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该不该重回课本?

2015-05-30 05:14吴国梁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繁体字冯小刚课本

吴国梁

辩·话题

2015年3月4日,著名导演、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说,文化传承需要繁体字,希望学校能教孩子们一些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繁体字。冯小刚的提议得到了张国立、冯骥才等委员以及部分网友的呼应。他们认为,之前推行简体字是为了扫盲,让人们快速认识并掌握文字,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选择五十到一百个有意义的繁体字增加到小学的课本里,应该也不会给学生增加过多负担,却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由于繁体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普通民众的接触机会并不大,要求学生全部重新学繁体字会增加学业负担,且容易跟简体字课程形成冲突,甚至出现认知混淆。

作为高中生,你是怎样看待“繁体字该不该重回课本”这一问题的?请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

辩·方阵

快哉,让繁体字回家!

文,郑欢

亲不知親的暖暖相聚/爱不知愛的心心相印/你说我似一团乱麻/其实你不知我有时也如一幅画般醉人/你与我,隔着古老的岁月

——题记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提出让繁体字重回语文课本,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有失妥当,但我却不敢苟同。的确,繁体字书写复杂,难以掌握,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然而,从曾经一字一画都如刺绣般一针一线细细勾勒的繁体字,到今日频频敲击键盘而呈现于屏幕的简体字,不难发现,那份曾经蕴藏在字间的亲切与美好早已被流年暗暗偷换,而不见了踪影。

汉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当它与人们的情感交汇在一起时,就可以流淌出一首思念的诗,响彻塞北江南;就可以流泻出一篇智慧的文,穷尽迥地高天。它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个载体,而非一个符号。它是穿梭于心灵之间的青鸟,而非游走于程序之中的代码。它是我们的根系,是我们情感生长的地方。

让那些有意义的繁体字重回课本,无疑是一次“归乡"“寻根”之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那些曾经的美好,体会到那些最深刻的含义,领略到那些最可赞的智慧。这并不意味着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也许会有人认为繁体字会与当今速度与效率至上的社会节奏格格不入,况且使其中部分繁体字重回课本,似乎也只会使其沦为走马观花的为考试而学习的附属品,毫无价值可言。确实,将繁体字简化的初衷便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但在此之后呢?是否人们也就就此“妥协”而乖乖地识文写字了呢?似乎并非如此,人们常常都是不知满足的。加之人们长期形成的惰性,以及高科技的“推波助澜”,更多的人似乎更习惯于用胖胖的手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让智能手机来猜“字谜”。一些人就这么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又一天一天地堕落着,身陷其中,沉醉不知归路。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方便生活吗?

而且冯小刚的提议,并不是要让所有的繁体字都回归课本,而是指五十到一百个常用的、有意义的繁体字,这恐怕不会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吧?如果学生对繁体字没多大的兴趣,这五十个到一百个认识了便可以了;如果学生对此颇感兴趣,这不到一百个的繁体字还可能成为他们的开胃菜,在国学渐热的今天,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再晚去做还是有意义的。”更何况今时今日正是恰到好处。让部分繁体字回归课本,让民族文化不再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让我们始终有勇气回望过去,不慌不忙,不疾不徐,让一字一句在笔尖的起落间发出微光,岂不快哉!

点评:本文先对汉字的本质作用进行阐释,指出让部分有意义的繁体字重回小学课本的根本意义在于重拾民族文化中被遗忘的美好;接着从多角度分析让部分繁体字重回小学语文课本的必要性,条分缕析,有很强的说服力。尤其是作者提到,让部分繁体字回归小学课本,在国学渐热的今天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不容错过,具有现实针对性,值得我们深思。结尾以排比句发出号召,气势磅礴,使文章的观点得以升华。

反方

相见不如怀念

文/马一凡

汉字,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早已超出了“字”本身的含义,它已被赋予了较多的文化内涵。它走过了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的传奇岁月,目睹过河清海晏的盛世繁华,靜卧在时间的铅华红尘中等待历史的车轮碾过,在先贤后哲手中化为一片片石笔铁砚、丹书青简。也许正是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让冯小刚们极力要求部分繁体字重回课本吧!

然而,在这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汉字却并非一成不变,它也随着王朝更迭、时代变迁而不断向前。“甲金篆隶草楷行”不仅仅代表了汉字七体,更是历史的缩影。可以说,汉字的变革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我国推行汉字简化改革后,无论是辨认识读还是书写记录,都变得更加简洁方便,这是无可否认的。然而在享受着这样方便快捷的同时却仍有人叫嚷着让部分繁体字重回课本,这情势瞬间便尴尬了起来。

有人说,因为繁体字具有一定的象形意义,譬如“親”要相见,“愛”要有心,这样会给孩子们以美的影响,所以应该让繁体字重回课本。可若论象形,大抵无能出甲骨文之右者,我们让甲骨文回归课本多好,还可以教孩子们文字的起源呢!这显然荒谬之极。又有人说,我们的古籍都是繁体字,而古籍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瑰宝,学好繁体字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古籍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显然更加荒诞可笑,难道学习传统文化就一定要去阅读古籍?孔子著《春秋》时正兴篆书,若以后每代人都为了拜读《论语》先学习篆书,那么我想大概《春秋》的影响力未必能有如此之大吧,《春秋》本身也未必能流传至今吧。同理,难道想欣赏外国文学就一定都要先学习当地语言吗?文字是工具,不该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

另外,让部分繁体字重回课本也无疑会加重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我们一面痛骂中国“填鸭式”教育,一面又在向“鸭子”口中不断填充,岂不大谬特谬?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为什么要让部分繁体字重回课本?为了文化传承?文字是否就是文化?不学习传统文字是否就无法传承传统文化?显然不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魏晋行楷也曾写下《孟子》的中庸和《鬼谷》的诡谲。而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并不是简单让几个繁体字回到课本就可以改变的。我们不该把道德的缺失推诿给字体的改变。若从来不曾见过有人扶起街头摔倒的老人,那在课本上见过再多的“親”和“愛”又有何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每个人以身作则,才是传承文化的最好方式。“親”和“愛”都只是一个符号,重要的是它们背后的行为含义。若心中无爱,“爱中有心”又能怎样?若见者不亲,再多的“亲要相见”又能怎样?

放过“親”“愛”这些繁体字吧!也别再为我们自己的背弃传统找借口,一百句“我爱你”也抵不过一句“我来做”!

正所谓:相见不如怀念!就让繁体字活在我们的历史中吧!不朽的不是文字,而是精神。

点评:本文结构巧妙,先大肆渲染汉字的重要意义,引起读者疑问,激发阅读兴趣,接着笔锋一转,说起了汉字改革的意义及不赞同“部分繁体字回归课本”的理由。作者在阐述理由时,能注意从对方角度出发,同时采用归谬等手法,使文章带有驳论色彩。文章立意深远,直击问题本质,见解独到,语言犀利,体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猜你喜欢
繁体字冯小刚课本
哈哈镜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