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2015-05-30 13:37黄兆杰
新课程·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感情教师应语文课堂

黄兆杰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充沛的情感素质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要伴随着教学内容而波澜起伏,有时感情激动,有时感情沉郁,有时感情浓烈,有时感情淡泊,可谓“浓妆艳抹总相宜”。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有两种基本形式——浓和淡。浓,指教师的感情强烈、激动,语言表述节奏较快;淡,是指教师的情感比较平静、温和。“浓”和“淡”交织,再加上老师丰富的眼神及逼真的动作演示,必会将老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时而静如幽林,时而动若惊涛,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善于发挥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功能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鼓舞、激励学生惊奇、追求、怀念、向往等情感体验,教贵情真,以情感人。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步往一个情感相融的微妙的教学境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动情的语言打开学生稚嫩的心扉,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田。教师还可运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语速等抒发情感,以情表意,做到音随意转,气随情生,因情用气,以情带音。

“情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情感有其难以说清的一面,但我知道,一堂缺少了情感的课是苍白的,一堂缺少了情感的语文课,不知会把课堂引向何方。试回忆一下,从我们学生时代到工作的今天,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语文课,哪些课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也只有哪些感情充沛、拨动了心弦的课才会令我们魂牵梦绕、刻骨铭心。

总之,从教一堂课来说,上课伊始,“未成曲调先有情。”心灵只能心灵唤醒,同样情感也只能由情感点燃。决不能精神萎靡,语言庸倦;也不能拿腔拿调,装模作样,更不能动辄发火,怒斥学生。否则,会使课堂气氛僵化,不能实现师生情感共鸣。

三、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功能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出的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无一不关乎人文、人性、人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名川、清风、明月都寄托着一定情感。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丰富可感的人文资源,深入领悟精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张扬个性,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古训、陈胜揭竿而起的勇气、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情、岳飞“怒发冲冠”的悲壮、木兰“代父从军”的豪气、鲁迅振聋发聩的呐喊……一幕幕的画面、一个个的角色、一缕缕的情丝都需要教者去演绎。教师若能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聲音发颤、眼中含泪、脸上露笑、手足煽情………将课堂演练得像剧场、赛马场……学生定能和老师一道同呼吸,共心跳。因方仲永平庸而惋惜、因阿Q的麻木而怒其不争、因圆明园的被毁顿足、因杨修的死而哀叹,因岳飞的赤诚而骄傲。课将终,师生情感应随课文内容继续共鸣,使学生产生回味,满意、轻松、自强不息、拓展展望的情绪,来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那诗意的语文课堂定能焕发绚丽的光芒。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心如林井,波澜不惊,无欲无求乃人生最大的悲哀。学生不仅要为求知而生,更要为良知而生,为世上所有美好的东西而生。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不仅要用情感去感染人,还要用情感去改变人、提高人。在情感日益淡漠的今天,要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奉献,学会做人。

生命因情感丰富而美丽,语文课堂因情感充沛而得以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学生展示出来,以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将是语文教师不变的最求。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感情教师应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