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梦土壤:从农民画合作社到文学创作

2015-05-30 10:48张霞
齐鲁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村庄文学

张霞

一个村庄的绘画梦

洪庙村除了姚桂元发起组建的农民合作社,一直有诗意的传统。

“这个村的村支书就是画家,就会画画。”姚桂元的二子姚树昭介绍。

采访过程中,记者由姚树昭陪同转了转村庄,村内大道宽广,几乎每户人都将门前街道打扫的一干二净,门前多种植竹子与桃树,路遇一穿灰色中山装的老者,姚树昭点头招呼,并告诉记者,“这是菏泽市里负责安装检查农村电缆的正式员工,检修完后,在这村里租了一个四合院,住了七八年。”

洪庙村一座四合院的年租大概三千元左右,水由水井压抽,基本每户都是独立小楼,院子颇为宽敞,院内或院外种些许青菜。村庄向北100米为新洙水河,村庄南邻环城公路,向东1公里是济宁工业园区和环城路,村庄西北1公里有教堂、姚氏家庙。

“洪庙村始建于明初,由洪姓人家定居立村,村名为洪庙,建关帝庙一座,后被毁,现已重建。另有古代全神庙,香火旺盛,文革被毁,72座柱状石刻雕像全被用来垒砌洙水河杨堂村水坝。”姚树昭告诉记者。

村内主干街道东西街、南北街各一条,呈十字型布局。

几年前有学者专家到洪庙村考察,为姚桂元和姚树昭父子设计了整套规划改造设计图,计划将旅游、度假和产业绘画结合一体。

姚树昭家中的墙上挂着不少牡丹花样,妇女们按着步骤一一描线、上色、晕染等,其中有人专门拿画笔在报纸上画线,“勾线是最难的,前十几天基本就练这个。”

合作社目前有几个老师,老师也是当地的农民,绘画技巧已经比较成熟,足够教导这些初学阶段的女性。通常老师先画一个底子,学员在底子上临摹,画得跟底本差不多了就算出师了。目前洪庙村的农民绘画合作社共有320名登记成员。

“免费加入,自由退出,一般都是妇女和老人,她们带孩子做饭,闲暇时可接活,赚一个补贴,男人光做这个养不了家”,姚树昭介绍,合作社有详细的章程还有党支部,所有教学免费,纸笔颜料合作社提供。“这也算一种农民画文化土壤吧!画画并不妨碍生产和生活,还可以创收。”

姚桂元现在眼睛不好,忙着跑销售。通常,每年10月到12月是销售旺季,展会、订单多;6月到8月是淡季。记者采访时,姚桂元正在广州参加艺术博览会。“每次去展会基本上都有订单,一个单子能做两三个月,一年接几个单子也就差不多了。”

从诗会到文学杂志:

乡村文艺盛行

巨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淼同时担任巨野县的文联主席,对于巨野文化传承和老手工艺颇有独到见解。

和鲍淼对话前,一本叫做《麒麟文艺》的杂志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本杂志,分小说世界、散文百家、诗歌季风、文学评论、戏说人生、文学少年、史海沉钩几个栏目,几乎将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包含在内。

记者指着一首颇有气势的诗歌,问:“作者是做什么的?”“本土的一个企业家,”鲍淼告诉记者,“我们每期印刷一千多册,并不亚于某些纯文学杂志。”除了第一期有过约稿和选用,总第三十四期以来所有稿件来源全是巨野本土企业家、教师、文学爱好者自由投稿,其中“文学少年”栏目还采用巨野县各中小学学生的自由来稿。

巨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徐巨转毕业于社会学系,和记者闲聊的时候互相交谈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及《路遥传》,并不断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文学写作颇有自己的见地。另外这位80后公务员还是鲁能泰山队的忠实粉丝,工作闲暇抽空乘大巴车前往省体育中心观看足球比赛,对AC米兰有根深蒂固的感情,称之为“一代人的情感记忆”。

2012年7月15日,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时代文学》发起,巨野承办了一届“百世杯”全国诗歌大奖赛颁奖。2015年,巨野关注孤寡老人公益微电影《等》上映。

鲍淼对于巨野的蚩尤传说、孔子的“获麟绝笔”、巨野的彭越等名人录,侃侃而谈,最后关于巨野的文化产业和传承,鲍淼一句话作为总结:“文化土壤是从上而下的,从民间到官方。一个民族不读书就没法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得知记者也写诗之后,鲍淼热情地约本刊记者和本刊编辑部的成员向他们投稿。

猜你喜欢
村庄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村庄及其他
村庄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村庄在哪里
文学病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