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洁:设计的国家气象

2015-05-30 10:48杨明洁
齐鲁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断代史

杨明洁于2013年投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棉纱厂发电站,整体面积5000平方米。其内部包含历史馆、现代馆、未来馆三个核心板块。历史馆展示了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的上千件老产品收藏,现代馆收藏与展示了当代数百件获得德国红点、IF、G-Mark、IDEA全球四大顶尖奖项的优良设计工业产品。未来馆通过CMF创新材料、色彩与趋势、用户研究、公共与服务设计等数个实验室展示了工业设计的未来趋势与前瞻理念。

近日,杨明洁工业设 计博物馆在全球18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与全球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标杆的英国泰特美术馆一同入选英国Surface Design Award。

杨明洁工业设计博物馆中陈列着这样一张看似普通的竹椅,是从浙江山里的一个农户家中收来的。这张椅子充分发挥了竹子的材料特性——中空、韧性以 及良好的弯曲性能,因而这张椅子使用得很普及。

“生活中很多当代仿明代家具的设计只是取了竹椅的外型,生硬的用木材来实现,并未体现木材的优点,而是暴露了木材的缺陷。这便是形而上的设计,这便是知其表,而不知其‘理的后果。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设计。”杨明洁评价道。

中国设计的上一个高峰是在明代,那个时候中国的木制家具的水准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流的。工匠对于材料与工艺掌握的炉火纯青,造就了明代家具高品质的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到了清代,中国的审美标准开始倒退。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产品由手工艺时代进入到了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同时期也诞生了大量新的工艺和材料,产品设计也进入到了一场全新的革命时代。

从英国莫里斯的新手工艺运动,到德国的包豪斯,到意大利的孟菲斯, 再到二战以后的设计重心转向美国。基于一系列新的材料与工艺的诞生,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新的工业产品以及新的审美价值。

中国没有经历这个阶段,从清朝到民国,中国整个工业基础都相当薄弱,很少有自主研发的工业产品。直到改革开放,更确切地讲应该是2000年以后才慢慢有所起色。

“因为中国的工业设计断代史,所以中国人无法接受一张塑料的意大利潘通椅比一张红木的椅子更贵,同样也无法接受一个纸质的包袋比一个皮革制的包袋更贵!”杨明洁说。

从筷子与刀叉里东西方生活哲学差异到设计的国家性

曾经有一位法国记者问杨明洁什么是中国的设计?她补充说:比如日本的设计是“极简”。杨明洁回答:“筷子,筷子是可以代表中国的设计的,但不是中国当代的设计。”

的确,筷子是可以代表中国的一件优良产品。相对于西方的刀叉而言,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用户层面,筷子都体现了典型的东方哲学思维与生活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与筷子一脉相承的还有中国的马褂与旗袍,一块布往身上一披,留四个洞伸出头、双手与双脚。而西方的服装如同刀叉一样,基于功能的需要,演变得越来细分。筷子依然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马褂早就进博物馆了。

关于“极简”的问题,有哪一件产品是可以像筷子那样准确的表达“极简”的呢?但是在当下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将“极简”发扬光大,畅销全球的却是美国的苹果。

杨明洁认为这是一个有关设计的国家性的问题。

一件优良产品的诞生到畅销全球,必须依托于一个国家产业基础的成熟及文化的强势。回到中国,要做一个看上去像中国的产品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该产品如何基于本土的产业基础与文化基因,并在全球畅销,产生影响力,比如德国的汽车,意大利的家具、箱包。

在工业革命之前,产品设计的国家性与民族性是显而易见的,产品最终呈现的结果受当地的材料、气候、人文、审 美与生活形态的影响很大,不同国家的产品自然流露出不同的气质风格。

