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们

2015-05-30 12:35
齐鲁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任性外交部领导人

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们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香港卫视记者关于反腐问题时,竟用了一句时下流行的“大家都很任性”,女翻译在与吕新华简单交流确认听到就是“任性”后,随即精准地翻译出一个英文单词:“capricious”。

自此,这位一袭白衣的女翻译张蕾成了网民口中的“任性姐”,“任性”一词也有了标准版官方英文翻译。

近年来,在各种国际会议上,领导人身边的翻译或因相貌出众、或因翻译精准专业而频频走红。尤其是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反应机智、颜值又高的美女翻译们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翻译同样也得与时俱进

其实,看似年轻的翻译们,至少都是有着十几年翻译经验的“老人”,而且做好这样的翻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唐闻生第一次给毛泽东做翻译时,还未开口就因无法控制过度紧张的情绪而晕厥过去。还有文章将领导人身边的翻译形容为“需要的时候在身边,不需要的时候看不见”,尤其不能跟领导人“抢镜头”。当遇到直播画面时,翻译跟领导人之间需保持“既不会被拍摄到,也能听到领导人说话声音、并让领导人听见翻译”的适当距离。

外交部翻译戴庆利就曾表示:“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如今的中国领导人发言很多都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偶尔会在讲话中使用接地气的网络用语,有时也会引用古诗词。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以一如既往的幽默风格,凭借一句“大家都很任性”引发现场笑声一片,而这也考验了现场翻译的随机应变能力。

不少网友都认为这种语境中的“任性”非常难翻译,其中不乏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对张蕾的翻译给予了肯定。

另外,在这次两会上,和“很任性”一起走红的还有“铁帽子王”一词。

“铁帽子王”一词在吕新华讲话中的原话是:“在反腐斗争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

其实,“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隔代不降爵的特权,此词的现成翻译是“Iron-cap Prince”。但为能让现场的人很快理解此处“铁帽子王”的含义,现场翻译没有采取直译,而是意译,翻译出的内容大意为:“在反腐斗争中,不放过任何一个进入我们视野的腐败案件,这非常重要,反腐斗争中不应该有封顶限制,没有人可以免罪。”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学院副教授彭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用语和古诗词的翻译难度较大,这考验了翻译人员的两种能力: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语内翻译是把网络热词和古诗词要表达的基本意思翻译成准确易懂的汉语本意;语际翻译是用外语中的词汇去描述这个汉语词汇、语句的本意,并非简单的字面上的直译就够。

作为一名领导人身边的高级翻译,应该是翻译里的“限量版”。全国两会上的翻译更应是“限量版”中的“高级定制版”。怎样译好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特别是政治词汇,正是他们要思索的问题。

据了解,两会上的这些“高级定制版”翻译均来自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他们是负责中国领导人重要外事活动翻译工作的骨干力量,这支中国领导人“高翻”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1岁,其中女干部占全体人数的七成。

严格筛选与高淘汰率

2013年12月10日曼德拉追悼会上,各国首脑上台致辞,庄严肃穆。旁边一位手语翻译一直在努力工作。但很快观众们发现,这位手语翻译“用力过猛”,瞬间破坏了现场严肃的气氛。事后大家恍然大悟,是的,他并不是什么翻译,他的手语完全是在“瞎比划”,毫无意义。假翻译曝光后,甚至有人猜测这是一次“行为艺术”,后来这个矮胖男人回应说,自己是“精神疾病突然发作,没法集中注意力,开始出现幻觉和幻听”。

中国是一个经常开会的国家,大会上安排在领导人身边的翻译,都是端庄、大方又技艺精湛的。像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这种戏剧性场面,几乎不可能出现。

一般来说,各国翻译官大都受过良好的语言教育,多数有海外学习经历。不久前走红的“任性姐”张蕾也不例外。她曾经的中学班主任评价称:“聪明、严谨。虽然是文科生,但数理化也很好。她的数学作业,每道题每一步的推理过程都很完整……”

