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015-05-30 03:00李枋笑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婚姻观诗经

摘 要:《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婚恋诗数量多, 内容丰富, 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诗经》中的婚恋诗。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婚姻观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的真实面貌。就其思想内容来说, 主要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揭露和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以及当时的劳动生活等。其中,侧重于描述爱情生活的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有四十五首,大约占《国风》总篇目的四分之一多。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在《诗经》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泛,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恋爱关系和婚姻生活中的喜忧得失,离合变化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境遇。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念和某些风俗习惯。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探讨。

一、相识相知追求真爱

周代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增加人口,增强国力,亦鼓励男女自由恋爱及时结婚,于是组织了大规模的春游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男女青年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爱意、寻觅爱人。《周礼·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又如《七月》所写,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在此期间男女便进行恋爱活动。

《国风》中有关在春游、祭祀中男女相识相知的诗有六首,分别为《郑风·有女同车》、《郑风·箨兮》、《郑风·溱洧》、《陈风·东门之木分》、《王风·君子阳阳》、《卫风·木瓜》。这六首诗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写男女相约出游;第二类写男女相互唱和赠答;第三类写舞会中男女相赞、相悦。第一类中的《溱洧》,郑国的风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月之辰,采兰水上,祓除不祥。诗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菅兮!”写春水渐涨,男女拿着兰草香准备春游。女曰: “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从中可看出女子无论在举止或态度上都很主动、大方,充满着个性张扬,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在宽阔的洧水边,三三两两的成年男女悠悠私语、相互玩笑戏谑,归家时,相互赠之以芍药。这首诗在短短的四章中,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士女踏青图,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第二类中的《木瓜》,“投我予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抱也,永以为好也。”写了你送给我木瓜,我送给你佩玉,是回报吗? 不,是为了我们的感情好呀! 真是情深意长。第三类中的《东门之木分》“东门之木分,宛丘之栩”。子仲家的姑娘在白榆、栎树下翩翩起舞。男子听到后,便“市也婆娑”,欣然而往,跳着跳着,男子夸女子“视尔如菽”,女子听后大悦“贻我握菽”。这些诗歌逼真形象地写出了恋爱的前奏:相识相知。

男女在出游、舞乐中相识后,有了爱情的萌芽后,便为了真爱而努力,极力争取所恋的人以博得芳心《国风》中这类诗有七首,分别为《周南·关雎》、《周南·汉广》、《卫风·有狐》、《陈风·宛丘》、《陈风·东门之池》、《秦风·蒹葭》、《召南·木票有梅》。可分为二类。第一类写对爱情的渴望;第二类写对爱情的追寻。第一类中《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唔歌。”中的“彼美淑姬”是作者所爱的女郎,“可与晤歌”表达了想与她对唱,“可与晤语”写想与她把话讲,“可与晤言”写想向她诉衷肠。《摽有梅》中以“其实三兮”“倾筐暨之”写出想被爱的渴望,害怕辜负了青春。“诒其吉兮”“诒其今兮”“诒其谓之”更体现对被爱的期盼和等待爱人的急切心理。第二类《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雎鸠的相和鸣,便联想与那位美丽善良姑娘结对,心想:她真是我的好匹配呀! 有了这种想法后,男子便“寤寐求之”,朝也思暮也思,便大胆去追求,结果“求之不得”,于是又“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睡,真焦虑呀! 怎么办? 于是采用“琴瑟友之”,用琴瑟表达自己的心迹,最后“钟鼓乐之”,写出了男子求得之后的喜悦与两人相乐的情景。《关雎》中的男子成功地追到了心爱的姑娘,可是在《汉广》和《蒹葭》中却不那么幸运了,他们也追求了,却是满怀的惆怅,可望而不可及。《汉广》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水永矣,不可方思。”男子看到汉水游玩的女郎,便游着、划船去追求她,可汉水太宽、太长,怎么也到不了她身边,真苦恼呀! 男子便“翘首错薪,言刈其楚”,准备乘船过江,他又“翘首错薪,言刈其蒌。之予与归,言秣其驹”,准备割草喂马来迎接她,可是汉水依旧是那么宽、那么长,还是到不了心爱的人身边,心中充满失望惆怅之情。总之,在这一阶段,男女互生爱意,相互追求,其爱之真,其心之诚,件件历历在目,个个令人感动,其中显现出来的感人意境也是亘古长存!

