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启示

2015-05-30 16:27易新涛
理论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新涛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在构建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同时,广泛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然选择。根据农民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紧密结合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以阶级意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切实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紧紧围绕党的奋斗目标, 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知认同, 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契合。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4-0077-05

党的十八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主旋律。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方向。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部署,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结合实际的同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应然之义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1 〕 (P375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都处于激烈震荡之中的社会转型时期。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十分严峻,农民思想实际与新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构建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依据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农民阶级的政治思想状况,紧密结合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一)面对帝国主义的恐吓、封锁和包围,新中国必须根除社会上的“亲美”“崇美”“恐美”心理。新中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力量的对比。在公开扶蒋反共政策破产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转而对中共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全面施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军事封锁的扼杀政策。美国国务院公开声称,在征求国会意见之前,美国政府不会承认新中国政府 〔2 〕 (P515 )。国务卿艾奇逊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承认新中国的三项条件,即:“(一)有效地控制它声称治理的领土;(二)承认其国际义务;(三)其统治得到人民的认可。” 〔3 〕 (P360 )美国还“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和英联邦国家,尤其是亚洲第二大国印度和美国的头号盟友英国,尽一切可能施加影响” 〔4 〕 (P10 ),极力拼凑反对新中国的共同战线。1950年4月,美国向拉美各国发出照会,威胁它们不得承认新中国 〔5 〕 (P69-70 )。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发动朝鲜战争,并多次轰炸和扫射中国东北地区,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12月,美国政府公开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国内的财产,并宣布将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在此背景下,“崇美”、“亲美”和“恐美”的思想在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民众中广泛存在着,并严重地影响了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展开。因此,“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清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的态度” 〔6 〕 (P436 ),就成为新中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形势迫切需要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地区还没有完全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尚未完全巩固,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巩固新中国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更突出、更直接、更迫切的首要任务。由于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实现上述首要任务,就必须巩固农村人民政权,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村社会改造。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7 〕 (P247 )只有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让他们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自觉地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巩固新中国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积极应对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迫切地要求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毕竟有着几千年自然经济的历史根源,个体农民所掌握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处于原始的、低级的状态,经营规模极度狭小,耕作方式十分简单,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下,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难以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提供市场。个体农业的生产仍然只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由、分散、小规模地进行,存在着缺少劳力、耕牛等许多困难,不可能大量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式农具和高效率的农业机械,更不可能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扩大再生产。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加之天灾人祸的影响,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 〔8 〕 (P255 )。而且,在此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逆来顺受、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等小农意识笼罩着整个乡村社会,既有碍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改造和建设,甚至影响到新中国政治经济秩序的构建。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农民的思想状况表明,必须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从而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供主体条件。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发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9 〕 (P1477 )的警示。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实然之举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农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党和人民政府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上了日程。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教育农民增强阶级意识、群众观点,提高阶级斗争觉悟。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封建宗法思想的长期影响,以及长期处于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群众的阶级意识非常淡薄,不能认识到自己受压迫和剥削的根源,明显缺少阶级斗争的觉悟;加上由于地主阶级的造谣破坏和威胁、报复,新解放区的不少农民对土地改革心存疑虑,害怕地主“秋后算账”,不敢斗争,认为自己受剥削、受压迫是“命中注定”,自己租种地主的土地后交租是“天经地义”的事;有的农民甚至认为是地主养活了穷人,产生了土改后“地主真苦,地主可怜”的落后思想观念;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存有“和平土改”“恩赐”等错误观点,单纯把土改看成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活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土改运动中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思想状况,新区土地改革开始后,党和政府派出了约30万人的土改工作队。他们分赴各地,深入贫雇农家中,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对农民进行阶级意识和阶级政策的教育。在农民协会的统一领导下,各地组织广大农民,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吐苦水、挖穷根”、“算剥削帐”、开忆苦会、控诉会,并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同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罪大恶极和破坏土改的地主分子,及时召开群众斗争大会,由苦大仇深的农民对其进行揭发、控诉,人民法院再公开审判、严惩。通过反复宣传和教育,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群众观点和阶级斗争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是弄清了“谁养活谁”的问题。农民普遍认识到“地主集中土地的过程,就是农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丧失土地变为一个失业者的过程”,而农民受地主剥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主阶级的许多土地是用巧取豪夺的方法,欺压农民,从农民手上夺来的” 〔10 〕 (P218 )。二是增强了“群众观点”和“在党的领导下自己救自己”的思想认识。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土改的中心问题是走群众路线,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问题,要相信群众,不要恩赐包办” 〔11 〕 (P63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口号是错误的。在乡村,是雇农、贫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联合一道,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单独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 〔9 〕 (P1268 )。三是提高了阶级斗争的觉悟。广大农民“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自觉地同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土改和农村各项工作中。