同样,近年被媒体报道过的张璐、张京、朱彤等翻译,在学生时代都拥有光鲜的履历。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当年周恩来总理定下16字高翻选拔标准,即“站稳立场、熟悉业务、掌握政策、严守纪律”。

看似简单的16个字,符合条件的人却是万里挑一。周总理对口译要求标准更是精简到8个字:完整、准确、通顺、易懂。这也是为什么每年两会的翻译都能因精准翻译赢得聚焦的重要原因。

外交部翻译室一位工作人员曾向媒体透露,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三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据了解,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每年一次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或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像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都是选拔这类人才的首选地。通过了第一轮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综合成绩排在前10到15名,才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观察培训”。

所谓“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强度很大,所用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

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中,只有不到4%的幸运儿能最终被录用。

脑力与体力双重考验

被录用后,更残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曾经担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过家鼎(曾担任中国驻马耳他和葡萄牙大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非跟随领导出访,翻译室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打开电视或收音机,什么BBC、VOA、CNN,大家要一边听新闻,一边把里面的信息完整准确地复述或翻译出来。

其他训练还有三个人一组,搭伴做交传练习,一个人念一段材料,另一个人负责速记,最后一个负责翻译,然后角色互换。每天上午、下午都是不停的练习。“慢慢地,在实践积累中翻译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这份职业,肯定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经过疯狂练习,最后一道关是“战前准备”。每年“两会”前,翻译们会提前一个月左右接到通知,谁为外长做翻译,谁为总理做翻译等,他们会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调研“两会”热点问题,琢磨记者们会提出什么问题,猜测可能会用到的古诗词。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常用诗词古文,前总理朱镕基搞经济出身,经常会用到经济、金融方面的术语。而前总理温家宝也喜欢用诗词,引用最多的是刘禹锡、王安石和屈原的诗词。这些习惯,作为领导人的翻译都必须清楚。

2010年两会上,张璐就因成功翻译时任总理温家宝引用诗词而名声大噪。在翻译行家看来,张璐的古诗词翻译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而翻译们长期与领导人一起工作,自然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曾为3位法国总统当了20多年翻译的阿曼达就是如此。一次,萨科齐与奥巴马会谈,阿曼达不停地翻译,突然意识到自己把萨科齐还没说出的话都“译”了。萨科齐停下来看了她一眼,对奥巴马说:“阿曼达把我没说完的话都译了,你看这样行不行,下次我们会谈时她来说,我来译。”奥巴马哈哈大笑,阿曼达也有点不好意思。她自然明白,称职的翻译应忠实地传递领导人的原意,不多说一句话,但能猜到领导人的内心所想,这其实也体现出作为翻译的更高境界。

翻译不仅是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对臂力要求也很高。领导人发言时,因为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速记的本事是标配,手臂耐力这会儿就要发挥效力了。

此外,翻译官还得有忍饥挨饿的体力。领导们吃饭时,中国的翻译员们至少是可以上桌的,国外同行就没那么幸福。1943年斯大林同丘吉尔、罗斯福会谈时,他的翻译别列什科夫整整一天没吃饭,当有人递给他一块牛排时,这位饥肠辘辘的翻译赶紧塞了一大块到嘴里。恰巧此时丘吉尔向斯大林提了一个问题,别列什科夫嘴里满满的,尴尬地坐在那儿说不出话来。斯大林走过来耳语道:“你的任务是翻译!”

但无论怎样,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着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职位。正如国家高级翻译雷宁所说,做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当后人在说起历史上的某个重要时刻时,我足以跟他们说:‘我当时就在那儿。那种感觉多好!”

(文据《新民周刊》)

猜你喜欢
任性外交部领导人
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95后小伙火『出圈』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千万别任性
任性者的搞笑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非典型”外交辞令及其翻译——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有才任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