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密度对泛豆4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2015-06-01 12:25刘金雷
种子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粒数株距株高

刘金雷

河南省鹿邑县杨湖口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周口 477296

不同播期、密度对泛豆4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刘金雷

河南省鹿邑县杨湖口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周口 477296

通过试验,根据主处理区、副处理区、次副处理区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播期;密度;泛豆4号

泛豆4号大豆新品种是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农科所选育的,于200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评审委员会审定,2009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0 d左右,株高85.6 cm,株型紧凑,叶椭圆型;紫花,脐褐色;单株有效荚数55.4个,单株粒数95.5粒,百粒重18.8 g。

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密度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为了探讨泛豆4号的最佳播期及行株距配置,特设此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设在河南省鹿邑县杨湖口镇,泛豆4号大豆品种由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农科所提供。

1.2 方法

试验采取裂区设计,设3次重复。主处理播期(A):第一期(A1)6月11日播后小雨,第二期(A2)6月21日人工浇水点播,第三期(A3)7月1日人工浇水点播。

副处理(B)行距分别为40 cm和30 cm。

次副处理(C)为株距,分别为13.3 cm、10.0cm和8.0cm。

共设6行区,每行长5 m,收获前每小区连续取10株考种,收中间3行计产。10月5日收第一期、第二期,10月7日收第三期。

1.3 田间管理概况

6月4日喷施120 mL/667 m2乙草胺封闭除草;6月20日喷施乐果50 mL+水15 kg/667 m2治虫;6月26日喷施禾草克75 mL+虎威60 mL+甲维盐50 mL+高氯50 mL+水15 kg/667 m2。

第三期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差,采取人工开沟洇灌再播种。7月19日浇水,缓解了旱情,试验各处理均未倒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播期生长发育情况

从表1可知,播种—开花间隔期随播期推迟缩短。6月21日播种的成熟较晚;7月1日播种的,10月6日收获时叶片稍黄,未成熟。

表1 生育性状表

表2 各处理性状表

2.2 不同播期密度的性状表现

2.2.1 主处理间

因为前期天气干旱,第一期株高偏低,第二期和第三期基本一样,但与正常年份相比,株高仍然较低;结荚高度第一、二期一致,第三期较低;主茎节数3个播期基本一致;有效分枝以第二期较多;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表现为第一期最多,第三期最少;第二播期百粒重最高,但是第二播期单株粒数偏少,第三播期最低(见表2)。

2.2.2 副处理间

前期干旱时,株高表现为行距40 cm的低于行距30 cm的,而后期雨水充足时,则行距40 cm和行距30 cm的株高差别不大;但结荚高度差别较大,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以行距30 cm的略少;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行距40 cm的均大于行距30 cm的(见表2)。

2.2.3 次副处理间

结荚高度、主茎节数、分枝数差异不大,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单株粒数及百粒重均表现为随着株距的缩小而减少(见表2)。

2.3 不同播期、密度对大豆泛豆4号产量的影响

见表3。

将此小区产量换算成每667 m2产量,利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如下(见表4)。

主处理间,第一播期产量最高,较第二播期差异达显著水平,较第三播期差异达极显著。第一播期播种时墒情好,出苗齐,出苗后一直未降大雨,蹲苗较好。第二期播种时墒情差,浇水播种,后天气较旱,灌溉偏晚。第三期播种后,9月上旬开始,连续15 d的阴雨天气保证了大豆后期足够的需水量。

表3 不同播期、密度对大豆泛豆4号产量的影响

表4 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单位:kg)

表5 不同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单位:kg)

表6 不同株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单位:kg)

从表5知,副处理间,不同行距产量比较,行距40 cm单产量水平偏高,较行距30 cm的增产极显著。

从表6可知,次副处理间,以株距10 cm时产量最高,其次8 cm,产量最低的是株距13.3 cm时。因为前期干旱,大豆植株个体长势偏弱,株距越小产量水平越高,其产量水平是靠株数的增加而增加的。

3 小结与讨论

(1)在2014年度特殊气候条件下,大豆的正常生长受阻,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均较往年偏低。

(2)泛豆4号在2014年度表现为第一播期株高偏低,第二播期和第三播期基本一致;播种晚于6月底不能正常成熟。

(3)本试验第一播期产量最高,行距40 cm的高于行距30 cm的;株距10 cm和株距8 cm高于株距13.3 cm的。

(4)在本试验条件下,如果6月上旬播种,以行距30 cm×株距8 cm为最佳配置;如果6月下旬播种,以行距40 cm×株距10 cm为最佳配置。播种早,株、行距宜小,密度宜大;播种晚,株、行距宜大,密度宜小,即“早播宜密,晚播宜稀”。

1005-2690(2015)03-0046-03

S565.1

B

刘金雷(1974-),男,汉族,河南省鹿邑县人,本科,农艺师,从事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

2014-01-09

猜你喜欢
粒数株距株高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