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腔热血洒进琼地
——记南繁瓜果专家林德佩

2015-06-01 12:25吕青黄呈党
种子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南繁哈密瓜甜瓜

◇特约记者:吕青 黄呈党

把一腔热血洒进琼地
——记南繁瓜果专家林德佩

◇特约记者:吕青 黄呈党

专家简历:

林德佩,四川省成都市人,1939年6月出生。1960年自新疆八一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1993年担任学院园艺系副主任、主任;1986年9月任中国农学会瓜类友好访日团团长,带队赴日本访问;1987年受国家教委公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育种系留学1年;1990年访苏联撒马尔罕农学院;1991年国家教委派遣美国克列姆森大学农学院合作研究6个月;1993年4月调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继续从事瓜类研究;1995年赴台湾省参加“海峡两岸瓜类育种研讨会”;1997—1998年在四川省攀枝花从事网纹甜瓜和酿酒葡萄示范推广;1999年退休,同年11月至2011年受聘担任新疆西域集团总农艺师;2012年至今受聘任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顾问。

2014年11月13日,在三亚林德佩老专家的家中。

“Melon,玫珑,这是日本产的哈密瓜,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哈密瓜西洲蜜25号……”

75岁的林德佩熟练地用电脑向我们介绍甜瓜品种,还不时冒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林德佩绝对算得上是南繁专家中“高大上”的人物。

台风吹走了时间

1973年10月的一天,一辆火车从乌鲁木齐市火车站缓缓驶出。对当时34岁的林德佩来说,这趟火车不只是一路向南那么简单,还承载着他的南繁梦。

10月,是大陆变冷的开始,也是海南南繁季节的开始。

沿着乌鲁木齐—西安—武汉—广州的路线,火车用了整整7天的时间,才到达广州。“我看了汪若海先生的南繁故事,我的行程比他远多了”,林德佩说。然而,这7天只是林德佩第一次南繁行程的一小部分,接下来的台风天气阻断了他前进的路。

“我来到广州后发现广州正受狂风肆虐,大雨倾盆。”原来,当时有台风在广东登陆,狂风暴雨使得广州的交通陷入瘫痪,火车、轮渡都被停运,海岸线也全面封闭。无奈之下,林德佩只能暂时呆在广州,这一呆他就呆了7天。

一路上所需的生活费用,林德佩原本是计算到每一分钱的,谁也没有预料到会有意外发生,这次台风把林德佩的钱也“吹”跑了。在广州,吃饭、住宿都需要花钱,“等到台风过后,我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我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张到海口的船票”。到了海口,林德佩就陷入了困难之境,“我在海口人生地不熟,没钱很是着急”。林德佩抱着希望,乱走在大街上,希望能见到一个认识的人。走了不久,他真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没想到我遇到了我的大学同学李维鼎,他是来海南搞玉米南繁的,我跟他借了钱才有路费来三亚。”

林德佩从海口坐车到保亭,再从保亭转车到三亚,期间又花了3天时间。林德佩的第一次南繁用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半个月之久。

5 kg食用油

在来海南搞南繁之前,林德佩得到了一个福利:一桶5 kg食用油。当时的海南物质匮乏,食用油也是定量供应,而且本地的油只提供给本地人。5 kg食用油,从新疆到海南走了数千里,林德佩才能吃到。

当年10月到来年2月,林德佩就靠着这5 kg油补充能量,“每天都得省吃俭用”。说到吃饭,林德佩皱起了眉头说道:“当时的崖城良种场食堂每天都煮稀饭,干饭都很少煮,能吃一点配菜下饭那就是最好的了。”

食堂的饭菜不给力,林德佩就自己开起了“小灶”。他自己煮饭,有时还跟渔民议价买鱼吃。“我当时三十几岁的年纪,胃口大,根本吃不饱。于是我就发挥自己会种瓜菜的优势,自己刨地种菜,吃到的菜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还很健康。”

海岛西瓜甜瓜大发展

林德佩现在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他每天简单地吃过早饭后就立马到基地干活。从他的宿舍到基地需要穿过马路、沿着田间小路走上一段,75岁的他身体还是很硬朗,“每天都要走20 min左右,就像散步一样,走走就到了”。步行而出,步行而归,这是林德佩每天最惬意的事情。

20 min的路程说远不远,而林德佩正是靠着一个个20 min的积累,走出了西甜瓜的科研路,帮助海南得到西瓜甜瓜的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海南西瓜甜瓜并不普及,甜瓜也只是处在科研阶段。林德佩来到海南后,和其他南繁工作人员一起努力工作,结识了当时在师部农场种植西瓜的退伍工人黄华才。

“黄华才种的西瓜是专门提供给海军食用的,他从国外带了新品种回来种植,我们看到后就跟他相互交换种子,也因此培育出了不少新品种”,林德佩说。

20世纪90年代后期,海南的瓜果类水果开始得到大面积推广,林德佩等南繁工作人员在搞科研的同时,也传授新的种植技术给海南农民。后来,“甜瓜大王”吴明珠院士的无土栽培技术试验成功,这一技术在海南得到推广,使得海南哈密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0年冬天,海南冬季哈密瓜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现在我们的技术可以使哈密瓜的甜度达到17以上”。

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是海南大棚哈密瓜的上市时间,西瓜甜瓜南繁填补了国内其他地区无瓜上市的空白。现在,乐东县佛罗镇已成为海南哈密瓜生产专业镇,农民依靠种植冬季哈密瓜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供稿)

短评

南繁丰碑

早在1956年9月,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一行数人卷着简单的行囊,不远万里,直奔海南,扎根三亚,研究选育优良水稻和玉米种子,自此,揭开了农业南繁工作的序幕。

1970年11月,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和南红农场冯克珊在崖县(现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的一株水稻野败不育株,袁隆平进而利用杂交选育出野败型籼稻不育系二九南、二九矮,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南繁事业处于稳定快速发展中。“玉米大王”李登海通过南繁培育出“登海系列”高产优质玉米品种10多个,推广面积最大时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4%。

1998年,郭三堆在南繁基地研究成功双价抗虫棉,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改写了美国抗虫棉独霸我国市场的历史。2006年,他又成功地实现了棉花制种三系配套,此项技术大大促进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经过30多年的南繁,培育出了芙蓉、含笑、绿宝石、金凤凰等甜瓜系列,使我国的甜瓜生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些知名专家,长期到海南从事南繁研究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甚至到了耄耋之年仍然心系南繁事业的发展。在一代老专家的带动下,新一代南繁人前赴后继。近几年,每年冬季全国各地有多达500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种子部门及个体户来南繁基地育种,人数约5 000多人,涉及28个省(市、区)。南繁人的付出,在南繁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南繁事业才有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猜你喜欢
南繁哈密瓜甜瓜
甜瓜的重量
“甜蜜产业”
“甜蜜产业”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奉献南繁 讴歌南繁
管理利用好江苏南繁基地的再思考
我最喜欢吃哈密瓜
哈密瓜:乡间蜜罐
我喜欢吃甜瓜
甜瓜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