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后台的阿蒙

2015-05-30 10:48佳未
大学生 2015年18期
关键词:阿蒙华尔街后台

佳未

当早晨的阳光照进高楼林立的华尔街,一群手里拿着咖啡杯、穿着正式的金融男女们步履匆忙。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不一样的故事,也许有别于荧屏上的光彩照人,但这些故事里都有成功的喜悦和拼搏的汗水,还有伤心的眼泪。

阿蒙,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大气、干练、充满活力却不失温柔,现任华尔街某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总监。当我说要跟她做个访谈时她第一反应就是,你应该去找前台的,我们这些做中后台的,蓬头垢面,和一般的办公室工作无异。我说我不要华尔街最光鲜亮丽的一面,我要呈现一个真实的华尔街中国女人的职业和人生,比如谈谈你的生活状态、工作压力和职业规划等等。阿蒙笑了:说实话,这几个主题都能戳到我的痛处,都有些压抑,不过我也不介意拿出来分享。

没有安全感的风险分析师

阿蒙入行之路颇为辗转艰辛。她本科的专业是EE(电子工程),学到第三年的时候觉得实在是不适合自己,但苦于国内高校换专业的不易于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学业。毕业之后随即毫不犹豫地转行,进了国内某大型汽车公司做培训生项目(trainee program),之后在市场部落户,主要从事产品策略工作。三年下来她越来越觉得本科文凭让自己的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一个椰子掉下来能砸到三个本科生”,于是自然而然地萌生了读个MBA镀镀金的想法。“既然镀金,就不如出国镀个洋金。”阿蒙如是说。这时闺蜜恰到好处地从旁添了一把火:既然你数学功底好,编程也不错,不如去学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吧,那可是个很有“钱途”的职业。那一年是2006,是华尔街的矿工(投行里从事数量分析的人)日进斗金的一年。

按照阿蒙的话说,那个时候,“没有听见命运之轮转动时,因为缺油而发出的咯咯之声”。2007年年底她如愿从密歇根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时,却“无比幸运”地赶上了美国N年一遇的次贷危机: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从业人员深陷恐慌。那一年的毕业留学生们在求职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大多都像阿蒙的同学们一样卷起铺盖回到亚洲。那个灰暗的时代一度成了很多留学生的噩梦。

然而阿蒙又是幸运的,实习时候的银行上司偶然听说她正在艰辛地找工,而自己又恰好在招人,于是就没有悬念地给了阿蒙她当时的唯一一个offer。阿蒙感激涕零地从Ann Arbor搬到了Cleveland,开始了北美职业生涯。然而好景不常在,人生有起伏,半年之后的一个周五,老板把她叫到办公室说,“昨天晚上,咱们银行被并购了。”顿时五雷轰顶,危机重重——公司的并购往往意味着重大人事变动甚至毫不留情地大规模裁员,这对于需要H1B签证支持的外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当时,银行都接受TARP money(一种政府救济金),如果H1B员工失业了,就连第二份工作都难找,因为政府规定接受TARP money的银行不允许支持新的H1B员工。就这样,阿蒙的心情再一次跌入谷底。幸运的是,美国联邦储蓄银行在金融风暴的威力下不得不介入银行的运作,对于银行的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提了很多要求,于是身为风险分析师的阿蒙在狂风暴雨中守住了自己的一块阵地。再后来,阿蒙随着职业的发展来到了华尔街,如同无数追逐金融梦想的人们一样在曼哈顿忙碌地工作和生活着。

“我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人,这大概是次贷危机的后遗症之一。”那场金融风暴或多或少改变了这位风险分析师的人生观。

华尔街不全是狼

华尔街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前台(front office)、中台(middle office)、后台(back office)以及一些其他的支援部门。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华尔街的描述都聚焦在前台人员的身上,这些人几乎都是从名校毕业,有着超强的思维能力和极高的活力,是大家眼里的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打扮、令人艳羡的工作岗位、高不可攀的收入和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这些人往往如“华尔街的狼”一样呼风唤雨、风光无限。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华尔街的一面。而阿蒙所说的“蓬头垢面”的那拨人,则是活跃于中后台的人员。

