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空与社会治理理念

2015-05-30 20:40刘亮
检察风云·社会治理理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学社区空间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关键的社会建设的目标,而社会治理则是社会建设的必要手段。正如李培林2015年7月11日上午在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的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经济新常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涵,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巨轮仍在破浪前行。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若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强化社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和群體之间的关系。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弄清楚,哪些社会事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承担,哪些可以或者需由它们各自分担,从而建立起高效、快捷、低成本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机制。”“经济新常态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动力、新变化,经济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挑战,也关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经济新常态阶段的到来,对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空间。”(《“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中国社会学网,2015年7月13日)。

目前,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和理念,在中国学术界取得共识的是:多元主体的参与,社会和谐的目标。社会治理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三条揭示了社会治理的目的:“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由不同的治理主体——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公民,来共同治理社会。 秉持何种社会治理理念,决定着社会治理的成效、得失。一般而言,谈到社会治理,会涉及到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的理念,丁元竹在《平等 公共 参与 反馈 一致 问责——国外社会治理倡导的六大理念》一文中将国外的社会治理所倡导的理念归结为:平等、公共、参与、反馈、一致、问责。平等,要求不同性别、阶层、阶级、民族、文化程度、宗教和政治信仰的人们在文化上互相尊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上互相平等。公共,政府以及其他公共部门要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想公众所想,知公众所知,把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制订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核心。参与(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组织成员的组织参与,公众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等)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反馈指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公共管理机构的人员必须对公民和组织成员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反馈越快,治理的程度也就越高。一致,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指公众或组织成员在一些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或组织发展重大问题上通过讨论、协商实现意见的统一。问责,指政府部门、政府官员、非营利部门以及非营利部门工作人员对其行为和公众及利益相关者负责。问责性越大,治理的水平、程度也越高。

本文拟从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角度谈社会治理理念,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希望对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有所贡献。

一、社会时间、社会空间概说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注重从社会与文化机制的角度阐释时间、空间概念。这里的时间、空间不是纯粹的物理、客体概念,而是具有社会、文化、主体建构等意义。从社会、文化意义方面认识时间空间概念,体会时间、空间中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把时间、空间要素当作社会结构要素的重要方面,是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研究的根本价值所在。“时空研究与社会发展研究紧密结合:一方面,努力结合中国发展问题研究时空社会学;另一方面,尝试运用时空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中国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发展问题”。[景天魁、何健、邓万春、顾金土著:《时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第1页。]

(一)社会时间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时间不同于自然时间,指的是社会现象的内在要素。社会时间包括结构时间、事件时间、心理时间等类型。社会时间“对于形成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过程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意义。”[景天魁、何健、邓万春、顾金土著:《时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第201页。]

(二)社会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列斐伏尔是社会时空分析的经典社会学家,他认为:空间实践,即人们对物理性、物质性环境的改变——人们在一定的观念、计划、愿望的指导下,会把自然改造成“第二自然”、“人化自然”。空间表达,指现实中的空间必然表现、表达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关系。物质空间于是具有了非物质性——强烈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表达的空间指作为日常生活的、被支配方或主宰方所主宰的空间。[(美)理查德·皮特著,周尚义等译,《现代地理学思想》,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8-122页。]

社会空间不同于自然空间,它关照的是有社会意义的空间,体现为权力空间、行为空间、心理空间、信息空间、关系空间等具有不同社会意义的社会空间形式。社会空间体现出的是居住或工作在相应空间中的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差异。例如,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辖区面积4.4平方公里,分为红庙社区、红庙北里社区、延静里社区、甘露园社区等14个社区。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居住着约12万常住人口、3万流动人口。在14个社区中,老旧小区占三分之二,居民多为从轻工业工厂转制后下岗的40、50人员。这些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严重短缺,老年人口多、困难人口多、弱势群体较为集中。另外三分之一的社区是由新开发的商住楼构成的高档的新社区,这里的外来人口在社区居民中所占比重较高,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已经居于或高于中产阶层,社区人员构成较为复杂。

二、在社会治理中引入社会时间、社会空间概念

对于社会治理而言,社会时间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治理理念和手段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讲述时间、讲述历史,不同的讲述有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讲述中,容纳进人文关怀、讲述对象的期待,注意时间之社会、文化意义的重要性,可以在社会认同层面对于社会治理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同人民群众的认同是相互促进的。社会整合能力越强大、高超,就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人民群众的认同程度越高,党的社会整合就越能顺利进行,社会整合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大大降低执政的成本。如果一个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越来越远,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先进的、有作为的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变革和创新,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扩大人民认同的资源。”(姜卫平著:《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能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6页。)例如,2015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之年,中国共产党如何讲述抗战的历史,是争取民心、获得人民群众认同的关键环节。2015年7月18日,龙应台在香港书展上以作家身份向2000多名观众做了“我有记忆,所以我在”的大型演讲,这是对1945年这个历史节点的一个回应。“龙应台的演讲回应了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话题。同样面对抗战胜利,在她看来,不同族群不同身份的人记忆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她的演讲中,有近一半时间播放了那些80多岁老人的历史口述,而这些老人都经历了战争,他们口中的抗战记忆甚至立场并非相同。龙应台说:“现在新一代人是在前代人血汗交織下成长起来的,‘现在是到了温柔倾听的时刻。21世纪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年轻人,有没有可能开启谦卑的大倾听时代,倾听大海对岸的人,无论你在哪一边;倾听你不喜欢不赞同的人;倾听隐藏的记忆。这是对年轻人的挑战。倾听是21世纪华人文明价值起点。”(石剑峰:《龙应台回应抗战胜利70年》,腾讯网2015-07-19。)对于抗战,倾听或讲述不同角度的故事,是凝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好机会,也是从社会治理角度利用历史事件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的良好时机。

同样,对于社会治理而言,合理的社会空间安排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如果一个特大城市的承载量已经饱和了,就不宜发展更多的人口规模,就要限制流动人口,对该城市的人口流动率做控制。在当代中国,社区作为人们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应该做出怎样的有社会意义的安排,这是社会治理的问题,也是社区建设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人的发展的问题。北京远郊的某区,对于社区服刑人员在其所居住的社区进行公示,理由是“为了保护多数社区居民的安全”。该区的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是强奸犯,在社区服刑,那么,如果不公示,有的邻居不知道这种情况,可能会委托这个社区服刑人员去接孩子。所以,为了保护多数居民的安全,必须牺牲掉这个社区服刑人员的名誉。该工作人员还介绍说,如果一个社区有较多的社区服刑人员,这个社区的房子都不好卖。但另一个区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则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把社区服刑人员公示在社区中对于保护、改造社区服刑人员是不合适的。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也认为,社会给予越轨者的标签往往会强化越轨者的行为。所以,社会空间的建构包含着不同的社会治理理念。河海大学的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王刘飞利用2012年9月-2013年7月长达近一年的时间对南京某初中的班级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班内有些同学因为自身的特点被班主任安排到了后排,由此形成了后排空间的同辈群体。这种现象说明:教师权力在教室的空间安排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在同班同学中产生了空间分化。后果是:后排学生通过自主性表达构造了新的空间,这为我们理解学校中的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线索。[王刘飞:《后排男孩: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塑造》,见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教育中的社会问题研究分论坛论文集》,第82-88页。] 可见,空间安排对于社会群体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慎重对待。

总之,在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的理念是不能缺位的。只有将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的理念纳入到社会治理过程中,才能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合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相反。如果处理不好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的问题,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刘亮,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猜你喜欢
社会学社区空间
社区大作战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空间是什么?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