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牵引

2015-05-30 10:48王永业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湖心亭情怀语文课堂

王永业

[摘要]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展开并延续整堂课的交流活动,语文课堂要求通过感受教材里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这就促使语文教师要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课堂,利用弥漫人文精气的氛围去悄然潜行内化学生思想,情系学生之心,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使课堂处处洋溢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感牵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10

一、情感牵引的必要性

走进每一个校园,总能看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名言苍劲有力。然而,放眼我们的学生:走路,弯腰驼背;待人接物,愁眉苦脸;且有的常常两眼堆砌迷惘。试问,这是怎么了?青春年少,该有的活力、该有的热情哪里去了?

俄国莱蒙托夫说:“激情由最初的意识形成,它是心灵的青春。”由此看来,我们现今的中学生缺少青春激情,心灵的贫瘠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看到了学生的迷惘,也看懂了学生的狭隘处境,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利用我的语文课堂,去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扩展他们生命的宽度,教他们学会理解生命,懂得生活。

二、情感牵引的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均为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去领略去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共鸣,汲取作品的内在精神养料,实现自身品格升华。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情感涟漪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导语的巧妙设置,可以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涟漪,让学生走进一个“我要学”的状态,然后抱着自主探究的态度去学习。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伊始,教师就要用含有情感的图片,含有情感的音乐,含有情感的语言,含有情感的视频,创设一种课文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心神,让学生存在于一种“期待”中,然后在这种“期待”的牵引下,顺着教师的引导,沿着自己的情感轨迹,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二)挖掘教材,尽看世间情澜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的,细腻的文字包罗人间万象,尽漾世间情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用心耕耘“课文”这片肥沃的土地,从文字出发察情、悟情、抒情。

1.字出发——察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延伸到语文世界里,也可以说“一字一世界,一字一人生”,对于课文中人物情感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个别字出发层层解剖。例如《湖心亭看雪》,让学生理解张岱遗世孤立的情怀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对此,我设计从关键字“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出发,首先理解作者一人独行不愿惊扰别人的一半心境,然后抓住“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从“绝”字出发,联系特殊的时间“是日更定矣”,推敲出作者也不愿被别人惊扰的另一半心境,从而由字中窥伺出作者遗世孤立的情怀,即由字察情。

2.景出发——悟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兼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语文课本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是语文教学“悟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同例《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看景的角度,从而引出表现手法“对比”的运用,从对比“大与小”中感受出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其次联系作者人生经历,尽三千繁华大隐于山,感悟出作者内心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情绪。

3.读出发——抒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明智,可以聪慧,可以善辩,其重要意义在于读能够带给我们情感思维。可采用配乐抒情读和表演抒情读,只要是有助于发展学生情感的读的方式,我们都应该勇于尝试。

(三)联系生活实际,妥置情愫归宿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对文章传递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感悟后应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获得的启发和思考,从而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古尔曼曾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为了学生将来的生活,现今的语文课堂必须弥漫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帮孩子们培养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湖心亭情怀语文课堂
湖心亭看雪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湖心亭看雪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