比如在北欧国家漫长寒冷的冬季使得人们长时间的呆在室内,北欧国家的室内家具与灯具呈现一种耐人寻味的简约与温暖,每一件室内用品都能让人长时间细细地品味。在北欧的芬兰,白天很短,夏天的色彩是如此地绚烂,所以色彩对于芬兰人有心理治疗的效果,芬兰人对于光线与色彩非常敏感,这种缘于气候的心理特征也会自然的流露在他们的设计当中。

这个时候所谓设计的国家性往往是被某个国家的产业基础与强势文化所定义的,如美国的快消品与流行文化、IT产业与苹果手机,再如德国的豪华轿车,意大利的高端家具。

之所以意大利的高端家具和箱包会畅销全球,是因为意大利脱胎于传统手工艺的强大产业基础。而德国人则更擅长制造精准的机械与仪器,看到二战中的如同艺术品般的德国坦克,让人无法不相信德国汽车的品质。

事实上,豹式坦克、保时捷、甲壳虫都是同一个人设计的——保时捷博士。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关键所在:一件优良产品的诞生是基于这个国家成熟的产业背景与强势的文化背景。之所以苹果没有诞生在德国,也没有诞生在日本,是因为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信息产业基础。”杨明如此分析设计的国家性。

设计提升中国:山寨,伤害的是一个国家的品牌

中国没有经历过前两次的工业革命,所以有了山寨与代工。但又赶上了互联网的工业革命。这样的背景下——山寨加上互联网,于是诞生了小米与阿里。

中国人对于山寨是没有羞耻感的,因为我们没有完整地经历过工业革命1.0、2.0,我们没有完整的经历一种材料与技术的创新,进而产生全新的设计语言、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事实上山寨在中国哪个行业没有呢?我们的交通工具、机械设备、医药企业配方、家具行业、服装行业、动漫行业、影视行业包括设计行业等等。

中国的山寨,伤害的不只是竞争对手品牌,伤害的是中国的国家品牌!

我们有遍布全国的庞大动漫产业园,但或许再过100年我们也出不了一个宫崎骏!

既然一个国家的设计是由其产业基础决定的,那么批量化、快速、低品质、同质化、山寨、低价竞争的产业特征同样会体现在我们的设计行业。

钱本位的价值观抹杀了除了金钱以外的所有价值:莫言成为世界上第二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后,老百姓关心的是他的奖金可以买房子么?这是中国莫大的悲哀。因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钱本位的价值观,如果不能立刻赚钱,一切皆无意义!

于是我们的设计、艺术、文化,我们的道德底线在迅速的堕落,我们很难在全球获得尊重与地位!于是我们可以听到无处不在的谎言。

“我们需要更多元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独立思考精神,我们需要用设计向公众传播一种正面的社会启迪意义,设计不只为市场!这个世界,一部分人孜孜以求的、奉若黄金的东西,在另一部分人的眼中只是一堆垃圾!”

设计不只为市场: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

在设计标准的最高层面——社会层面中有两条标准:好的设计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好的设计应该向公众传播一种正面的社会启迪意义。

所以杨明洁认为设计不应只为市场!设计的本质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是为人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应该是物不断地人性化,而不是人不断地物质化,人如果被某种技术或机器控制了,那么人类也可以终结了。

无论是手工艺时代的设计还是工业革命4.0时代的设计,设计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那就是解决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其变得更为友善与合理!而其中人与物始终是变量,始终在发生改变,尤其是一个族群的人,以及材料、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

为此,杨明洁也一直尝试用设计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社会、公益问题,从最初的与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合作到去年开始与中国最大的公益组织——壹基金合作,至今已完 成了多个公益项目,如绿色和平的“爱森林书架”,为壹基金设计的救灾帐篷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壹乐园项目——壹基金为贫困山区与灾区的小学所做的儿童乐园, 希望通过设计去改变教育上的不公平,并实现受灾地区儿童的心灵康复!

杨明洁希望:“好的设计应该向公众传播一种正面的社会启迪意义!”

(文据《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从平面设计到“设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