二、婚后少妇的幽思之苦

诗经时代属于农业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常常互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普通老百姓饱尝赋税、离乱和摇役之苦, “三十服兵, 六十还兵” 的徭役给家庭, 特别是妇女带来了许多创伤, 短暂的浪漫季节逝去, 挥之不去的是婚后无尽的思念。“战争不断,征夫远出,留下的是思妇“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怒如調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周南·汝坟》, 按古人解释“枝曰坟,干曰枚,斩而复生曰肄”, 感情细腻的女主人公,通过“伐其条枚”、“伐其条肄”暗示一个春秋的时间跨度,叙写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再通过抒写见到丈夫归来的喜悦, 突现对丈夫的幽思之苦。

“古来征战几人回” 描写夫妻团聚的诗作毕竟不多, 更多的则是象《召南·殷其雷》这样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诗人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山那边雷声隐隐,该不是丈夫坐车归来了吧,但环顾四周,仍是寂寞的空闺我日夜孤守空闺, 夫君却在远方颠沛劳碌,艰辛备尝,不敢有片刻安息。诗中反复吟唱“振振君子, 归哉归哉” 叙写了一种不尽的思念与担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种离情别绪, 不仅是普通妇女的情感历程, 就是在贵妇诗作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卫风·伯兮》诗人以自己外貌之“丑”来表现自己的思念之苦,以丈夫形象之“美” , 显示自己的思念之坚, 最后是想象境界的好,“焉得援草, 言树之背”明知丈夫不得回还,想以物疗忧,但终不能忘忧。读之令人肝肠欲断。

三、如怨如慕的抗婚诗

周代男女择偶尚有一定的自由,在社会的中下阶层,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忠贞的爱情会成为反抗强迫婚姻的巨大力量。如果说《郑风·将仲子》里的姑娘的抗争是软弱的,那么《鄘风·柏舟》中的女主人公则是那样矢志不从父母强迫的婚姻,敢于向礼教压制作公开的反抗。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主,断然拒绝母命,至死不改变她的初衷。河上漂泊着柏木船,有位乌发齐眉分两旁的小伙子被这位姑娘看中,对于母亲的反对,她表示了强烈的反抗。透过这首诗,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少女那颗赤诚的心灵在跳动、炽热的爱情在翻滚。可以说,这首诗开创了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先河,为后代女性争取婚姻自由树立了楷模。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和结晶,没有爱情的婚姻自然是不幸的。那么,反抗无爱情的婚姻便是自我意识的张扬,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现。《召南·行露》反映的就是对仗势逼婚者的坚决反抗。写一位姑娘抗议强暴者,对方要以暴力强迫她作妾,但她坚决反对,即使强迫者用诉讼来胁迫也决不屈服,表现了女子的坚强意志和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从诗的思想性来看,这是《诗经》中第一首反抗妻妾制度的诗歌。

这些爱情诗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尽管是数千年前的作品,如今读来,那样的爱情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四、反映男女爱情愉悦、婚后生活美满

古代的青年男女恋爱时相互爱慕, 感情纯真。他们讲究情投意合, 感情共鸣, 约会时互赠礼物,甚至出现一些纯真而又粗旷的现象。《邶风·静女》写的是情人约会时, 女子见到心爱的人来,故意考验似的躲藏起来, 使情人急得“搔首踟躇”, 当男子赠送给女子美丽的“彤管” (红色的小草)时,倒觉得这简单的礼物反而是最美的了。不是小草本身的美, 是因为美丽的人送的而美丽( “匪女之美, 美人之贻”) 。《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等,我都将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 这些都不是报答, 是为了永远的相好。

《郑风·溱洧》写郑国的一对青年男女, 借到溱洧两水岸边求福消灾的机会, 于是他们自由地互赠芍药, 表示爱情。尤其是长期守在深闺空房的少女, 主动提出与男子去游春(女曰观乎?), 而男子也爽快地答应了(且往观乎!)这首诗从环境、风俗、人物的言行等方面表现了节日的欢庆和情侣的愉悦, 尤其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过程, 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而在《诗经》中就有所表现。

这些反映两情相悦的诗,体现了当时男女那种真挚、质朴、健康、自然的感情。《国风》中有关两情相悦的诗还有有《召南·草虫》、《邶风·静女》、《庸风·桑中》、《王风·丘中有麻》、《郑风·褰裳》、《郑风·丰》、《郑风·风雨》、《郑风·子矜》等。这一时期的诗,表现了人们的自然情感和人性的自由发展,其人性的率直和感情的健康绝非后世那些哀男怨女和玩弄女性的作品可比拟的!

总之, 《诗经》虽然只有305篇, 但是它丰富的爱情婚姻方面的思想内容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现实主义精神, 开创了我国爱情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诗经》爱情诗常用的赋、比、兴等艺术手法被后世历代诗人所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都从思想、艺术等方面给后世的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启华.诗经全译[Z].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2]张西堂.詩经六论[Z].商务印书馆,1957.

[3]任平.礼记直解[Z]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4]孟新芝.《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5, (3).

[5] 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 中华书局,1991.

作者简介:李枋笑(1980–),女,汉族,甘肃靖远人,本科,讲师,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公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婚姻观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