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探究

2015-06-01 12:25王俊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耐药性耐药抗生素

王俊芳

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探究

王俊芳

目的 分析并探讨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 为今后的细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00例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临床治疗中分析细菌对于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结果 本次300例研究对象中, 随着对患者耐药率研究次数的增多, 耐药率逐渐加强。第1次调查的耐药率为67.3%, 第2次耐药率为79.7%, 第3次耐药率为85.3%, 说明抗生素应用越多, 耐药性就越强。结论 目前对于研制新型的抗生素药物来说进展并不明确, 因此只能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抑制细菌产生耐药性。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 要合理用药, 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细菌;耐药机制;抗生素

近些年来, 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为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发挥出了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滥用抗生素的症状普遍发生, 很多细菌为了适应环境或者由于自身的进化因素而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 一般的药物对其无法起到治疗的效果,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达到改善细菌耐药性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本文将在医学文献研究基础上, 提出一些作者的看法, 并进行简单的综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住院部收治的300例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45.0±1.2)岁。病程7~30 d, 平均病程(15.0±1.2)d。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在研究过程中由医护人员详实记录每个月出院患者的具体情况, 并准确分析病情变化情况与抗生素使用之间的关系,记录好每次调查患者的耐药率。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还要记录好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结果以及生命体征等内容。在研究过程中, 还要对患者的痰液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痰液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细胞评判标准来对痰液情况进行相关判定。

2 结果

本次300例研究对象中, 随着对患者耐药率研究次数的增多, 耐药率逐渐加强。第1次调查的耐药率为67.3%, 第2次耐药率为79.7%, 第3次耐药率为85.3%, 说明抗生素应用越多, 耐药性就越强。见表1。

表1 300例患者抗生素应用耐药率的调查统计 [n(%)]

3 讨论

3.1 细菌耐药的分类 从细菌耐药性的种类上来看, 主要分为天然耐药以及获得性耐药两种类型。根据陈世玲等[1]的研究《由细菌耐药机制探讨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对上述两种类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其中天然耐药性又被称为固有耐药性, 主要是通过细菌的染色基因所决定的, 能够世世代代相互传播, 并且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发生改变, 体现出一种遗传性, 比如说肠道G-杆菌对于青霉素这种抗生素来说就是天然耐药性。而获得性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在与某种抗生素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耐药性, 如果在一段时间后不再接触该种抗生素就会消失。但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耐药的基因转移到染色体上之后, 就会形成天然耐药, 具有遗传性。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就是获得性耐药的常见类型。

3.2 细菌耐药性的机理 江艳华等[2]在《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指出,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指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是指细菌自身存在的耐药性会通过染色体的突变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细菌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 染色体基因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自发性的突变, 这种突变会对靶位基因产生一定的作用,使得靶位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在这种作用的引导下, 理化的性质会随之发生一些改变, 降低了抗生素应用过程中与靶位之间的结合力, 从而产生耐药性。除此之外,因染色体介导而产生的基因突变, 在自然界中并不经常能够涉及到。此外, 还有因质子粒子介导而产生的耐药性通常情况下属于获得性耐药。质子粒子是指存在于某一种细菌细胞质当中的双股环状的DNA分子, 能体现出一种自主复制的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 会通过细菌分裂的方式转移到子代细胞当中, 控制细菌出现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质子粒子身上所存在的耐药基因会通过结合或者转导的作用传播于不同的菌株、菌种或者菌群当中, 在临床研究中具有显著的意义。

3.3 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机制非常复杂,同时还会产生多种耐药菌共生的局面, 在临床治疗中会给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带来莫大的困扰。抗生素是治疗细菌的主要方法, 然而长期的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情况是导致细菌出现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该情况, 就要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抗生素。

张永信等[3]的文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指出, 针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是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战略, 要求世界各国的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正确处理好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抗生素的选择方面, 要充分考虑到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患者的机体状态、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抗生素药物的抗菌作用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从而选择出最优化的抗生素以及治疗的方法。如果对其中任意一项忽略不计的话, 都容易产生细菌的耐药性, 影响到后续的治疗。此外, 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实力和对于药品价格的承受能力, 不能忽视这个因素而盲目使用高价的抗生素药物。帅杞等[4]的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研究》一文中, 阐述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药敏试验的方法对患者的病原体进行相关检查, 从而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抗生素药物。

综上所述, 目前对于研制新型的抗生素药物来说进展并不明确, 因此只能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抑制细菌产生耐药性。虽然在选择抗生素药物当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但只要医护人员合理选择、合理使用, 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陈世玲, 郭培培, 殷国斌.由细菌耐药机制探讨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河北医学, 2013, 3(14):434-436.

[2] 江艳华, 姚琳, 李风铃, 等.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 4(15):96-102.

[3] 张永信, 翟毓秀, 王联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华儿科杂志, 2012, 8(9):5-7.

[4] 帅杞, 卢正波.细菌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5(16):60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117

2015-03-06]

457400 南乐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耐药性耐药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