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2015-06-01 12:25刘雪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呼吸机通气

刘雪琴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刘雪琴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机械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6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模式治疗失败的呼吸衰竭患儿改为HFOV治疗, 比较HFOV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6、24 h患儿PaCO2较治疗前逐步降低, PaO2逐步升高, FiO2逐步降低, OI逐步升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对常频治疗失败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疗效显著。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常频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

HFOV是应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 高的通气频率, 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的通气方法。HFOV作为一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OI, 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1]。本文总结了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 应用HFOV治疗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26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于本院NICU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26例, 均经常频机械通气失败后采用HFOV治疗。其中足月儿10例, 早产儿16例, 男17例,女9例, 胎龄28~41周, 出生体重900~3680 g。开始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模式, FiO2>60%, 平均气道压(MAP)>12 cm H2O (1 cm H2O= 0.098 kPa), 吸气峰压(PIP)>22 cm H2O, PaO2<50 cm H2O, PaCO2>60 cm H2O, 持续2 h仍不能缓解症状, 后采用HFVO模式。

1.2 方法 选用SLE5000呼吸机, 高频振荡参数范围:频率3~20 Hz, MAP 0~35 cm H2O, 振幅 4~180 cm H2O, 吸气时间百分比50%。初始参数设置:频率(F)10~15 Hz, 振荡压力幅度(△P)以看到或触到患儿胸廓振动为度, 或X线胸片示膈面位置位于第8~9肋为宜, 以后根据PaCO2监测调节, PaCO2的目标值为35~45 cm H2O, MAP比常频时高2~3 cm H2O, FiO260%~100%。如需提高PaO2, 上调FiO25%~10%, MAP 1~2 cm H2O, 每次上调1~2个参数。如需下降PaCO2, 上调△P 5~10 cm H2O, 上调MAP 1~2 cm H2O。记录机械通气开始时, 及2、6、24 h时患儿所需FiO2, PH、PaO2、PaCO2, 并计算OI, OI=FiO2×MAP×100÷PaO2。病情稳定后逐步下调FiO2、MAP及振幅, 频率不变, 改HFVO模式为SIMV模式,直至最后撤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FOV治疗前后通气、氧合、呼吸机参数的改变 治疗后2、6、24 h患儿PaCO2较治疗前逐步降低, PaO2逐步升高, FiO2逐步降低, OI逐步升高, 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6例新生儿HFOV治疗前后通气、氧合、呼吸机参数变化情况( x-±s)

2.2 病情及转归 26例新生儿中, 3例死亡, 23例经HFOV治疗后逐渐好转, 36~60 h后改SIMV模式, 72~96 h后撤机,无一例发生气漏等合并症。

3 讨论

传统常频机械通气诱导的肺损伤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高频振荡通气无峰值压力和基线压力, 只有MAP, 可减轻肺组织切应力性损伤;适当高的MAP可提高功能残气量(FRC), 增加氧弥散面积, 改善氧合状态;连续的振荡气流形成主动排气过程使CO2得以主动排出, 而非传统常频机械通气的靠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排气, 增加了气体交换区域、通气/血液(V/Q)比例更合适, 减少肺内分流, 增强气体交换[2,3];吸气、呼气过程中容量波动少;促使气体分布均匀,减少区域性肺不张, 减少区域性的过度膨胀及牵张性损伤,减少气压伤。目前, 高频通气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急性呼吸衰竭, HFOV时将MAP提高至较常频呼吸机更高, 可提高氧合, 同时, 心输出量并未受到影响, 气漏的发生率也未增加。用CMV治疗效果差或符合体外肺膜氧合器氧合疗法(ECMO)治疗标准的重症呼吸衰竭患儿可选择HFOV作为替代治疗,但治疗效果如何与疾病种类和程度有关。本组患儿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时改为HFOV,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治疗2 h后通气氧合情况有所改善, PaCO2下降, PaO2上升, OI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FiO2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PaCO2明显下降, PaO2明显上升, FiO2下降, OI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研究显示对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高频振荡通气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建议常频治疗失败的呼吸衰竭患儿及早应用高频振荡通气, 避免长期低氧血症造成不可逆损伤。

[1] 周伟.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的应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6, 9(2):135-137.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9(2):65-72.

[3] 陈蓓, 苏萍, 马庆宁, 等.高频振荡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比较.广东医学, 2011, 32(6):709-71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078

2015-02-03]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呼吸机通气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