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距离意识

2015-05-30 08:50王军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网络背景大学生

【摘 要】分析距离意识的概念及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距离意识的必要性,提出基于距离意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关键词】网络背景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者 距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41-02

不断追求与时俱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法宝。当前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诸多麻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多种意识和能力,其中距离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距离意识的概念

距离,按照通俗的解释是指认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距离意识,意味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的认知不同角色之间的人员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多种关系,本文重点关注师生关系和朋辈关系。师生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是距离过远,尤其是通过单纯通过网络接触,似近实远,表现在感情淡漠、缺乏了解和沟通、隔阂或敌对意识;二是距离过近,表现在恃宠而骄、角色错位、轻视教育者、逆反心理;三是距离恰当,“距离产生美”,既有融洽的沟通、深入的了解,又有角色清晰、尊师重道。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距离意识,富有艺术的处理师生关系,有助于达到教育的最优效果。朋辈关系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师生与朋辈之间的话语体系和沟通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增强距离意识,正确认识这种差距,调整自身定位,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优选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二、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距离意识的必要性

(一)贴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易于春风化雨

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之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此外,宣传思想工作同样提出“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距离意识,打破高高在上、威风森严的形象,消除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深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体验学生情感、忠实情感交流、拉近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和思想波动,特别是网络背景下,部分学生在虚拟世界活跃,在现实生活沉默的新情况,要采用有效、合理而恰当的方式方法富有艺术的开展谈心宣讲活动,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二)师生有别,思想政治工作好做言传身教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坚持贴近学生的工作原则之余,也同样要注意保持师生有别。在实践中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为了能很好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更快地融入班级,可以要求自己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需要的现实和网络虚拟环境中,日常生活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看待,多和学生待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交流,共同探讨怎样进行班级建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久而久之,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感受到学生把对他们的批评教育不放在心上,一笑了之,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个知心朋友已不是他们眼中的老师。俗语说,“近则狎,远则敬”,贴近学生的目的是教育、引导、管理学生,教育者不仅是学生的朋友,更重要是一个教育者和管理者。如果让学生错认为你也跟他们差不多,就变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失误,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应摆正师生关系,正确把握师生交往的尺度,通过师爱开展好教育活动,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三)“我说他说”,思想政治工作句句入脑入心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意到不同人群进行沟通时表现出的效果差异。思想政治工作让老师来讲,是引导,是循循善诱;让朋辈来讲,就是分享,就是现身说法。朋辈之间的沟通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这种沟通依赖学生之间相互熟悉和信赖的程度,这种沟通很容易建立起互动关系,朋辈的语言行为很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所涉及的话题和事件能够更快地深入人心,共同情感和经历能达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广泛性,依靠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辅导员的班会课、谈心活动,很多知识和感悟是很难在广大学生中完整覆盖的。而学生却不一样,他们在网上网下、在寝室、在班级共同生活,每天都不断接触,能最及时地了解身边的人,这样沟通起来就很方便,特别是以交流会的形式,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集中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并且在交流会召开之后,学生也很方便在宿舍等地方就近交流。二是真实性。朋辈之间结合自己的经历,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对自身的大学生活以及学习都有很多感触,这些感触都真正现实存在的,很容易被在校生认可和相信。三是有效性。由于人生经历、知识结构等原因,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但朋辈之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或许理论性不够,但胜在鲜活、胜在现实。这些经历和感触很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并在学生中生根发芽。

三、基于距离意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距离意识,灵活的调整角色定位,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工作方法。

(一)师生有别,做到因材施教

在思想教育实践中要始终明确自己的“教师”身份,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教育责任。因此与学生建立友谊时,不与学生套近乎、太随便,而是基于真诚和信任来构建。比如按时参加班级活动,全情投入并扮演好组织指导的角色。学生就像是教师手中的风筝,如果教师想把风筝放飞的高一点,就要把手中的线放松一点。“距离产生美”,适当拉开一点距离,让“师生有别”,才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师生之情就如同这风筝。不单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师爱,还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教育。温柔的征服也好,严厉的管教也罢,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二)言传身教,规范言行细节

思想政治工作最好的方式是润物无声,言传身教。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以言行做表率,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树立崇高的师表形象,成为学生敬仰和效仿的楷模。所以,应注意言行的细节,要该藏则藏,该露则露。特别是网络条件发达,各种讯息传播极快,因此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要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光明磊落,大方得体”,讲的理论道理,首先自己是笃信的;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首先自己要遵守;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从而使他们感到思想政治工作者可敬可信。

(三)张弛有度,注意交往策略

人际关系中存在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就是凡是自己周围的、能接触到的多感觉平淡,但是总会被可望却不可及的吸引。师生之间如果整日“朝夕相对”,甚至“融为一体”,学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失去神秘感。所以实施“距而不离,离而不断,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间断式”的交往策略,可以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探索愿望,增强向师性。

(四)善用典型,巧用沟通方法

朋辈教育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教育模式,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运用中要做好学生典型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要选择心态调整较好的学生,选择具有较高威望的学生,选择真实可信的典型学生事例,最好能够选择思想经历或生活感悟不同类型的学生。朋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的经验和感受,虽然是基于自己的真实经历,但毕竟还有局限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看问题的视角、个人理论总结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有时表达问题可能比较表面。因此,在交流会开展以前,要与学生约定好交流的内容以及要求,以便更好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五)教育者控制全局,锤炼沟通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灌输和改造的基本方式。通过灌输核心价值观的力度,改造对象的意识,唤醒对象内心本来具备但暂时被遮蔽的善性,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者要站稳主导地位,大力宣讲引导,发挥思想宣传和教育的核心作用。教育者要控制全局,要能够引导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善于利用沟通方式,通过我讲、你讲、大家讲、互相讲的多种方式,有效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树立距离意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背景下坚持正确定位,灵活运用沟通方法问题。教育者必须在网上网下都摆正师生关系,既要明确师生有别,又要能贴近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循循善诱。教育者应熟练运用多种话语体系,既善于自己说,又能让学生讲,开展朋辈教育,拉近心理距离。做好一个教育者,也做好一个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军,张群生.关于高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现状的调查[J].广西教育,2010(1C)

[2]何小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四个转变[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3]王军.基于职业要素分析构建高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培养方案[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

[4]杨业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三贴近”[J].鄂州大学学报,2012(1)

【作者简介】王 军(1982- ),男,河南焦作人,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宣传中心)科长,讲师。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网络背景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网络背景的英语生态化教学方式分析
高中生物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分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