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外交天才的二战记忆

2015-05-30 10:48
凤凰资讯报 2015年45期
关键词:霍普金斯张伯伦纳粹德国

在苏联驻英大使馆任职11年,伊万·麦斯基见证了东西方关系的风云变幻,麦斯基因此被誉为“最了解英国的苏联人之一”。丘吉尔曾当着斯大林的面,称麦斯基为“外交天才”。二战期间,他与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和美国驻英大使约瑟夫·肯尼迪等有十分频繁的互动,他在特殊政治氛围下创作并留存至今的日记,为重新审视那段岁月的人们补充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近日,日记被耶鲁大学以《麦斯基日记》为名结集出版。

目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麦斯基毫不掩饰地称前者是“一把漏雨、褪色、不中用的破伞”,是个“既缺乏内部格局又无任何政治远见的领导人,未来注定会被百姓咒骂”。麦斯基的判断很快为事实所证明,1938年,纳粹德国一举攻下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威胁英法诸国。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竟以调解人自居,召集诸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纳粹德国就此气焰大涨,终于在两年后将战火全面点燃。1939年9月,麦斯基在英国国会目睹了张伯伦得知德国出兵波兰的全过程:“他看上去非常沮丧,紧紧攥着双手,面色铁青,恨不能举起拳头将演讲桌敲个粉碎,他的眼睛、他的声音全都充满怒火……但这一切让人无比生厌。”麦斯基还在日记中提到,“看看吧,这就是大英帝国在历史最关键时刻的领导人,不!根本不是,他是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事实上,后世的很多学者相信,张伯伦的软弱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1年,纳粹德国放弃了对英国的入侵,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空军没能占到便宜,另一方面,彼时的希特勒已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苏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对麦斯基的祖国展开了猛攻。苏军由于反应迟缓加上决策失误,一时间节节败退。英国历史学家弗格森指出,麦斯基的日记揭示了一个事实:斯大林在苏德开战初期存在重大失误,即便德军已开始大规模调兵布阵,他仍旧相信希特勒瞄准的是英国。实际上,斯大林坚信德国不可能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仅两年后就挑起事端。有苏联特工从欧洲发回“德国人即将动手”的消息,但斯大林始终置若罔闻。

1941年6月22日早8点,麦斯基被工作人员的电话吵醒,“诺维科夫先生喘着粗气告诉我,‘德国军队在凌晨4点越过边境了。我推了推(妻子)阿格利婭,她翻翻身又睡过去了。我赶紧穿上衣服,打开收音机,果然,苏德战争已经打响了”。

俄罗斯“RT”网站刊载的部分日记内容显示,麦斯基匆忙赶到英国外交部,那里已经“人山人海,像个蜂巢”。苏德战争的爆发对英国人来说像“上帝的礼物——敌人把枪口调转,他们如释重负”,但对此时的麦斯基而言,纳粹已把炮口对准自己的国家,如何加强苏联同英国乃至美国之间的关系,成了之前一天还逍遥自在的他面临的最棘手任务。

苏德战争爆发一个月后,恰逢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亲密助手、高级顾问霍普金斯来英访问。麦斯基瞅准时机,致电苏联高层,要求安排霍普金斯访苏。1941年7月27日到8月1日,霍普金斯“顺道”造访莫斯科,成为苏德战争期间首位与苏联高层接洽的西方使者。

从日记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麦斯基费了很大力气,缓解美英苏三国间的互不信任。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势,苏联强烈要求并一再敦促英美盟国在法国西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东方战场上的压力,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此,英美领导人屡次虚以委蛇:“丘吉尔告诉我,德国军队比我们厉害,尤其是他们的坦克战……我们也缺乏拼死搏斗的‘苏联精神。”尽管英国首相的批评很是刺耳,麦斯基还是把它写入了日记。明眼人都看得出,美英两国各有各的算盘。

用《麦斯基日记》编者高罗德斯基的话讲,英苏虽然暂时因共同抗敌合作,但不可否认,受制于西方社会的成见,苏联仍是英国的宿敌;英国指望苏德相互厮杀、两败俱伤,自己从中保存实力,以获取战后有利的国际地位。直至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美英苏三方才正式达成于次年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对英国而言,苏联自始至终都是潜在的敌人,而非强有力的盟友。”麦斯基叹道。

更具戏剧色彩的是,就在战局发生有利转变的1943年,贡献甚大的麦斯基被克里姆林宫高层怀疑有“间谍行为”而召回莫斯科。得悉老友被调走,数位英国官员恳请苏联高层允许他重返伦敦,没能得到任何回应。就这样,麦斯基在其职业生涯的最高峰急流勇退,麦斯基是身不由己的。更让后人唏嘘的是他回到苏联后的经历,由于相关史料稀缺,外界只知道,1953年,麦斯基曾因被控“叛国罪”而被捕,旋即因斯大林去世而获释。在生命中的最后20多年里,麦斯基除了在1966年参加过一次旨在反对斯大林主义的公开签名活动外,再也没有其他显眼的行动。(张宝钰)

猜你喜欢
霍普金斯张伯伦纳粹德国
故意违反防疫规定英国右翼媒体人被澳遣返
维尔特·张伯伦 篮球之王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脑纹识内鬼(二)
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
回溯过去,从昨天读懂今天
大器晚成的演技之神—安东尼·霍普金斯
纳粹德国精神动员的特点初探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