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

2015-05-30 12:03黄美珠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与学小学教学

黄美珠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要优化结合教与学属于动态的形成过程,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不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解疑欲望,保证师生心理同步,而且还需合理调整,保证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只有有效优化结合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才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数学教学效果可以更为理想化。

关键词:小学教学;优化结合;教与学

为了有效保障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成果,最关键的方法是需要对课堂教学模式予以优化,教师需要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实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与学优化结合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解疑欲望,保证师生心理同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进行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需要有效结合教学目标与该学科特征,设定让学生感觉奇妙与生动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疑团,让学生产生必须解决疑团的欲望,从而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同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有效教学的发展和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地培养和提高。

(一)情境设定需生动有趣

学生只会对自己有兴趣的知识才会有爱学和乐学的冲动。但是每个年龄段和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对兴趣事物的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情境设定必须浅显易懂,十分接近生活,让学生觉得对这个问题比较熟悉。比如老师在较学生认识时钟时,能够设定谜语情境:三个不同动物在圆形运动场赛跑,所跑路程长短不一,但所用时间却是相同的。此谜语比较贴近低年级小朋友心理,且较为生动,也十分形象地象征了时钟上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关系。而对于高年级小朋友而言,设定的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充分借助数学内在的精妙,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联想和推理。比如老师在教学生“关于3的整除特点”时,可以设定这样的情境,举出关于3的倍数的数,再将其交换数字的数位位置,比如456、465、546、654、645等,让学生自己检验这些数字还属不属于3的倍数,再让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妙。

(二)情境设定需具代表性

情境设定所应用的知识和某些感性材料都是让学生产生第一印象的基础,因此教师选择的模型必须形象地表现数据原理,能够在材料中体现典型的数学本质,让学生进入典型情境中。但是必须注意,情境实例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且数量要适中。例子过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例子缺乏,不利于学生发现数学共同本质。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觉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3、4、4、8厘米的小木棒个1根,然后任意选择其中3跟小木棒组成一个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木棒的想要数值,并对数值间的关系进行观察,看看各组数值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課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情境实例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境设定需具针对性

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等因素的限制,思维延续时间以及注意力集中时间都不是很长。所以教师设定情境时,必须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尽量提高表现新旧知识矛盾的冲突点,让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矛盾点上迅速与集中地开展思维想像。例如在“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商场购物的模拟。故事讲述的形式如,周末,小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妈妈身上只带有200块钱,小华买了一个玩家50元,买了一盒糖果20元,妈妈买了一件衣服110元,小华还想买一个30元玩具,这时候妈妈的钱还够买吗?差了多少元?这样一个情景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绪引入生活实际场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问题的难度也大大降低,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

(四)情境的设定需具层次性

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必须不断地认识新的数学现象,学生对该部分数学现象学习后,并不能说学生完全掌握了该知识。所以,教师设定情境时必须贯穿整节课程,需要老师有效结合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有逻辑的数学思想与学生心理认知顺序,合理设定思维强度,经过逐层激起疑团,逐渐深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习该知识时还能联想到上一知识,让学生拥有持久的求知欲,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整个教学课堂中处于同步的境界。例如在乘法运算进行过程中,教师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活动,老师提出三个学习步骤:第一学习工具上的“乘法显示”是否选择;第二设置好9×8的乘法表达式;第三分析结果,引导学生分层次性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进而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和计算过程。

二、合理调整,保证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体现其矛盾,又需要借助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经多种形式有效、正确与及时地取得反馈信息。遵循教与学的矛盾,对整个教学进程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实施有计划、有目标以及有方法地调整和控制,保证数学的教与学的矛盾可以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更为优质、高效且低消耗的目标。

(一)把握学生主观和客观认知的联系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知识的层次与能力程度的影响,对于数学的认知有特殊的方法,相比于数学老师而言,对于同一事物两者的认知可能截然不同,若教师忽略了这个方面,定然会导致教学成果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有效规律,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思考数学教与学的矛盾需要如何掌握,他们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哪个方面必须注重引导和教学。比如有很多学生在对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予以学习时,因为受到简易的单一联系的影响,又因为空间概念和生活经验有限,通常会错误地以为周长一样的几何图形其面积也固然相同。对于这个问题,数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准备充分的措施以及实例来疏导学生。

(二)把握教师教的程度和学生学的程度的关系

将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作用结合起来,可以用“疏导”一词概括:其一,必须避免学生和实际脱轨而盲目学习,其结果是既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又会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避免以教代学,其结果是忽略了学生对整个知识的教学发展和学习过程的参与性。所以教师需要有效把握“疏导”程度,从而可以正确引导、激发、矫正和定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

(三)原本的认知结构和创建的认知结构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是依据自己原本的认知结构去学习新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有效结合学习材料中潜在的逻辑特点与学生原本的认知结构,将全新的数学知识有效融入到学生的原本认知结构中去。但是这个融入的过程一定是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这需要老师设定情境时必须合理与巧妙,有效铺设思考梯度,引导学生调整和扩充原本的认知结构,让原本的认知结构可以融入新知识,从而实现动态平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工作属于长期且细致的任务,需要数学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及耐心研究,有效处理教与学矛盾的平衡点,从而让小学数学教与学实现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毛莉.优化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方法[J].速读(上旬),2014,13(7).

[2]杨安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J].未来英才,2014,23(7).

[3]廖香秀.三步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华夏教师,2014,07(10).

[4]闫永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J].考试周刊,2012,22(38).

[5]祝志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学理论,2013,29(36).

[6]王保军.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10(12).

猜你喜欢
教与学小学教学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模式刍议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