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词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妙用

2015-05-30 00:32兰国祥
关键词:胡天古诗文情感

兰国祥

古诗文教学难,估计这是很多一线教师的认识。当然,古诗文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古今表达相差甚远,虚词用法繁多,语义精练,从理解字词意思上就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古诗文的写作背景离现在遥远,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具体情况,这样便难以进入诗歌的情境。最后,学生阅历尚浅,对成年人的人生经历与情感还不太懂。

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说法,初中阶段是要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所谓“浅易”更多的是从古诗文的语义角度来说的,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依然是教学难点。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努力,并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诵读法、想象描绘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然后,为了古诗文教学的手段能够更加丰富,我们仍然需要研究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现将自己关于叹词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来,以与同人共研。

一、叹词引读,情调自成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但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窘境: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教师想要的感觉,教师一遍一遍指导着——这里应该轻点,那里应该停顿,可学生还是读不好。其原因是学生无法把握诗歌朗读的情调。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利用叹词能把情调具体化的特点来引读,也许就可以打开局面。有一位教师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就很好地运用了叹词来指导朗读。

生(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读不出激愤与抑郁的感情)

师 要是让你在颔联加上一个叹词来读,你会加哪个叹词?

生1 “唉”。

师 你觉得加在哪里比较合适?

生1 加在末尾。

师 你读读看。

生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唉!

师 “唉”加得好不好?是不是表达了内心的叹息?你觉得还有更合适的位置来加这个“唉”吗?

生2 加在诗句开头。

师 读读看。

生2 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师 有人加在开头,有人加在末尾,还有人加在哪里?

生3 加在中间。

师 试着读读看。

生3 “征蓬出汉塞”,唉,“归雁入胡天”。

师 朗读的时候总不能出现“唉”,你觉得可以把它毫无痕迹地融合到哪个字中去?

生(齐) “塞”。

师 该怎么读?心中要有这个“唉”。

生(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很好地读出了激愤与抑郁)

这位教师利用“唉”能表达哀婉的情感的特点,把这个叹词融入到诗句当中去,然后又把“唉”字隐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把握住激愤与抑郁的情调,从而很好地读出效果。其实在朗读指导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句诗,只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来读出这样的感情。叹词一用,学生的朗读情调便自然呈现出来了。

二、叹词入境,语妙自悟

古诗文中经常会有一些精妙的语言需要学生去理解和体会,然而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教师竭尽言语讲解而学生一脸茫然的尴尬。这个时候,叹词或许能帮上大忙。因为叹词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等作用,往往能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言语情境,和作者一起经历发现的过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需要让学生好好体会,尤其要体会作者发现这一景致的波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对此,有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请学生试着在下面这句话的空白处分别填一个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第一处,学生补充了“哇”;第二处,学生补充了“呀”。学生补充出来后,教师又让学生把叹词代入句子自由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读的心情。学生说:“读到‘庭下如积水空明,哇!水中藻、荇交横,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空灵的水世界中;读到‘呀!盖竹柏影也,有一种惊喜,原来这么美的景致,只是竹柏影子,太奇妙了。”

这样运用叹词,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之旅,并奇妙地进入了作者的生活情境,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

三、叹词悟情,共鸣自生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呢?笔者有一个成功的教例,可以给读者一些思考。

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学生却并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学生并不能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境。在第二个班上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读了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后,你要发一个感叹,你会怎么发?”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笔者设计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 (哇,呀,哎)!太阳(春)!”学生很快就作出了选择,并理解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发现美景后的惊喜”。

在这个教例中,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叹词在传情达意上的优势,把学生隐约感觉到的情感用叹词外化出来,从而明晰出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

四、叹词分层,结构自现

前文所述都是叹词在“写景抒情”类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其实它不仅适合在“写景抒情”类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而且适合笔记体文本的教学。如《梵天寺木塔》,这篇短文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叙述完整曲折,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江苏南通市跃龙中学的胡键老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体会笔记体虽然短小但结构完整的特点,进行了如下教学:

1.请学生把“唉”“咦”“噢”三个叹词分别加进课文中,了解文章结构。

2.讨论明确:根据文意,分别加在“而动如初”“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前面。

3.师生合作再次朗读全文,加进三个叹词。

胡老师运用叹词很巧妙地让学生体会了短文结构的完整:匠师无法解决塔动问题—喻皓轻松解决塔动问题—解释喻皓方法有效的原因。同时,学生也体会了叙述的曲折性:有为匠师无法解决塔动问题的叹息,有喻皓轻松解决塔动问题的惊喜,也有明白了喻皓方法有效的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不可谓不妙啊!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这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公论。因此,笔者所论的“叹词”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妙用也必定不是什么定法,但定然可以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万法之一。

猜你喜欢
胡天古诗文情感
Order Alloc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Reliability Allocation of Large Mining Excavator Electr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with Failure and Maintenance Data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