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盛开的时间列车

2015-05-30 10:48吴越
齐鲁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火车列车距离

吴越

横亘在人们之间的不是时间和距离,而是心的隔阂

距离和时间是一对敌人。

武侠小说中,距离被时间打败,此时张无忌还在昆仑山明教光明顶,彼时他已身在大都解救六大门派一干人众。大侠们似乎把中国地图摆在眼前,朝发夕至,好不快活。

人们渴望用时间来打败距离,所以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恰恰正好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程。李白朝辞白帝城,千里下江陵,图的是文字上的快意。

距离产生美。“在古代,我们没有QQ,没有MSN,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如果我想你,我会翻越一座山去看你。”这句话流行在我们中间,说的是对距离的向往,更是对陌生感的留恋。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图的是距离的张力,路程中的风景。

人类从未放弃对距离的征服,发现新大陆是一种征服,各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明是一种征服,甚至文艺作品里也透露出无尽的征服欲望。

而今,火车的出现(当然,还有电话、网络、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元素)使时间逐渐占了上风。距离不再是人心之间的隔膜,隔膜变成了面对面的尴尬,人心的冷漠……

在路上的国度

19世纪初,火车伴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而横空出世。蒸汽火车随着历史巨轮滚滚前进,强劲的动力系统和风驰电掣的速度日新月异,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彰显在火车新旧的更替之上。

一列奔跑的火车,是最具有诗意的呈现时光流逝的方式。

美国摄影师布罗迪用十年的时间,冒着各种危险拍摄货运火车,接触到一群火车流浪者。那是一群在路上的少年,延续人类最古老的流浪的传统,漫无目的,把青春铺展在铁轨上。那是凯鲁亚克式的流浪,正如我们“搭乘一列火车去拉萨”的浪漫想象。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动,再加上交通工具的升级,比如说火车,人口流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很多中国人的家庭格局,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些在路上的故事,成为时代变迁的缩影。

上个世纪,在中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一条条绿色长龙呼啸而过,它们穿过河流、山川、村庄、田野、城市,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曾经清一色绿皮车,承载着不同的期待,拉近人们与梦想的距离。这种列车取暖靠的是锅炉,座椅也不如沙发椅感觉舒适,但是暖意融融的车箱内同样充盈着旅客的欢笑和幸福。

现如今,承载过我们青春记忆的绿皮车逐渐进入历史,高铁的出现再次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

未来之城的时间列车

你有想过25年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吗?出行会否更方便,住房能否更宽敞,环境是否变得更优美?25年后,你还依然爱着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吗?

无数科幻电影描绘过未来大都市的模样,在天空飞来飞去的汽车;从自家窗户就能上下车的公交车;既可拆分成数辆小汽车又可组装成整列火车的“变形列车”……在不远的未来,这些可能都不再是幻想。

火车,这种比汽车、飞机都还要老的交通工具,长久以来都是“想象未来”的主题之一。1900 年,德国人设计2000年时的火车:小火车头拉着几层楼的房子、火车漂流在大海上;大萧条时,人们设计出以玻璃里包着个小亮球为动力的火车;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分别将两个喷射引擎装上火车,以产生飞机一样的速度……

梦想有多远,人们对火车的构想就有多大。

火车可以是空间的存在,也可以是时间的存在。一组游客乘坐时间列车来到了一千年后的未来,他们领略了宏大的国家大剧院,奇异的水下建筑以及极度发达的水下交通网,未来的城市、街道、图书馆……

在这里,火车把我们带向的,不是隔壁的城市,而是时间的远方。进入火车,你就进入了时间的旅行。其实,这个意义上的火车,同样也是我们梦中的一种追求,它早已实现:一百年前和现在是一样的,我们踏上列车,就是踏上时间的旅程,没有开始没有结束,远方和未来合而为一,它就在彼岸等着我们。

火车,成为我们通往彼岸的精神寄托。

猜你喜欢
火车列车距离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穿越时空的列车
算距离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西去的列车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