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框架理论视角下中美媒体对亚投行报道的分析

2015-05-30 04:53李敏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摘 要: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迅速的经济实体,它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投行的建立不仅是对亚洲经济发展的推动,更是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中国提议投资建立的亚投行而言,美国有着不同的看法,两国的媒体也都有着不同的报道立场。本文就是选取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标题、内容、意义等分析研究,依据不同的信息进行不同的框架分类,探索两者报道在新闻框架下的中的差异,进一步了解其新闻报道镜框背后的媒介真实。

关键词:框架理论;中美媒体;亚投行报道

一、研究缘起

根据西方自由主义观点的理解,传媒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以外的“第四种权力”。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也使得传媒的权力不断地延伸,媒体播报的内容是受众普遍关注的,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认识,甚至是行为。如果媒体报道的内容有失偏颇,有时候影响的不只是本国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更有可能威胁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的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截止15年4月份,已经有来自五大洲的57个国家成为正式的意向创始成员国。

亚投行的出现引来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引来了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反对态度。目前全球经济缺乏投资,投资于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全球总需求,支持全球经济复苏。作为全球两大经济实体而言,中美关系很是微妙,温家宝曾说过“合则两利,斗则俱损”。[1]布尔迪厄在其新闻场域理论中,用新闻场和政治场描述政治与新闻的相互作用,在他的理解中当新闻场和政治场互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入,新闻场便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caucus”,[2]这也是对新闻报道的恰当说法。两国的主流媒体对同一事物的报道会如何呈现,本文根据各媒体内在的“框架”分析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在相似与差异的框架体现下,探讨报道背后的含义。

二、框架理论的背景研究

本文主要是应用新闻框架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框架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人类学家贝特森认为人们以来自主观认知的不同面向看待事物,不同框架会唤起受众对相关事物的不同认知。[3]媒介框架在媒介编码的过程中起到制度化的作用,同时也在受众解码中发挥关键作用。[4]

随着框架理论研究引入中国,近20年里关于“框架”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已达到500多篇,其中运用潘忠党提出的新闻架构分析的四个分类,其中使用第三类的研究人员较多,第四类也在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与此同时“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简单来说就是对话语进行研究。其实这里是不同于将传播认为是传递信息的研究而言,而是将新闻文本作为“话语”来研究其意义的生产和流通。也就是说话语是在建构而不是简单地反映。

三、具体报道内容分析

(一)《人民日报》报道

亚投行魅力何在(节选)

据报道,除此前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外,最近又有十几个国家申请加入亚投行。由此可见,亚投行方兴未艾,迎来新一波加入潮。其成员数有望达70多个,超过成立已近半个世纪的亚洲开发银行成员数。

第一段就已经用具体数字回答了标题中的“魅力”何在。

亚投行如此受欢迎,关键在于其理念极具吸引力。亚投行以服务亚洲基建为宗旨,全面对接亚洲基建投资的需要。面对亚洲基建每年7000亿—8000亿美元的海量需求,无论是世界银行每年千亿美元级还是亚洲开发银行每年百亿美元级的借贷能力,都远不能满足亚洲乃至世界对基建投资日益增长的热切期待。

进一步的说明了从理念到宗旨再到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都在向世人说明亚投行是正确的选择。

亚投行、亚开行以及世行,都是人类分享合作的公共产品。中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发展阶段不一,发展经验与能力各有千秋,但合作推动地区和世界发展的目标应该一致。它们可以也应该能够加强合作,互相借力,把三家银行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关于开发与合作的洲级与世界级平台。(《人民日报》2015.6.19)

亚投行要与世界其他银行合作,中国要与他国合作,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的舞台发挥作用。中国在用一种谦逊的态度,在世界的舞台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在倡导和平的同时也在寻求发展。

从以上《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将进行四个框架的研究分析:

1.叙事框架从以上报道可以得出两个宏观命题:

我们还可以细分出许多小的框架,语法、脚本、主题、修辞等框架。

(1)具有魅力和巨大吸引力

(2)亚投行对世界具有影响力

2.责任框架从上述《人民日报》的报道节选中可以得到两个宏观命题:

(1)中国担负着促进世界发展的职责

(2)中国媒体有责任为中国在世界树立良好形象

(二)《纽约时报》的报道

美国盟友被诱惑加入亚投行(节选译文)

尽管明确提出不要加入的要求,奥巴马政府还是令人羞耻地被抛弃了,西方盟友们蜂拥挤进了中国领导的亚投行。上周,通过一份出乎意料的声明,英国宣布将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后者正是美国领导的世界银行的潜在对手。