(二)培育农民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1950年6月,正当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之际,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要求各地应立即展开有关目前时事的宣传运动,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除恐美心理 〔6 〕 (P436,440 )。根据这一指示,全国迅速掀起了以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热潮,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转移到以抗美援朝为中心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上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正确认识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即对于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抗美援朝是维护我国安全、支援朝鲜、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行动,也是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国际义务;正确认清美帝国主义的本质,即它既是中国的敌人,也是世界的敌人,但仍然是纸老虎,最终必然失败;认识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具有一致性;消除恐美心理,坚定胜利信心。 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广大农民表现出空前高涨的政治热情。许多青年农民在“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保土地、保饭碗、保世界和平”、“不吃两遍苦、不做亡国奴”、“巩固国防、守住大门”的口号下踊跃加入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广大农民热情高涨,提出“多产棉花多打粮,打败美国野心狼”的口号,轰轰烈烈地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他们自觉组织起来,缝制棉衣、手套、慰问袋,捐献慰问品,书写慰问信,同时还选派劳动模范、烈军属代表参加赴朝慰问团,把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源源不断地带到前线。各地农村在“先军属,后自己”的口号下,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军烈属的生活和生产,鼓励和慰问军烈属。

(三)加强对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坚定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如前所述,小农经济不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方向的要求。因此,“就农业来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唯一的道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中心” 〔12 〕。就思想而言,农民具有两面性的特征。作为被压迫阶级,农民在本质上要求革命,并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又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和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鉴于这种情况,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农民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因此,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各地纷纷召开互助组代表会议,开展爱国主义增产竞赛运动,举办互助组骨干训练班,以进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旧两条不同道路、“劳动光荣,剥削可耻”、工农联盟、合作社优越性和集体主义教育。从1952年4月起,由农业劳动模范和党员组成的中国农民代表团到苏联对其集体农庄的建设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学习和考察。经过以苏联农业集体化为榜样的教育,绝大部分农村党员坚定了为实现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努力的信心。通过党在农村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广大农民逐渐冲破了封建小农意识的束缚,克服了自身存在的“天下是农民打的,农民要坐天下”等保守、狭隘的思想观念,形成并提升了自身的集体主义思想意识,增强了对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认同,增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使命感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从而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总体说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了农民的阶级意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它对于稳固农村基层政权、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乃至于构建新中国政治经济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必须切实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之所以能够深入开展并取得实质性效果,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认清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思想深处感知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样,当前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首先让全体人民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深化改革、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并指出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本质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道路就有可能迷失前进方向,中国精神就有可能失去内在灵魂,中国力量就有可能失去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强力渗透、城乡交流和交融的日益频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大所带来的矛盾凸显等原因,当前的中国社会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存在混乱状况。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宗教与世俗、精英与大众之间不同形态的价值观相互交织,道德楷模与自私自利者共存,先进的思想文化与落后的思想文化并生。特别严重的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各种外来思想的猛烈冲击;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信仰缺失,是非界限模糊,美丑不分,荣辱不辨;心态失衡,精神焦虑,道德底线失守;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各种媚俗庸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以溯本清源。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态势”“新特点”“新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当前,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所遇到的情况。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予以高度重视,才能真正地、富有成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之初,结合各个时期和阶段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在土地改革时期,大力开展反封建主义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和提高农民的阶级意识、群众观点和阶级斗争觉悟。在抗美援朝时期,通过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主要进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旧两条不同道路、“劳动光荣,剥削可耻”、工农联盟、合作社优越性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农民树立牢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必须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党的奋斗目标。

面对日益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以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建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构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社会公正、体现法治价值的现代社会,就是要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友善精神的文明公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按照“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注重政策保驾、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的有效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构筑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必须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知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牢牢地掌握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和场合,广泛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同样,当前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牢牢地把握宣传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通过润物无声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生根、开花、结果,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在教育内容上,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教育方式上,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宣传最美的人、讲述最美的事、弘扬最美的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在教育手段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既要利用电视、报刊、广播、杂志、户外媒体等传统媒体,也要利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四)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契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密切结合当时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生产生活实际、思想文化状况,把引导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与实践相融,与现实相连,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在国家层面,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巩固、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社会层面,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构筑公共道德体系,规范行业行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努力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郁社会氛围;在个人层面,将核心价值观内化到灵魂深处,不断增强自身的诚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和思想文化境界。总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才能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自觉地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统一起来,建构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任何速战速决的企图,任何掉以轻心,都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还需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有效实施,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实现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Tang Tsou.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3〕 H.Bradford Westerfield.Foreign Policy and Party politics: Pearl Harbor to Korea〔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

〔4〕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1〕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毛泽东, 薄一波.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文献选载(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二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J〕.党的文献,2003(4).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