阿蒙的工作主要是模型验证(model validation),属于后台中的“战斗机”。简单而言,银行里需要很多数学模型,而根据联邦储蓄银行的要求,这些模型需要被独立验证,这就是阿蒙和她麾下员工的工作内容。相对于动辄奖金百万的前台而言,华尔街的中后台收入以死工资为主,“说实话,我们的薪水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少很多很多,所谓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工作稳定性也好很多,至少在未来的三五年会继续辉煌下去。”

阿蒙的工作强度相当大,而每年的第四个季度尤甚。由于不是藤校(常青藤大学)毕业,学历也不是最高,加上爬得比较快但资历却并不老,于是自我感觉压力非常大。有时候每天工作14个小时,外加整个周末的时间加班,包括感恩节、圣诞节……有时候会忙到抓狂,但是真的有任务在身的时候由不得埋怨,只能努力去完成,“因为那时候如果再抱怨的话,就真的撑不下去了”。于是她只能在一二月份给自己放大假来鼓舞自己。

我不爱纽约

在很多人心目中,纽约是一个dream city:办公楼里走出来的西装革履的帅哥,名牌旗舰店里打扮入时的潮女郎,商业氛围和艺术气息交杂着的大街小巷,开到天亮的酒吧和high翻的人们,甚至连街头流浪者都比别的地方更有style。这个城市里,你哪怕挣十万美金年薪却依然可能住一个试衣间那么大的小房子,若是你穷困潦倒似乎也可以快乐地生存着。

可是阿蒙不喜欢纽约:“它繁荣的程度、拥挤的程度、人的冷漠和势利的程度,都让我身在其中而无法亲近。它有点像上海,但是上海是我的故乡,所以我无条件爱她。但是对于纽约我却做不到如此宽容。”然而作为第一代移民,阿蒙跟着事业走,纽约是少数对于她而言有比较多工作机会的地方,所以她也许会在这里待上很久。

为了排解压力,也源于自身的兴趣,阿蒙在业余的时间会参加很多户外活动,包括旅游、攀岩、潜水等等,一有假期就忙不迭地飞往世界各地。而平时,她会在住处喝杯小酒,或者玩一会十字绣,用她的话说,这是放空自己的一种方式。

情商很重要

在圈子里,阿蒙是公认的高情商女生。跟她在一起相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她经常笑,认为笑容是增加亲和力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很多亚洲的职业女性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也许是她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金融风暴中“幸存”并且迅速走上管理层的秘诀之一。另外,和上司的良好沟通与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中国人走上北美职场之后久无发展,一个重大障碍就是语言,很多人也许可以娴熟地运用专业术语,写出和本国人无异的研究性文章,却不知道怎么在普通场合与自己的同事和上司交流工作或者工作以外的事情。而这些small talks则恰恰能帮助缩短下属和上司之间的距离,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做作地找人聊天,只要平时养成了多开口说话的习惯,慢慢地就能脱口而出各种能引起互动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包括最常见的天气、周末安排、孩子近况,也可以是关于户外运动、园艺、旅游等等美国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我不能保证我喜欢我的每一任老板,但是我打包票我的每一任老板都喜欢我。”阿蒙的笑容里是满满的自信。在自信的背后,是多年来对自己的打磨和历练。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阿蒙华尔街后台
色彩的喧嚣与癫狂——阿蒙·埃洛扬作品欣赏
全球金融:华尔街面临的真正革命 精读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后台暗恋
丢失的时间
前台、后台精彩花絮停不了
美国之行——参观自由女神与华尔街
华尔街:人性的迷失——读《华尔街的继承者》《华尔街之狼》有感
以“后台”的名义节省电池用量
论货币民主(下):兼谈“占领华尔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