题目就已经很明晰的表明了对中国亚投行的态度,“诱惑”一詞将其对亚投行的不满表现的淋漓尽致。首段运用“令人羞耻”的词汇描述奥巴马政府也是体现出媒体播报的独立性。而且报道中用“对手”描述亚投行足以见得在一开始《纽约时报》就站在了美国的立场上将亚投行放在敌对的一方。

中国是世界上最不透明、最靠政府驱动、最缺少监管的经济体之一,通过抢着和她交朋友,英国首相卡梅伦可能希望冒着影响全球金融平衡的风险,抵抗美国针对控制投机交易的施压,保留住伦敦放任的方式。5月7日他将面对新的大选,也正主打“经济增长牌”。

本段更是利用了三个“最”字,诋毁中国在世界领域的位置。同时在提到英国是,认为英语国家如亚投行不是明智之举是“冒着影响全球金融平衡的风险”。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美国自己制造的麻烦。美国早就敦促中国承担更多的领导职责,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最高职位被严格限定在欧洲人、美国人和日本人之中。总统奥巴马也处理失当。如果美国政府能先和盟友能确立一套共同的准则,随后与中国进行磋商,美国阻挠亚投行、要求中国接受某些管理和借贷原则的立场将会更有力。(<纽约时报》2015.3.20)

在指责中国所提出建立的亚投行并不是一步好棋的同时也对美国政府提出的批评,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谏言”更为恰当。

亚投行是中国多边主义的新尝试(节选)

In fac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has nothing to fear from the A.I.I.B.; its opposition is misguided. The banks creation will not enhance Chinas global power at the expense of the United States. If anything, Beijings attempt to go multilateral is a step backward: Its a concession that Chinas established practice of promoting bilateral initiativ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has backfired.

事实上,美国政府完全不用害怕亚投行;反对亚投行是错误的。成立这个银行不会削弱美国,让中国的全球势力壮大。如果说有什么意义的话,北京走多边路线的努力其实恰恰是一种后退:它承认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双边策略有副作用。

对美国政府看待亚投行的问题处理不当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仍旧不放过对亚投行这一举措的攻击,认为亚投行会带来副作用。呈现的是一种等着看笑话的高

姿态。

Although Chinas assistance to Africa, for example, brought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ntinent, it also created new inequalities and, in turn, a political backlash. During the 2011 election in Zambia, where China invests heavily in copper mines, voters elected the candidate who ran on an anti-China platform. In 2013, Lamido Sanusi, then the governor of the Central Bank of Nigeria, warned that Chinas approach to Africa was “a new form of imperialism.”

比如,雖然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给该大陆带来了新的经济机会,但也创造了新的不平等,从而产生了政治反弹。在赞比亚2011年的大选中,选民把以反对中国为纲领的候选人选上台,中国对赞比亚铜矿有大量的投资。在2013年,时任尼日利亚中央银行行长的拉米多·萨努西(Lamido Sanusi)曾警告说,中国在非洲的做法对是“一种新形式的帝国主义”。

举例说明了中国的经济行为是在为其政治目的服务,赞成中国在非洲的做法对是“一种新形式的帝国主义”的说法都是在明确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就是要反对到底,同时也是对中国形象的再一次诋毁。

从以上《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将进行四个框架的研究分析:

1.叙事框架从以上报道可以得出两个宏观命题:

(1)世界银行的潜在对手

(2)亚投行会带来副作用

2.责任框架从上述《纽约时报》的报道节选中可以得到两个宏观命题:

(1)美国自己制造的麻烦

(2)美国应提前与盟国做好准则,让中国遵守

(三)从两家媒体试图建构的媒介话语得出的结论

两家媒体的媒介话语都各有偏向,但是中国《人民日报》相对而言更加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更倾向于报刊的社会责任。《纽约时报》则更倾向于自由主义,虽然对美国政府的批评差强人意,也是对自己的态度表达。但是对华报道中言辞过于直接和尖锐,敌视态度明显。不过不得不承认敢于揭示本国政府的不足,也是中国媒体需要借鉴和尝试的。

参考文献:

[1]见《人民日报》.2009年11月9日头版报道《温家宝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2](法)皮尔特·布尔迪厄,许钧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罗争光.中美报纸对于“奥巴马访华”报道的新闻框架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黄旦.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29-231.

作者简介:李敏,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