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电视剧的核心影响力

2015-05-30 10:48向阳
电视指南 2015年10期
关键词:负性文艺艺术

向阳

准确而言,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路径思考应从多点位探究。

第一,不能唯数据论。如果单纯从电视剧公示数量、投拍剧集、开机剧组、投入产出、资本热点、观剧人群、广告投放等数据上解析,整个电视剧产业链都在下滑,但不能因此断言中国电视剧正遭遇结构性下行。电视剧如同所有的艺术品生产一样都会面临着阶段性因素调整,比如,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分解导致货币投入的重组,文艺政策微调对文艺作品数量的局部限控,品类型作品市场性自我调节,电视剧品质的升级关联生产周期的延长,诸如此类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导致负性数据概念的出现,但这种负性数据绝不是在提示线性数量越少、行业质量越低的结论性信号。

第二,不能唯技术论。或许电视剧整体生产链条端口已然发生摩擦性损耗,如内容提供端的人文缺失,资本控制对艺术的强行限制,播出平台的功利选择,凡此种种并已构成结构性损伤,但止损决不能仅靠纯粹的技术性创新,也不能依仗诸如IP热点、网台联动、网络单元剧、仿美剧、哈韩剧、颜值剧、腕咖剧等等技术性概念来修补。

第三,不能唯收视率论。收视率已成为丈量中国电视剧综合品质的顶级法器。在这个神奇的度量法器下,中國两千七百多家取得行业资质的企业,六百多家播出平台以及近一万家各类关联影视机构,四十多万行业人口集体染上焦虑狂躁症。从表象上观察,中国电视剧每一个链条接口,着实都与收视率曲线图利益攸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收视率曲线决定着一部电视剧和无数电视人的生死线。

实际上收视率捆绑电视剧的身家性命,应该是一个误区。首先,收视率本身只是一个单一的现象指数,并不涵盖电视剧的全部要素。其二,当下通行的收视率统计体系是建立在一个并不足够够科学的背景平台上的。其三,不可否认,收视率固然可以衡量一定的社会人文背景下收视状态,但鉴于收视群体是无数复杂的文化个体的组合,以及统计过程不可回避的利益输送机制,加之并不足够科学的物理统计技术,收视率的最后特征往往会陷入以偏概全的泥淖。

如果说,中国电视剧正在游离于调整和困惑十字路口,我们必须重新设置精准的路标,那么我们不提倡唯数据论,但一定要足够重视建立科学的大数据体系;我们也不提倡唯技术论,但必须鼓励推陈出新的文艺创新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我们不提倡唯收视率论,但绝对点赞狂呼干净严谨科学的收视评价体系早日问世!

但所有的林林总总都不足以趟出一条正确突围之路。杜维思曾言:无论是超现实还是后现代,无论你如何改变艺术的创作手法,但都不可改变作家的思想叙述。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电视剧永远是文艺作品,尤其是在中国的文艺生态语境下,真正撬动所有数据链的依然还是电视剧的核心,思想艺术的表达力。再完美的镜头叙事和演绎表述,再强大的宣发造势和市场营销,再庞大的粉丝团体和播出平台,如果使思想艺术的传播沦为空心菜,其结果也只是风中的芦苇,再使楚楚动人的舞姿,一旦风歇,则必归于静止。电视剧的万能不二的法则永远是担纲教化功能,必须用正量内容和思想艺术的感染力去影响受众,而不能反行其道,在负性数据的误导下被创作,被左右,被定格,被影响。否则,电视剧文艺这盏灯非但不能引导国民的前途,自身也会毁坏钨丝。

电视剧领域的革新曾喊出腕咖为王、平台为王、IP为王,也曾高喊剧本为王、内容为王。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从没有为王的端口。如果真有王道,那也只能是思想艺术感染力,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核心影响力。

中共中央刚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要求,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这也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精神烛照。我们只有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七种文艺精神,重构中国电视剧的核心影响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电视剧的复兴。

猜你喜欢
负性文艺艺术
1942,文艺之春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纸的艺术
□文艺范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