂玲,冯玉环,等.生脉注射液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9):807.

[33] 王金凯,张金巧,张红芳,等.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4):7-9.

[34] 刘维,刘滨,郑红霞,等.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2):101-102.

收稿日期:2015-02-08;修回日期:2015-03-24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Toll样受体4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