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乌托邦

2015-05-30 10:48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燕郊策展年轻人

HOLDING THE YOUTHS GROUND

独立指的是精神层面的独立,我们希望通过自己所做的事情发出声音。

——张永基

2014年3月19日On Space向媒体发出了他们第一个展览“不明觉厉”的消息,通过这封邮件了解到这个空间是由5位青年艺术家创立的。在官方介绍中,On Space被界定为一次独立于市场范式下的艺术实践。至于什么是独立,成员张永基告诉我On Space代表的是精神的独立。1年前收到这封邮件时就隐隐觉得这或许是个有点不一样的空间,也想去看看他们的展览,只是当看到地处北京著名的燕郊时,我被懒惰打败了,直到1年后的这次采访。

地处燕郊在我看来是一个劣势——交通不便,有谁愿意花那么多时间来到这里看个展览,张永基说,“地处燕郊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特点,这只是我们面临大环境的一种选择,或者说是适合我们自己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可能性,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起步。”这里所说的大环境就是让张永基感到有些小失望的艺术圈,最初他认为艺术是单纯的、没有功利性的,很自我、很内在,“跟这个圈子的关系如何对我来说不重要,我最看重的是在做这个事时那种喜欢和热爱的状态,就是这么简单。”

这些年轻人毕业后也在圈子里有了一些体验和实践,总会觉得自己的话语权很少,很多事情想做却没有机会,或者要获得这种机会就得妥协一部分自我,而且许多事情变得非常功利。他们也参加了一些展览,但许多展览拼凑感很强,作品的选择也非常随意,为了展览而展览。很多时候参加展览不过是为了去认识一些人,从而攀登到另外一个层面,结识“更高层次”的人,以获得一些话语权和机会,如此浮躁的圈子让他们很难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On Space最初的5位初创人员除了张永基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吴升知、梁浩、李天琦、蒋同都是清华美院的同学,他们毕业后都在燕郊生活、创作,梁浩说,“平常的闲散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聊一聊创作的问题,聊着、聊着就聊出了空间的概念,所以就凑在一起把它做出来。”在此之前他们也接触到一些独立机构,对这样的方式也比较认可,同时希望自己做艺术能够更主动。在自媒体如此活跃的今天,也使得这些年轻人的自主有了可能性。在激情的驱使下,从最初讨论到后来LOGO的设计,再到第一个展览的实施,一切都顺理成章。

首展“不明觉厉”非常贴切的点了On Space的题,“不明觉厉”正是当下艺术环境的写照,也是这个团队的反思,以此发声。在布展过程中,关于作品也并未做过多的阐释,以高冷范儿示人,也是对主题的应和。据了解,燕郊地区大概有300位艺术家聚集,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生态,但是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尚未形成像宋庄、黑桥那样的生态链,On Space的首次展览也让更多的燕郊艺术家知道了这个空间,无形中也起到了连接该地区艺术家的作用。以空间为桥梁,也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在On Space这个组织里,成员的角色是不固定的,他们是艺术家,也是空间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展览的策展人。从第二次展览“不虚此行”开始,On Space通过抓阄的方式选定展览的策展人,轮流策划,大概在2个月的时间里,轮值策展人要通过调研,提出问题,决定展览方向,与大家共同讨论等流程,最终由所有成员协作完成展览。前去采访的时候,由后来加入的王将和初创人员蒋同共同策划的第五个展览正在筹备,他们通过网络征集的方式选定参展作品,据悉此次展览的主题与怀疑主义相关。梁浩说,“讨论是我们策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负责人拿出方案后,大家去讨论可不可行,值不值得做。”一个人一个想法,总会有不同的意见出现,“有时候我们讨论跟吵架一样,特别激动,其实这个状态特别好”,张永基说。每个人的思维总是会有局限性,不同意见的碰撞反而会产生意料之外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达成共识,“只是过程会比较艰辛”,陈凌杰补充道。

就像其他的非盈利机构一样,On Space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资金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小型的自我组织,最直接解决资金问题的方式就是自掏腰包,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花销,把精力全部放在作品本身和展览的呈现效果上。On Space的空间就在是小区内租的一套小两居的毛坯房,楼下就是梁浩的工作室,也是他的住所。像这样一套80多平方的空间每个月的租金不到1000元,他们把窗户封上,刷了刷墙,弄了弄地板,就可以做展览了。采访结束后,我还去参观了已经撤展了的展厅,那里还留有空间第四回展“10秒影像展——像博尔特一样快”的痕迹,正对入口的墙上,展览的名字还在,一束柔和的光线撒在上面,这个光来自成员们精心打造的射灯,他们亲手为普通的展灯DIY了可以产生聚光效果的灯罩,以求在效果不打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一些参展艺术家也会出一些钱,目前一个展览的开销大概保持在几千块。

随着On Space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不只是做展览,目前正在进行的“燕郊生态计划”就是一项枯燥而漫长的工作,这个计划是通过走访燕郊地区的艺术家,试图呈现和推动该地区艺术生态的发展。在这个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会建立艺术家档案资料库,同时也会吸纳新的成员加入,他们还希望在展览之余通过聚会、交流活动促进燕郊地区艺术家的互动。这样的工作并非艺术家职责所在,他们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张永基说,“这个事情是不可控的,它跟传统的调查不太一样,我们每两个礼拜走访10个艺术家,会总结其中暴露的问题,在下次走访艺术家的时候进行修正、跟进,也是希望能够是一个阶梯式向上爬的状态。最初发现的问题可能层面比较浅,到最后必须深入到核心,够越走越深,其实这个计划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发出更强音。

On Space的状态与曾经的公寓艺术有几分相似,一群有激情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讨论艺术,似乎这种激情与纯粹更容易在怀有某种信念的年轻人身上找到。我对他们说如此难能可贵的精神可能只在这个阶段才有,张永基回应道,“我们也怕只在这个阶段才有,所以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希望能一直持续下去,让这个精神不断地感染别人,让它一直存在。”作为职业艺术家,他们终将回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这个“乌托邦”。“可能有一天On Space没有实体的空间,或者已经不在燕郊,我们这些人成长到一定阶端可能需要放手,但是这个精神还是要传承下去,它需要新的血液加入进来,以新鲜的状态延续。”

猜你喜欢
燕郊策展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关于策展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